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涨知识中跨年,罗振宇“2018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有哪些金句?
这几天小编的朋友圈有道风景线,去现场看跨年演讲,在涨知识中跨年。前有吴晓波以“预见2019:国运70”为宏大主题的年终秀;后有罗振宇“2018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从现场照片来看,座无虚席,一票难求,据说罗胖跨年演讲的看台票要880元,进场拍一张照,完胜朋友圈世界摄影大赛。
罗胖曾许下大愿望:跨年演讲要连办二十年。昨夜,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在深圳完成了他的倒数第17届《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演讲主题是“小趋势”,聚焦大环境下的个体命运。“摸机率”“非共识”“长期主义”……演讲中的新概念满满,罗振宇认为,过去随大流分享时代红利的方法已经行不通了,人们必须学会用新方法找机会,而这些机会,就藏在“小趋势”里。
聚焦大环境里的小个体:我们的未来藏在“小趋势”里
过去四年的跨年演讲,罗振宇讲“5只黑天鹅”“中国式机会”,关注市场变化、商业机遇和社会趋势。昨夜的主题聚焦从大环境回到个体,这一代人应该用什么样的行动策略应对环境变化,把握新机会。
罗振宇认为,2018年,一个时代结束了。过去赶风口随大流的方法已经行不通了,人们必须学会用新的方法找到机会窗口。决定我们这一代人个体命运的,除了众所周知的大趋势,更是那种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自己去主动发现的“小趋势”。
什么是“小趋势”?罗振宇下了一个定义:小趋势,是影响趋势的趋势,带来改变的改变。罗振宇以养猫产业为例,1847年猫砂的发明就是一个小趋势。猫砂解决了猫的大小便问题,让猫变得适合被养在室内。随着城市化浪潮,它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促成如今“猫经济”的蓬勃发展。
在罗振宇看来,赶上大趋势,做一个超级平台,那是少数人的游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以做的是捕捉到小趋势,然后把它变成自己命运的一部分。幸运的是,小趋势的逻辑里没有“末班车”,只要善于发现和把握小趋势,总能找到新机会。
“扎心五问”教你如何抓住小趋势
在昨晚的跨年演讲中,罗振宇提出了“扎心五问”,分别是:我能看到事实吗?我能感知“非共识”吗? 我的时间够用吗?我的力量从哪来?时间愿意和我做朋友吗?这五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是五个层层递进的步骤:
首先,抓住小趋势,要先认清事实。这表示一个人要能突破自身局限,有意识地用不同眼光、不同角度去观察世界。只有这样,他才能拥有逼近真实的能力。这是决定一个人能不能发现小趋势的基础。
其次,小趋势来自于“非共识”。非共识不是抬杠,它包括两个过程,一个是脱离共识;另一个是再造共识。比如,汉代把经书刻在石碑上,有人想要就把石碑涂黑,拿纸拓下来带走。这和印刷术几乎没有区别,但最先提出可以用这个办法做印刷的人,就是脱离了共识的人。而人们接受这种创新的过程,就是再造共识的过程。罗振宇认为,找到了“非共识”的人,也就掌握了创新的秘密。
第三,把握小趋势,要以整个人生为尺度。罗振宇认为,这一代人大概率能拥有百岁人生。在这种更长的人生维度中,人能挣脱眼前的利弊,选择对自己更有价值、真正重要的事情。
第四,落实小趋势,需要从系统中汲取力量。每个人都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员,想要成事就需要从整个大系统中获得帮助。具体来说,让自己成为一个值得信赖和托付的人,用一张信用网络,将周边的资源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互相联通的信用体系,让人和资源在自己身边运转起来。
第五,奉行长期主义。罗振宇说,在时间累计中获得的复利,能让人收获奇迹。一个人如果有了自己长期的确定性,就能对抗外界的不确定性。有了长期并且坚持的目标,外界的资源就能够被个人整合。
跨年演讲现场,罗振宇还发布了得到App年度知识产品——知名经济学者何帆撰写的新书《变量》。每个人可以把它当作一份送给自己的新年礼物。
喊话2019:“对未来最大的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
过往每一届《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不仅有密集知识点分享、年度知识产品发布,还会留下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金句。尤其是演讲的结束语,每年罗振宇都会引用一位名人的金句,为过去这一年留下诗意隽永的注脚。
小编记得,去年是木心的“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 ”。
而在昨天这场演讲里,罗振宇选择了用两句话来收尾。第一句,献给刚刚过去的2018年,引用了约翰·列侬说的:“所有事到最后都会是好事。如果还不是,那它还没到最后”。第二句,对于即将到来的2019年,他给出的寄语来自加缪:“对未来最大的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这两个金句,为这场主打理性思辨的跨年演讲划下句点的同时,也留下一抹温情的底色。
自2015年以来,《时间的朋友》首创“知识跨年”新范式,并开创了“跨年演讲”这一原创文化产品类型。除了让跨年夜的电视荧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是在跨年这个富有意义的时间节点上,为热爱学习和思考的观众带来知识增量,启发观众去思考有关社会发展和个人命运的重要议题,推动了终身学习理念在大众人群中的扩散。
作者:徐晶卉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邵珍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