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犹太难民在沪记忆 白马咖啡馆26日重张

2015-08-05信息快讯网

重拾犹太难民在沪记忆 白马咖啡馆26日重张 -信息快讯网

图说:图为白马咖啡馆外景。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供图

重拾犹太难民在沪记忆 白马咖啡馆26日重张 -信息快讯网

图说:图为白马咖啡馆的酒台。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供图

上海虹口在二战期间收容了3万犹太难民,至今“提篮桥”仍是全球犹太人的温暖回忆。记者近日获悉,曾吸引大量犹太难民聚会的白马咖啡馆将在本月26日与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一起重新开放。而在复建的白马咖啡馆门前,当代雕塑《风雨同舟》也将会同时揭幕,来纪念上海人民的人道主义壮举。

昨天,本报记者与该雕塑设计师赵樯实地走访了在建中的白马咖啡馆。他说,“我阅读了很多有关犹太难民的历史资料,带着悲悯之心创作了这一幕定格场景。我想要展现普通人的生活,展现两个民族落难时相互帮助的人性关爱。”

白马咖啡馆

犹太难民集体记忆

白马咖啡馆位于长阳路舟山路交界处,记者看到,与白马咖啡馆隔街相望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目前也正在闭馆重新布展,届时将与咖啡馆一道开张,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重现当年虹口“小维也纳”的风貌。

目前白马咖啡馆还在进行内部装修,从外观看,这座重建的三层小楼保持了咖啡馆原貌,外立面为白色,有浮雕和红色砖带装饰。

1939年到1941年期间,上海曾经吸引约三万犹太难民定居,他们大多居住在提篮桥地区。资料记载,1939年,来沪避难的犹太难民鲁道夫·莫斯伯格和亲友在长阳路盘下一座小楼,开办了这家“白马咖啡馆”。“

开馆之后,届时市民可到里面品尝咖啡的美味,追忆“小维也纳”昔日的岁月留痕。

《风雨同舟》

定格感人至极瞬间

在白马咖啡馆前的,一座直径约为三米的水池正在施工中,在其上即将安放一件名为《风雨同舟》的雕塑作品。雕塑定格了一个感人至极的瞬间,一位抱着熊猫的犹太女孩和一位身着旗袍、留着三四十年代流行长卷发的中国妇女,她俩共同站立在砖石路面的底座上,妇女俯下身为迷路的女孩打伞,替她遮挡风雨,女孩面怀感激又有难以名状的苦楚。雕塑整体高约为2.2米,略大于真人的比例。值得一提的是,雕塑中的犹太女孩有着真实的人物原型,她的面容取材自目前生活在上海的犹太后裔沙拉·伊麦斯女士年轻时的样貌。沙拉父亲1939年逃离纳粹魔爪抵达上海,沙拉女士在上海出生、成长和工作。

据悉,这件雕塑已完成铸铜,正进行上色,8月15日完成安装。完成后的《风雨同舟》不仅仅是一件静态的雕塑,它将结合喷泉、水池、音乐和光带等多媒体,让人联想起60年前的黑暗年代里,中国人的善良、包容、勇敢以及洋溢而出的人性光辉。专业作曲家和歌剧演唱者受邀为这件装置艺术作品配乐,音乐将用传统犹太手风琴音乐为人声伴奏,具有抒情柔婉的感染力。

上海设计师

借此展现人类大爱

上海知名设计师赵樯是2015年、2014年、2011年三届中国熊猫金币的设计师。他酝酿创作这座雕塑,可以追溯到两年以前。2013年,赵樯曾设计过一款主题为在沪犹太人的贵金属纪念章,当时就采用了妇女在里弄中为小女孩撑伞的画面,小女孩手中的熊猫,灵感则来源于他早些年设计的熊猫纪念币。他将纪念章赠送给一位犹太老人时的场景激发了他对在沪犹太人历史的好奇心。“那是一个在上海生活了十年的犹太老先生,年逾九十,提起那段历史还是非常激动,热泪盈眶。”赵樯说。而将纪念章上的二维画面变成三维的雕塑的想法则产于2013年7月,当时他与父亲一同造访纽约联合国总部,《铸剑为犁》和《和平》这两件雕塑让他感触颇深,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枪口扭曲,打了一个结,联合国宣扬和平的理念体现在了雕塑中。”赵强说,“雕塑是公共艺术,可以比纪念章影响到更多人,我也是想借此展现一种人类之间的大爱。”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