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周杰伦第二张专辑《范特西》横空出世。在次年台湾金曲奖上,《范特西》成了最大的赢家:除了专辑本身摘获“流行音乐演唱专辑奖”外,《爱在西元前》《威廉古堡》《双截棍》《上海一九四三》《开不了口》分别拿到了四类奖项的提名,前三首最终获取了作曲、作词及编曲奖。在这一派群星闪耀中,《忍者》实在显得有些单薄。这首歌仅2分38秒,直到2011年《超跑女神》诞生之前一直是周杰伦最短的音乐作品——然而正是这首短而快的Rap,其MV定妆照却占据了《范特西》的专辑封面:暗红色的套头卫衣再加上面无表情的周杰伦,不需要过多解释,《范特西》就显得很“Fantasy”了。
不过从歌曲的文化内涵来看,以《忍者》为《范特西》的封面,的确是最好的选择。还有什么比“活在传说中”的忍者更具神秘幻想色彩的职业呢?奇形怪状的苦无或是锁镰,变幻莫测的隐身术或是分身术、艰深难懂的九真言或是十字密传……
《忍者》里是什么唱的?“いちにさんし,樱花落满地,有一种神秘,凝结了空气”。
不过,这些关于忍者的神秘意象都是在无数代文化创作的晕染下所形成的,历史上真实的忍者则是一份具有极强地域性的卑微职业。他们可能会“黑夜里偷袭”,会“蒙着脸在角落吹暗箭”,但绝不可能“只会用武士刀比划”——作为武士职业的代表装备,武士刀是不允许出现在忍者手中的。不明就里的人常常将忍者与武士并称,而事实上武士与忍者贵贱有别,两者之间横亘着习武者群体中最遥远的距离。
北斋漫画中的忍者
孕育时代:樱花落满地,有一种神秘凝结了空气
忍者的开端,自然要从伊贺与甲贺开始说起。
奈良时代初,日本上下被分为五畿七道六十余个“令制国”,这里的国相当于中国的省、美国的州。伊贺是令制国之一,甲贺则较小,只是隶属近江的一个郡。伊势国与甲贺郡之间仅有一山之隔且靠近幕府的驻地,是五畿外围的要紧去处——这是孕育忍者的“地利”。
室町时期,佛教的发展引发了全日本神社、寺庙的建筑风潮伊贺、甲贺二地盛产木材,由此催生出了发达的伐木业。新的产业呼唤着新的职业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伐木队们组成了新的家庭与家族,而这些以职业作为纽带的团体天生有着传统农耕团体所不具体的组织性与独立性——这是孕育忍者的“人和”。
“天时”很快也到了。随着战国时代的降临,伐木队们发现自己再难通过伐木维持生计,反而时刻要提防周围山贼的劫掠。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伐木队们不得不组成恶党占山为王,以求在乱世中存活下去,而他们的这一选择,最终孕育出了忍者的雏形。
没错,忍者在最初只是一群恶党,然而却并不是每一个恶党都能“升级”为忍者。伊贺与甲贺成为忍者的起源地,还因为历史给了两地三个诚意满满的“升级包”。其一,伊贺与甲贺渡来人众多。所谓“渡来人”,指的是来自中国、朝鲜等外邦的移民,这些渡来人的母国文明程度更高,他们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及军事技术使得两地区的恶党成为全日本最早擅长于“游击战”的势力之一。其二,伊贺与甲贺多山,向来是修验者的聚集地。这些修验者在苦行中发展出高强度训练术及“九字真言”等训练手法对当地居民起了相当大的影响,直接提升了两地区恶党的战斗素质。其三,伊贺与甲贺临近京畿,是信息情报交流的重要中转战,而这又促进了当地武人情报刺探及传递技术的提高——忍者主要的“业务”并非临阵杀敌,而是暗杀与情报,这与两地的先天优越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
以上三个“升级包”,使得伊贺与甲贺地区的恶党走上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忍者之路。伊贺忍者势力庞大,直接推翻了伊贺守护的统治,成立了自治组织“伊贺惣国一揆”;甲贺势力范围较小,选择了为地方大名六角氏尽忠以换取自治权。相同的是,两地的忍者领袖均缺乏更大的政治诉求,培养出的忍者主要以充当雇佣兵的方式换取雇主的薪酬,所以忍者本质上正是中古日本的雇佣兵或是私人武装,需不需要以神秘的“人设”示人,全看雇主要求——就凭这一点,历史上的忍者也神秘不到哪去了。
黄金时代:黑夜里偷袭,去攻击烟雾当武器
忍者出身于恶党,恶党出身于伐木工,伐木工又出身于农民,所以忍者的战斗力显然难以与受过专门训练的武士阶层相比。然而,上兵伐谋,忍者们从渡来人手中学到的兵法,很快有了用武之地。
长享元年,足利义尚率直属卫队“奉公众”两万余人向近江进发讨伐六角氏,六角氏一战即溃,危亡在即。眼见雇主有难,甲贺忍者们当然不能袖手旁观,立刻开始组织力量对足利义尚的“钩之阵”进行袭扰。一天夜里,已经准备喝庆功酒的幕府武士们突然发现身边出现了大量深色装束的“敌特分子”,这群人携带着包括烟雾弹、毒针吹矢等各种奇怪的武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到了已方军营。老实的“奉公众”何尝见过这样不按套路出牌的阵势?一会这边的粮草被烧,一会那边的营房起火,等到“奉公众”终于回过神来,收拾好盔甲与武器准备迎敌时,却发现那群黑衣人,早已没了踪影……
是役中,甲贺忍者用这种游击战反复骚扰,终于使“奉公众”精神崩溃无心恋战。不久,足利义尚病逝于“钩之阵”,六角氏扭转了战局,而甲贺忍者也一战成名,成为乱世中的明星。只是,甲贺忍者毕竟与六角氏有着藩属关系,于是各政治势力自然便将目光放到了与甲贺一山之隔的伊贺忍者身上。伊贺忍者也的确没给老邻居丢人:在他们手中,将写出了另一个辉煌的诗篇。
随着日本战国时代的发酵,意图“天下布武”的织田信长崛起了。天正七年,织田信长之子织国信雄率一万大军进攻伊贺,属于伊贺忍者的时代到来了:伊贺忍者采取了与甲贺忍者相似的游击战战术,在密林中上演了一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剧目,织国信雄何曾见过如此阵仗?帐下的大军很快就出现了大幅度战斗与非战斗减员,最终以无功而返告终,这便是“第一次天正伊贺之乱”。
织田信长
忍者们在“钩之阵”与“第一次天正伊贺之乱”的杰出表现,使得这一职业有了足以在整个日本历史上留下深刻烙印的资本。这一烙印如此之深,以至于忍者集团日后的溃败都未能掩盖他们的无上荣光。
武士们的屠刀,首先伸向近江的甲贺忍者。早在织国信雄征伐伊贺之前,织田信长与六角氏的战争就在琵琶湖附近爆发了,甲贺忍者作为六角氏的藩属,当仁不让地参加了这次战斗。不过,琵琶湖周边的地势开阔平坦,难以进行奇袭战术;而织田信长座下的武士久经沙场,且配备了强大的火绳枪部队。这是一场硬碰硬的阵地战,甲贺忍者们弊端尽显,八百多名精英战死沙场,剩余的力量毫无悬念地请降了。
甲贺流忍者屋敷
伊贺忍者的危机也随之到来。织国信雄的失败极大地刺激了织田信长,这个“第六天魔王”立刻做出了斩草除根的决定。天正九年,织田信长亲领四万大军压境,随行的将领中包括“织田四天王”中的泷川一益、丹羽长秀——除此之外,为了确保十全必胜,织田信长做了充分的战备:他针对忍者的奇袭战术,下令军营彻夜灯火通明;同时又招揽了伊贺忍者中的叛徒,摸清了敌人的虚实。伊贺忍者陷入了绝境:他们不得不面对十倍于自己,且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武士进行阵地战……
这不是战争,这是屠杀。很快,整个伊贺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柏原城。让人惊讶的是,织田信长在破城后居然大发慈悲,为伊贺忍者留下了余脉,如果不是这一念之仁,日本忍者——至少是伊贺忍者的历史,恐怕就会到此为止了。
没落时代:忍者的物语,要切断过去忠心是唯一
忍者经典兵法书《万川集海》中写道:“小心使用慈悲,转过身后你将无法抵御背后的袭击。”事实证明,这句话不仅针对忍者有效——织田信长的慈悲也最终成为自己的墓碑。
就在织田信长平定伊贺忍者的一年后,他麾下的大将明智光秀发动“本能寺之变”,残存的伊贺忍者迅速集结在明智光秀一方参与了叛变。这一战,织田信长葬身火海,伊贺忍者也算报了当年的血海深仇,只是忍者的黄金时代却不可重拾了……
忍者集团的黄金岁月虽然短暂,但其职业生命却并没有黯淡,因为忍者们很快将遇到一个贵人:那就是与织田信长并称“战国三英杰”的德川家康。
“本能寺之变”爆发之时,与织田信长交好的德川家康正在外游历,因为情势巨变而与大本营隔绝开来。当时德川家康身边只三十余个家臣,想到穿过重重险阻回归驻地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德川家康遭遇了人生中最巨大的挑战。
此时,一个忍者的出现,让这一不可完成的任务变成了可能,他就是服部半藏。
政治家德川家康(右)与其忠心的忍者家臣服部半藏(左)
“服部半藏”是伊贺服部家族族长代代相传的名号,这里特指第二代服部半藏正成。此人在“第一次伊贺之乱”之前便离开了伊贺,后辗转投入德川家康帐下——也正是德川家康随行的家臣之一。伊贺忍者虽然大多亡于织田信长之手,但还有相当数量散落在近江与伊贺一带,服部半藏利用自己的伊贺的号召力,调动了二百多名忍者,历经六天五夜,将德川家康护送回家。这一次逃亡对于德川家康和忍者来说同样重要:德川家康脱离险境之后得以重振旗鼓,而残存的伊贺忍者也因为“护驾”之功成为德川家康的私人武装,以服部半藏为首组成伊贺同心军团。江户时代来临后,部分忍者成为“同心”与“与力”——也就是江户时代警察系统的“基层公务员”。
忍者们依靠军功成得以游走在朝廷边缘,但缺乏武士们的政治资源以谋求更高的地位。对于这些天生的雇佣兵来说,和平时代往往比战争年代更为残酷。在漫长的太平盛世中,忍者们不得不在战斗力逐渐消退的同时转向其它职业,最终湮灭于江湖。“黑船来袭”时,忍者最后一次以间谍的身份前往美国军舰刺探敌情,最终带回以下“情报”:面包两个、烟草两叶、蜡烛两根、信件两封。
这大约是忍者史上最具反差的黑色幽默了……
结语
历史上的忍者其实是一个非常平凡而简单的群体。忍者是生于乱世的雇佣兵,他们用独特的身姿为日本历史添上了一抹亮色,但对于他们自己来说,人生却往往笼罩于无尽的黑暗之中。周杰伦的《忍者》快而短促,这与忍者的命运相似:他们如果流星一般划过战国时混乱的星空,却最终消弭于森然的太平盛世。
“はぃ~~わかりました(是~~我知道啦)。”周杰伦模糊的嗓音再一次响起,如果当年的忍者听到这首歌,大约也会满不在乎地嘟囔出这么一句话吧?
作者:江隐龙
编辑:李思文
责任编辑:王磊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