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读教育部“减负30条”:是时候跟重复性、惩罚性作业说再见了
“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不超过90分钟;作业难度水平不得超过课标要求,教师不得布置重复性和惩罚性作业,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家长代为评改作业……”今天,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从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严格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家庭要履行教育监护责任、强化政府管理监督等方面提出30条具体要求,让中小学生减负有据可依。
根据要求,明年5月底前,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针对行政区域内中小学生学业负担情况完成摸底分析,并制定详细减负实施方案。
“规范学校办学”是为学生减负的根本
“半年工资养不起一个暑期孩子,孩子在暑假就有11个课外班,这消费的不仅是家庭财富,更是孩子的身体、心理。”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看到,如今城市的孩子在启蒙学习时几乎个个都“抢跑”——既要完成校内规定的作业,还要完成家长硬性要求的抢学作业,给学生带来双重负担。
导致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是系统的、复杂的,其中违法违规办学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此次《减负30条》明确,要求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足开齐规定课程。不得随意提高教学难度和加快教学进度,杜绝“非零起点”教学;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严禁以任何名义设立重点班、快慢班、实验班;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小学一二年级每学期学校可组织1次统一考试,其他年级每学期不超过2次统一考试;严禁以任何形式、方式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及排名……山东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张志勇认为,这是从根本上革掉“违法违规办学行为的命”,为学生减负提供制度保障。
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陆云泉介绍说,针对学生不合理的课业负担,特别是作业负担,该学校已经开展学科作业课题研究,探索出“作业会商制度”和“作业公告制度”,普遍采用分层作业与弹性作业模式,师生共同探索出自选作业、分层作业、自编自测作业、创新性作业等有效的作业减负办法。
2014年起,清华附小把体育作为核心课程,体育优秀率从25%提升到40%,学生学业质量(语数英)在2014到2018年连续名列前茅,学生学业质量高、负担轻,学生意志力强。“优质的教育需要创新的思路。那种固守抢跑,增强学生学习强度和负担的思路,对个体和国家都没有好处。”窦桂梅感慨道。
把培训机构“盛开的玫瑰”移植到校园里
2018年是校外培训教育的规范年。自2月以来,教育部就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专项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校外培训环境得到了有效净化。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为构建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发展的长效机制明确了方向。
家长们对于培训机构趋之若鹜,如何把培训机构“盛开的玫瑰”移植到校园中,是眼下学校管理者们思考的问题——除了要规范校内办学内容外,还要对校外培训市场严格监管。
《减负30条》中明确,开展学科知识培训的内容、班次名称、招生对象、培训进度、上课时间等要经所在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审核并向社会公布;培训内容不得超出国家课程标准,培训班次必须与招生对象所处年级相匹配,培训进度不得超过所在县(市、区)中小学同期进度;从事学科知识培训的教师应具有相应教师资格,严禁聘用在职中小学教师到培训机构任教。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培训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文博表示,这些要求彰显了国家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的决心。
与之相辅相成,《减负30条》还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要强化面向中小学生活动竞赛的日常监管,对未经批准违规举办的活动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公安机关和民政部门要对“山寨社团”“离岸社团”举办以营利为目的的所谓“国际”“全球”“大中华”赛事,坚决予以查处。
规范校外培训市场,上海探索了有益经验。上海市闵行区副区长杨德妹介绍说,2017年初,闵行区率先启动了规范教育培训市场的行动,至2018年12月,共排摸了区域内688家教育培训机构,劝退关闭了150家,分类落实整改301家。全区建立了由街镇、市场管理局、教育局、消防等部门联合执法的网格化管理并制定了长效管理机制,开展日常常态管理检查,寒暑假开展专项整治,对违法培训机构坚决予以取缔。
家长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同盟军”
“家长是学校的同盟军,是学校发展的千军万马,家长是学校的活广告,好口碑。”窦桂梅说,学校要引导家庭跟着国家教育改革的脚步,共同营造顺应自然的学习氛围,把童年快乐和学习选择权还给孩子,一起帮助孩子扣好向上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在此次发布的《减负30条》中,特别家庭要履行监督责任,树立科学育儿观。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培训,避免盲目攀比、跟风报班或请家教给孩子增加过重课外负担,有损孩子身心健康。不让孩子长时间看电视,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个小时,初中生不少于9个小时,高中阶段学生不少于8个小时。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刘秀英坦陈,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树立科学的育儿观。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和天性,在是否需要上课外班、上哪种课外班的问题上,父母应当听取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参与权,不能以“小孩子懂什么”为由独断专行。
作者:张鹏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唐闻佳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