古人如何御寒?苏东坡用脚婆,李渔自制暖椅

2018-12-22信息快讯网

古人如何御寒?苏东坡用脚婆,李渔自制暖椅-信息快讯网

【导读】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是英国诗人雪莱的诗句。而在咱们中国,华夏民族早已把这种浪漫主义,融入了日常。漫漫冬日,九九消寒,“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在一日一笔中,冬渐短,春来到。

在中国传统24节气中,冬天从立冬开始。立冬一过,万物凋零。当此时,“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虽然冬夜漫长,苦寒无边,但我们的老祖宗却自有一藏二养三生发的生存方式和人生哲理;在文人骚客的笔下,枯岭飞雪,寒江野渡,笠翁独钓,一梅幽香,更是诗情画意的不竭灵感。


立冬日,烧炭沐香汤,万物收藏

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孝经纬》曰:“斗指乾,为立冬,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时在霜降后15天,阳气潜藏,阴气盛极。北方大地封冻,万物蛰伏;南方荷枯菊荒,颗粒归仓。

上古时代,立冬与立春一样重要,意味着一年忙碌的收尾。周代就已有了祭冬的礼制。《吕氏春秋同·孟冬》记载:“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这一日,皇帝要着黑色衣骑铁色马,率文武百官浩浩荡荡赴北郊迎冬,祭祀冬神。《山海经》上说,冬神名叫禺强,字玄冥,住在北海的一个岛上,人面鸟身,耳上挂着两条青蛇,脚踩两条会飞的红蛇。司马迁《史记》上记载,汉朝时祭祀冬神的场面之宏大,要有70个童男童女一起唱《玄冥》之歌:“玄冥陵阴,蛰虫盖臧。草木零落,抵冬降霜。易乱除邪,革正异俗。兆民反本,抱素怀朴。条理信义,望礼五岳。籍敛之时,掩收嘉穀。”礼毕,天子要赏赐为社稷而捐躯者的子孙,还要抚恤孤寡。

古人如何御寒?苏东坡用脚婆,李渔自制暖椅-信息快讯网

▲[宋]夏圭《雪堂客话图》

在农耕文化中,立冬伊始,忙忙碌碌的一年辛苦便转入了养精蓄锐、补给修整的时期。民间立冬,则设炉烧炭,宰羊祭祖,采花草煎香汤,缝冬衣修农具……民谚有云:“立冬补冬,补嘴空”,说的就是立冬这一天,杀鸡宰羊,喝羊汤吃饺子,此风俗绵延至今。

从立冬这天开始,家家户户开始烧炭暖冬。《荆楚岁时记》载:“庐山白鹿洞,游士辐凑,每冬寒醵金市乌薪为御寒之备,号黑金社。十月旦日,命酒为暖炉会。”

炉中烤着肉,炉边温着酒,李白挥笔写下《立冬》: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白居易与好友刘禹铜寒夜围炉,对酒话衷肠,也写下了《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瑞雪兆丰年,瑞雪生诗画

立冬过后15日,节气进入小雪、大雪。农谚云,瑞雪兆丰年,而在文人墨客那里,瑞雪好作画,瑞雪诗言志,瑞雪煮清茗,瑞雪见红梅……

唐代刘长卿的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由远及近,有声有色: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柳宗元写《江雪》,天人合一,意境旷远: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古人如何御寒?苏东坡用脚婆,李渔自制暖椅-信息快讯网

▲[清]缂丝九阳消寒图

诗人孟浩然喜欢于风雪中在长安城外骑着毛驴寻找写诗的灵感,以至于多少年后,苏东坡写下:“又不见雪中骑驴孟浩然,皱眉吟诗肩耸山”。而陆龟蒙则喜欢在雪后赏景品茶,留有“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的佳句。到宋代,雪中煮茶成为文人雅事,陆游有诗《雪后煎茶》:

雪夜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自烹煎,一毫无复关心事,不枉人间住百年。

到清代,《冷庐杂识》中记载乾隆皇帝“遇佳雪,必收取,以松实、梅英、佛手烹茶,谓之三清。尝于重华宫集廷臣及内庭翰林等,联句赋三清茶诗。”李渔留有《煮雪》诗,堪称雪中烹茶的教科书:

鹅毛小帚掠干泉,撮入银铛夹冻煎。天性自寒难得热,本来无染莫教煎。比初虽减三分白,过后应输一味鲜。更喜轻烟浮竹杪,鹤飞不避似相怜。

《红楼梦》中的妙玉,更是将煮雪烹茶做到了“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雪魂”的境界:住蟠香寺里,收梅花上雪,装鬼脸青的花瓮,埋在地下五年,还须有黛玉这般清雅妙人,方可开封取雪,煮茶同饮。此情此景,直追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文人访雪,画家喜雪——踏雪寻梅、寒江独钓、雪溪煮茶、雪堂访客等等,是从古至今画家最爱的意境。从唐代王维首创水墨雪景山水画,或白雪皑皑、孤高悠远,或乱雪漫天、肃杀悲凉,历代画家在尺幅之间,借雪意茫茫寒欲逼的山水雪景,抒心绪、问世道、立风骨、扬志趣,留下了无数传世杰作。

古人如何御寒?苏东坡用脚婆,李渔自制暖椅-信息快讯网

▲[明]杜堇《梅下横琴图》

来看看南宋“马夏”——马远、夏圭笔下的雪景。

马远有《晓雪山行图》,但见大雪冰封的山间道上,一山民两毛驴,顶风徐行。山民衣单身寒,弓腰缩颈;毛驴背驮竹筐,筐里有炭。此情此景,正如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夏圭有《雪堂客话图》,则是另一番江南雪景。但见山林寒凝,屋顶薄雪,江边老树对峙,水榭轩窗洞开,遥见二人于室内对坐,不知是捉棋对诗,还是煮茶论道?江面上一叶扁舟,船尾有渔翁正握浆施力,可是柳宗元笔下独钓寒江雪的孤舟蓑笠翁?

冬至阳生春又来,箫落数枝梅

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自这天起,白昼渐长,阳气回升,故又名“一阳生”。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相当于春节。虽然后来汉武帝实施夏历,但民间依然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又名“亚岁”,意思是仅次于过年,是开启四时流转的一个新轮回。

先秦以冬至为岁首,君王每逢冬至便不再过问国政,官府要在冬至日举行“贺冬”仪式,《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祈福消灾。汉朝时称“冬至”为“日至”,全国放假“拜冬”,互贺新年。《后汉书礼仪》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朝廷放假,军队休息,边塞关闭,商旅停业。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连续五天,以示庆贺。民间在这一天也要祭祀祖先、叩拜长辈,亲朋之间互送美食,女子向公婆敬献袜履,寓意“阳生于下,日永于天,长履景福,至于亿年。”

古人相信“气始于冬至”,认为从冬至日开始,宇宙间天地阴阳气交相合,可以促进人体阳气的萌生,同时人体消耗相对减少,此时进补养生可发挥最大的药效,且可保存封藏最长的时间。这冬令进补的习俗,传承至今。

古人如何御寒?苏东坡用脚婆,李渔自制暖椅-信息快讯网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

冬至日开始,进入数九寒天。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有消寒会的记载,无非是从冬至起,每逢九日,各种宴饮聚会。文人们的消寒会又称歌酒会,其与会人数必取“明九”与“暗九”(如9、18、27等)之数,文人们挨个轮着做东,坐炉旁吟诗作画,其诗词字画亦必应“九”之典,饮酒时,亦必以“九”或与“九”相关之事物为酒令。最后则以九盘九碗或“花九件”的便席为餐,以为娱乐。

清朝方浚颐《梦园丛说》则描述了王宫贵族的消寒会盛景:“……每当毡帘窣地,兽炭炽炉,暖室如春,浓香四溢,招三五良朋,作‘消寒会’。煮卫河银鱼,烧膳房鹿尾,佐以涌金楼之佳酿,南烹北炙,杂然前陈,战拇飞花,觥筹交错,致足乐也。”

冬至这个特定的节气和自然变化,也是文人墨客们感叹时光与人生的好题材。杜甫有诗说冬至: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东坡爱脚婆,李渔做暖椅

冬至后,进入数九寒天。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九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实际上,是“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整整90天,大地回春,开犁播种。

古代过寒冬,取暖主要靠火。皇室贵胄居有火墙暖房,穿有绵纩狐狢,不愁天寒地冻。而普通人家北方靠火塘火炕,在南方,暖手、暖被、暖脚,是民间最普遍的选择。

唐朝时,随着棉花传入中原,有了“重衾”、“绵衾”,白居易晚年在《重题》诗中写道:“日高睡足犹慵起,小阁重衾不怕寒”,说的就是有了棉被,冬天可以安睡。

而苏东坡的御寒神器,叫做“暖脚铜缶”。他曾给一位叫杨君素的老人家寄去一只暖脚铜缶,并写信告诉他使用方法:

某去乡二十一年,里中尊宿,零落殆尽,惟公龟鹤不老,松柏益茂,此大庆也。无以表意,辄送暖脚铜缶一枚。每夜热汤注满,密塞其口,仍以布单裹之,可以达旦不冷也。道气想不假此,聊致区区之意而已。

这个暖脚铜缶,宋人又戏谑地将它称为“脚婆”、“汤婆子”。黄庭坚买了个“脚婆”过冬,特地作诗:“千金买脚婆,夜夜睡天明。”南宋诗人范成大更写过《戏赠脚婆》诗:

日满东窗照被堆,宿汤犹自暖如煨。尺三汗脚君休笑,曾踏靴霜待漏来。

李渔的过冬神器更是拉风,乃是他自己设计、自己动手改造,容桌椅于一体的“暖椅”。在他之前,文人冬日里读书作画,最好也就如明代詹景凤在《草书千字文卷》所讲:“天寒积雪,顾几上笔砚,乃不作冻,佳客在坐,乌薪在炉,松萝仙茗在壶。”而李渔在《闲情偶记》里,却对这种方法大发牢骚:一来炭炉生灰,不利纸墨,二来炭炉所暖有限,手脚胸背不能兼顾,不利著书。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妙招,桌椅下做一格活动抽屉,将烧炭暖炉置于其中,取暖著书两不误。后来有人循其思路,发明了铜暖砚,内外两层,外层盒壁四周镂孔。内层像个抽屉,可以拉进拉出,内置炭火,足以保持温度,墨汁也就不至冰冻了。

九九消寒,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冬季漫长,古人讲究冬嬉,用游玩取乐的方式,把严寒的冬天过得有情有趣有意义。

室外冬嬉,首推赏雪玩雪。坐冰槎,拉雪橇,打冰球,这些冰上运动,宋代时已蔚然成风,清代时甚至还有皇家专门的冰嬉检阅仪式。还有一种唯中国独有的雅致游戏,叫做《九九消寒图》。

《九九消寒图》有文字版、画圈版和绘画版三种。最早在元代,是画梅消寒,在纸上画素梅一枝,花八十一朵,从冬至日起,每日染红一朵,花涂满则寒消。

明代开始,这种很像越冬日历的《九九消寒图》大为普及,除了画梅之外,文字版的最受欢迎,一到冬至,家家户户大人把着小孩的手,一日一笔,描红练字。这个文字版消寒图,一般选取九个九笔字,常用的有:亭(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也有的地方选用:雁、南、飞、柳、芽、茂、便、是、春。把这九个字写下来,然后再用白纸蒙上,影写成空心字。九个字的繁体笔画每字九笔,每天描一笔,九九八十一笔描完,正好是严冬过去,春暖花开之时。

>>>旧文新读:红楼梦里咏红梅

[清] 曹雪芹

一语未了,只见宝玉笑欣欣捧了一枝红梅进来,众丫鬟忙已接过,插入瓶内。众人都笑称谢。宝玉笑道:“你们如今赏罢,也不知费了我多少精神呢。”说着,探春早又递过一钟暖酒来,众丫鬟走上来接了蓑笠掸雪。各人房中丫鬟都添送衣服来,袭人也遣人送了半旧的狐腋褂来。李纨命人将那蒸的大芋头盛了一盘,又将朱橘、黄橙、橄榄等盛了两盘,命人带与袭人去。湘云且告诉宝玉方才的诗题,又催宝玉快作。宝玉道:“姐姐妹妹们,让我自己用韵罢,别限韵了。”众人都说:“随你作去罢。”

一面说一面大家看梅花。原来这枝梅花只有二尺来高,旁有一横枝纵横而出,约有五六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各各称赏。谁知邢岫烟、李纹、薛宝琴三人都已吟成,各自写了出来。众人便依“红梅花”三字之序看去,写道是:

咏红梅花得“红”字邢岫烟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咏红梅花得“梅”字李纹

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

冻脸有痕皆是血,醉心无恨亦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

咏红梅花得“花”字薛宝琴

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

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

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

众人看了,都笑称赏了一番,又指末一首说更好。宝玉见宝琴年纪最小,才又敏捷,深为奇异。黛玉湘云二人斟了一小杯酒,齐贺宝琴。宝钗笑道:“三首各有各好,你们两个天天捉弄厌了我,如今捉弄他来了。”李纨又问宝玉:“你可有了?”宝玉忙道:“我倒有了,才一看见那三首,又吓忘了,等我再想。”湘云听了,便拿了一支铜火箸击着手炉,笑道:“我击鼓了,若鼓绝不成,又要罚的。”宝玉笑道:“我已有了。”黛玉提起笔来,说道:“你念,我写。”湘云便击了一下笑道:“一鼓绝。”宝玉笑道:“有了,你写吧。”众人听他念道,“酒未开樽句未裁”,黛玉写了,摇头笑道:“起的平平。”湘云又道:“快着!”宝玉笑道:“寻春问腊到蓬莱。”黛玉湘云都点头笑道:“有些意思了。”宝玉又道:“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黛玉写了,又摇头道:“凑巧而已。”湘云忙催二鼓,宝玉又笑道:“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黛玉写毕,湘云大家才评论时,只见几个小丫鬟跑进来道:“老太太来了。”众人忙迎出来。大家又笑道:“怎么这等高兴!”说着,远远见贾母围了大斗篷,带着灰鼠暖兜,坐着小竹轿,打着青绸油伞,鸳鸯琥珀等五六个丫鬟,每个人都是打着伞,拥轿而来。李纨等忙往上迎,贾母命人止住说:“只在那里就是了。”来至跟前,贾母笑道:“我瞒着你太太和凤丫头来了。大雪地下坐着这个无妨,没的叫他们来踩雪。”众人忙一面上前接斗篷,搀扶着,一面答应着。贾母来至室中,先笑道:“好俊梅花!你们也会乐,我来着了。”说着,李纨早命拿了一个大狼皮褥来铺在当中。贾母坐了,因笑道:“你们只管顽笑吃喝。我因为天短了,不敢睡中觉,抹了一回牌想起你们来了,我也来凑个趣儿。”李纨早又捧过手炉来,探春另拿了一副杯箸来,亲自斟了暖酒,奉与贾母。贾母便饮了一口,问那个盘子里是什么东西。众人忙捧了过来,回说是糟鹌鹑。贾母道:“这倒罢了,撕一两点腿子来。”李纨忙答应了,要水洗手,亲自来撕。贾母又道:“你们仍旧坐下说笑我听。”又命李纨:“你也坐下,就如同我没来的一样才好,不然我就去了。”众人听了,方依次坐下,这李纨便挪到尽下边。贾母因问作何事了,众人便说作诗。贾母道:“有作诗的,不如作些灯谜,大家正月里好顽的。”众人答应了。说笑了一回,贾母便说:“这里潮湿,你们别久坐,仔细受了潮湿。”因说:“你四妹妹那里暖和,我们到那里瞧瞧他的画儿,赶年可有了。”众人笑道:“那里能年下就有了? 只怕明年端阳有了。”贾母道:“这还了得! 他竟比盖这园子还费工夫了。”

……

凤姐儿也不等贾母说话,便命人抬过轿子来。贾母笑着,搀了凤姐的手,仍旧上轿,带着众人,说笑出了夹道东门。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众人都笑道:“少了两个人,他却在这里等着,也弄梅花去了。”贾母喜的忙笑道:“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象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象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双艳图》。”贾母摇头笑道:“那画的那里有这件衣裳? 人也不能这样好!”一语未了,只见宝琴背后转出一个披大红猩毡的人来。贾母道:“那又是那个女孩儿?”众人笑道:“我们都在这里,那是宝玉。”贾母笑道:“我的眼越发花了。”说话之间,来至跟前,可不是宝玉和宝琴。宝玉笑向宝钗黛玉等道:“我才又到了栊翠庵。妙玉每人送你们一枝梅花,我已经打发人送去了。”众人都笑说:“多谢你费心。”

——摘自《红楼梦》第五十回

作者:陈晓黎

编辑制作:卫中

责任编辑:卫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