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锋国企人⑨】科技兴油保稳产的大庆“新铁人”王启民
编者按 四十年春风化雨,九万里风鹏正举。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了为推动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的100位“改革先锋”,其中至少有18位来自国有企业,习近平等领导同志为获改革先锋称号人员颁奖。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信心和决心,12月18日起,国务院国资委网站联合国资报告杂志、国资小新推出“改革先锋国企人”系列报道,以这次受到表彰的先进个人为榜样,汇聚推进改革开放的磅礴力量,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
今日推出第九篇《科技兴油保稳产的大庆“新铁人”王启民》。
科技兴油保稳产的大庆“新铁人”王启民
把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与坚持科技进步和不断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才是新时期“铁人精神”的真正内涵。王启民正是凭着“恨不得钻到地下把油层搞清楚”,立志“跨过洋人,敢为天下先”的豪情与奋斗才取得了辉煌成就。
王启民是科技界的楷模。他身上体现了“铁人”的顽强拼搏精神,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思想,体现了我国新时期石油科技工作者的精神风貌。他那种敢为天下先、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王启民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是对“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内容的中国石油企业精神的最好诠释。
1960年4月,大庆拉开了石油大会战的序幕,王启民作为实习生,担任葡田井试油队技术员。茫茫草原上,没有住房,只有一个个的“干打垒”。大家日以继夜地摸爬滚打,搜集资料和数据。年底,王启民在实习生中被评为唯一的二级红旗手。
1961年8月毕业,王启民重返大庆会战战场。当时油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外国专家藐视,断言中国技术落后。王启民十分气愤,和同事们拟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莫看毛头小伙子”,下联是“敢笑天下第一流”,横批是“闯将在此”。他把“闯”字中的“马”写得大大的,突破了“门框”。
从此,王启民在大庆一干就是将近50年。他一次次闯出限制油田开发的“门框”,将青春和热血洒向了这个他所一生钟情的石油事业。
60年代:他闯出了“中国式注水开发”的新路
油田开发是一门科学,大庆油田一开始就采用注水开发。国外流行的理论是:“温和注水,均衡开采。”但正是遵循这条思路开发,出现了地层压力下降、产量递减的负效应,一半油井被水淹、采收率仅5%。
油采不上来,油田命运堪忧!摆在王启民面前的,似乎是一片茫然不可知的世界。但他并没有气馁,下决心从实践中找答案。
王启民和同志们一起,在阴冷潮湿的帐篷中反复实验,最后得出结论——油田开采的关键是保持压力,不能怕见水就不注水。这个见解得到油田领导的赞许,王启民也被领导要求带一个小组进行试验。
试验小组选了一口含水达60%的油田进行试验。不久,奇迹出现了,该井日产量由原来的30多吨增为60多吨,含水量却下降了。这口井的经验立即得到推广,大庆油田涌现出一批日产百吨以上的高产井。
这就是王启民的“高效注水开采方法”,它一举打破了当时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温和注水”开采方式,开创出中低含水阶段油田稳产的新路子。王启民称这为“不破不立”。一条中国式注水开发的新路被王启民立起来了。
70年代:他创造了“分层开采 接替稳产”新模式
瘦弱的身子,走路总是哈着腰,常常疼得满头汗,看着现在的王启民很难想像他曾是国家三级运动员。这都是20世纪70年代那10年,长期在野外作业,让他患上了类风湿强直性脊椎炎。
70年代初,为摸清油田高产稳产规律,王启民和科技人员一起再次住进了中区西部试验区。为搞清地下油水的每个微小变化,在9平方公里的试验区,在满是地层的夹缝中,在油和水之间,他们整整摸索了10年。
随着开采程度的加深,1975年,试验区主力油层产量下降幅度增大,油井平均含水量上升到54%,油田命运面临新考验。这时,国家经济形势也很严峻,主持中央工作的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大力开采石油,尽可能多出口一些!”
王启民与他的团队采集、分析了1000多万个数据,创造出“分层开采,接替稳产”的新模式,使水驱采收率提高了10%至15%。他们不仅保持了试验区中含水期的高产稳产,而且绘制出了大庆油田第一套试验区高含水期地下油水饱和度图,摸清了油水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分布情况,揭示了油田不同含水期开采的基本规律和稳产办法。这是大庆油田第一个5000万吨稳产目标确立并实现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976年,大庆油田年产原油5030万吨,跨入了世界特大型油田的行列,开创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新纪元。大庆的石油出口量也成倍增长,最高时全国每100元换汇就有大庆人创造的14元。
80年代:他激发了稳产10年再10年的底气
1985年,大庆第一个稳产10年的目标胜利实现,油田领导提出第二个稳产10年的奋斗目标。当时,大庆油田面临着已经进入高含水期的矛盾。要采储平衡,继续高产稳产,必须挖潜力。
王启民和同事们一起,刻苦钻研,得出结论是油田表外储层中潜力很大。表外储层,指的是厚度在0.5米以下的薄差油层。大庆的每口井、每个油层都有表外储层,一旦成功开采,就可变废为宝,增加几亿吨储量。
国内外都没有开发表外储层的先例,不少人认为含油性这么差,不具备开采价值,将它放到稳产规划中风险太大了。王启民决心依靠科技,继续探索新路。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先后闯过多道难关,测算结果是大庆表外储层的地质储量达7亿多吨。这个探索过程,历经7年的艰辛。经领导批准,共布井1万多口,使低透薄油层成为油田稳产的接替力量。接着大家又将力量投向差油层挖潜上。这些努力使得油田增加地质储量20多亿吨,相当于为国家找到了一个新的大庆油田。
90年代:他助力大庆实现世界油田开发史奇迹
20世纪90年代,大庆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如果沿用国外提液稳油的做法来继续保持5500万吨稳产,油田要增加液量1.6亿多吨。要处理这些液体,将大幅度增加基建工程量和投资额,企业难以承受。
1991年年初,在油田开发技术座谈会上,大庆油田科技工作者各抒己见、献计献策。王启民及时提出了“三分一优”结构调整原则和“挖液稳油”的新模式,经集体论证后,领导决定在全油田实施“稳油挖水”战略,并很快在全油田推广。它使大庆油田3年含水上升率不超1%,有效控制了产液量剧增的局面。与国家审定的开发指标相比,5年累计多产原油610多万吨。
到2002年,大庆油田创造了连续27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的纪录,远远高于世界同类油田12年的水平。
近50年来,王启民先后主持了油田8项重大开发试验任务,参加了40多项科研攻关课题和油田“七五”、“八五”、“九五”开发规划编制研究等工作。现在,王启民又有了一个新的头衔——新型驱油剂驱油技术项目课题经理。他满脸幸福地说:“这要是成功了,咱们的驱油技术可就又跑到世界的前面了。”
注:
化学剂驱油 在注入的水中加入与油层条件配伍的化学剂水溶液,在地面使用专门的注入设备将其注入油藏中驱替原油,以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技术。又称化学驱油。
来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编辑:周俊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