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1号”再立新功,或排除暗物质是微型黑洞假说

2019-01-19信息快讯网

“旅行者1号”再立新功,或排除暗物质是微型黑洞假说-信息快讯网

自1978年美国天文学家Vera Rubin通过旋转曲线第一次提供了暗物质存在的证据以来,在过去的40年间,天文学观测为暗物质的存在积累了丰富证据。然而,暗物质的本质仍晦暗不明,不过黑洞作为暗物质的一种选择,尽管有可能所占比例极小,但并未完全排除。

近日,在太空游荡了41年的“旅行者1号”无意之中动摇了一个暗物质理论的大胆猜想,其是小型黑洞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我从没想过我们能够以任何方式为研究暗物质作出贡献,”自1973年起就一直参与“旅行者1号”项目的加州理工学院太空科学家Alan Cummings表示,“能有这样的发现真是太好了。”

推论黑洞质量范围

几十年来,天体物理学家一直认为,一些不可见的物质为维系星系的稳定提供了额外引力。在发现存在暗物质的初期,黑洞被当作一种极为可能的候选体,吸引了众多天文学家的兴趣。不过现在看来,黑洞完全为暗物质的说法可以被彻底排除,然而极少一部分暗物质由黑洞组成的说法依旧可行。

黑洞通常被认为是大质量恒星内部停止核燃烧、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坍缩形成的一个致密天体,它被认为体积无穷小,但引力超强。

但是要想用黑洞解释暗物质绝非易事。在宇宙中,暗物质的重量是普通物质的6倍,所以不可能通过坍缩恒星产生这种不平衡的比例。

一种仅有的可能性就是原初黑洞。这种黑洞的形成途径和上面的恒星坍缩形成的黑洞不同。在第一代星系和恒星形成之前,宇宙早期物质的微小波动坍缩可能会形成所谓的原初黑洞。这种原初黑洞几乎可以有任意的质量,但如果不与天文观测相冲突,它们的数量就不会过多。例如,一群比太阳质量大得多的黑洞会像炮弹穿过枝形吊灯一样粉碎星系,成群结队的小黑洞则会通过所谓的引力透镜扭曲遥远恒星和星系的图像。

“这样的观测结果只给原始黑洞留下了3个可能的质量范围。”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的宇宙学家Bernard Carr认为,它们的质量可能是太阳的1到10倍,或大约是太阳的十亿分之一,或者低于太阳的千万亿分之一,那些最小的黑洞只有原子核那么大。

但法国索邦大学的理论学家Mathieu Boudaud和Marco Cirelli在即将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刊载的一篇论文中指出,如果它们真的存在,“旅行者1号”应该能探测到那些超小黑洞的表征辐射。黑洞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包括光在内的任何物质接近它后都无法逃脱。但是在1973年,已故的霍金推论认为,即便如此,黑洞依然能放射出一些光和粒子。

排除小型黑洞可能性

根据量子力学,真空中存在着粒子—反粒子对,它们在空间中来回穿梭。霍金意识到,如果一对粒子以恰当的距离出现在黑洞附近,那么其中一个粒子可能会跌入黑洞中,而另一个可能以霍金辐射的形式飞离。黑洞越小,温度越高,辐射也就越大。

“如果有大量质量非常小的黑洞存在,因为霍金蒸发的温度会非常高,从而释放产生大量正负电子对,那么它们在星际空间应该能够被观测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说,然而观测结果却没有证实这一点。

事实上,自2012年“旅行者1号”离开太阳系之前,它已经侦测到一些微弱的、持续的正负电子对流量,这和“旅行者1号”离开太阳系之后探测到的流量相近,并没有什么变化。Boudaud等人的计算结果表明,即使它们都来自微小的黑洞,也不会有足够的黑洞占据银河系暗物质的1%以上,而银河系内超新星爆发遗迹已经足够产生所观测到的这些流量。

Carr认为,这项新研究几乎排除了低质量的原始黑洞是暗物质的可能性,他一直倾向于认为黑洞的质量相当于几个太阳质量。“这个低质量的‘窗户’从来都不是我的最爱。如果现在的限制条件排除了这种可能性,我个人不会感到困扰。”

“旅行者1号”再立新功,或排除暗物质是微型黑洞假说-信息快讯网

永无止境的探索之旅

然而,“旅行者1号”无法搜索更大质量的原始黑洞。质量更大黑洞的霍金温度不高,无法辐射出像电子和正电子这样的大质量粒子。相反,它们只会发出非常微弱的、极难被探测到的光。所以,目前黑洞是暗物质的概念依然存在。

苟利军介绍,我国在深空探测器的飞行实验阶段进程缓慢。目前我国飞行最远的卫星“嫦娥二号”自绕月飞行任务完成后,正向深空驶进。不过,若想像“旅行者1号”一样飞出太阳系尚有难度。“这其中对于技术的要求很高,对于经费要求也很高昂,发射一个到土星附近的探测器都要几十亿美元。”他说。

不过对于暗物质的探索,我国已取得了长足进步。2015年底,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首批立项研制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太空中开展高能电子及高能伽马射线探测任务,以寻找暗物质的蛛丝马迹。2017年,科学家利用“悟空”号采集到的数据,获得了世界上迄今最精确的高能电子宇宙线能谱。

“虽然至今也没有探测出暗物质粒子,不过科学家会使用各种手段进行尝试。”苟利军认为,科学家进行研究的动力之一就是好奇,揭开宇宙组成的奥秘是一条永无止境的探索之旅。



作者:程唯珈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李雪林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