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不差钱的临港如何“聚人气”

2015-08-08信息快讯网

最近,浦东临港迎来好几件大事:首届上海杯(临港)帆船赛总决赛暨上海临港海洋节将举行;美国爱康飞机制造公司中国总部宣布签约落户临港,被美誉为“飞机中的苹果”的A5水陆两用运动型飞机即将从滴水湖飞往全球。此外,近期成立行政审批办公室涵盖所有审批事项的创新做法不仅是全市唯一,也使临港成为国内审批施工许可证最快的国家级开发区。

上海市临港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浦东新区副区长陈鸣波说:“经过12年积累,临港发展正进入快车道、黄金期。”今年以来频频宣布落户的多个大项目足以证明此言非虚。然而,许多上海人仍不了解临港,临港人也不讳言,这里的人气的确不旺。临港开发,不差钱,不差项目,不差政策,到底还差什么?

慷慨砸钱吸引人气

因为种种因素,临港发展经历过多个阶段,中间一度停滞,不过,不差钱,这是临港给人们始终如一的印象。从临港管委会近期公布的几组数字,便能感受到上海开发这块海滨处女地的决心和魄力:至2014年底,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80亿元,引进项目300多个;即将开始的环滴水湖80米景观带建设投资数亿;2014年起,所有小客车经S2高速往返临港每次50元的收费均由政府买单……

不仅硬件建设大手笔,就连在这里举办的各种公众活动也显得格外“慷慨”。此次上海杯(临港)帆船赛总决赛就宣布,为更好地带动临港水上运动休闲的氛围及热度,在国内首次将参赛费大幅降低为每队仅象征性收取1000元,同时,免除包括昂贵租船费在内的所有其他费用。

不过,光靠砸钱堆不出一个真正有活力的新城,实际上,临港这两年引进内资注册资本和新增内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数倍,但固定资产投资速度并未超越过去一段时间。有关人士透露,尽管有金桥、陆家嘴等浦东四大开发公司“挥师南下”,临港最近甚至刻意压着投资速度,就怕走得急了,步子万一没踩准,反而不利。

目标明确品质至上

临港入选上海自贸区扩区的呼声一直很高,自贸区管委会也一度搬迁至临港办公,然而,最终却落选了,陈鸣波坦言“意料之外”。不过,这个“情理之中”的结果并不会动摇临港开发的信心和步伐。

在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背景下,临港开始进入追求“品质至上”的更高阶段。在刚公布的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意见中,临港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10年内,上海智能制造示范区将在此建成,代表我国参加新一轮国际工业竞争。朝着这个目标,临港有一系列大动作:日前,临港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成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是今年我国再制造产业领域唯一获批的循环化示范项目;排名全球前三的新松机器人公司投资5亿元兴建研发制造基地;300mm硅片研制、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微小卫星工程中心、金色麦道直升机研发中心等纷纷落户。上月,陈鸣波还带队访英推介临港,邀伦敦共建“临港碳谷”。

未来几年,临港将对标“工业4.0”时代发展新要求,规划建设德国工业4.0示范产业园、IC装备和智能制造产业园等特色专业园区。

城市功能 悄然改变

临港是上海距离市中心最远的国家级开发区,从无到有、三面临海的地理条件又使得它具有偏居一隅、缺乏配套设施、产城融合度较低等硬伤,所以,这里的楼盘卖完了却长期少有人住,即使在“双特”政策和自贸区溢出效应带动下房价上涨了,人气依然不足,迄今为止,实有常住人口仅9万,与315平方公里面积很不相称。

与上海的厚重历史相比,12岁的临港太年轻,使得很多人从没来过临港,更谈不上了解。一些人的道听途说十分夸张:“那里太远了,去一次路程就要大半天”“那里只有农田和空荡荡的闲置办公楼”……正因如此,临港将定位从“卫星城”改变为“独立辅城”,与此配套,将“聚人气”定为2014-2016年的头号工程,实施了一系列“聚人气”工程,希望改变人们的偏见,让人们“来到临港,爱上临港”。

最近,临港的城市功能正在悄然改变。2009年,上海海事大学教师杨大刚定居临港时,完全没想到冰厂田幼儿园、耀中国际学校、上海中学等著名学校也会来到临港,2012年出生的女儿“一不留神竟住上了学区房”;16号线开通,从人民广场到临港的路程缩短至2小时以内,有时比自驾更便利;滴水湖畔出现了步行街、电影院、超市,每逢黄金周还有各种大型文体活动……这些变化让在临港工作的人觉得这里更有黏着力了,不必再每天舟车劳顿回到市区,也让远在张江等地工作的白领慕名而来定居,感受全上海最低PM2.5指数的清新空气。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金忠民认为,培育一座新城至少需要30年时间,如此看来,年轻的临港还大有可为。据悉,优化完善后的新一轮发展战略和“双特”政策即将在今秋发布,落户政策可能显著调整,以期吸引年轻人来创新创业。临港究竟差什么?或许,只是一个机会——给自己一个走近它、了解它的机会,也给它一个征服你的机会。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