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力量“替补”上阵纾困
面对庞大刚需,嘀嗒出行、一喂顺风车、哈啰出行等新老顺风车平台,正分别凭借自身优势,不断向市场输送新能量。
其中,嘀嗒出行和哈啰出行兼营出租车与顺风车业务。前者成立于2014年,是目前活跃用户量仅次于滴滴的移动出行平台;后者于2018年9月正式入局网络呼叫出租车业务,并随即表示与首汽约车、嘀嗒出行、高德地图等多家出行服务商合作;一喂顺风车同样成立于2014年,目前主营顺风车业务,据官方统计,2018年一喂顺风车司机超过200百万,用户超千万。
三者之中,哈啰出行在2018年12月底开始于其App内招募顺风车车主,并在2019年1月17日宣布旗下顺风车车主注册数量已突破百万,其中一线及新一线城市车主占5成(57%)以上。
据悉,新力量“高调替补”背后,除有着用户刚需支持外,国内私家车可观的保有量,也为顺风车行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2019年1月15日,由中国青年网主办、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承办的“聚焦共享经济下顺风车产品合规发展的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亚在会上表示:“据公安部数据,截至2018年底,全国私人小客车保有量已达1.89亿辆,这些私人客车中独自驾驶者达到90%以上,这是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而顺风车的角色就在通过共享出行这一概念,通过算法匹配,让路程相似的通行者拼车出行,一同分担成本,创造低成本或者互利的轻松共乘关系。”
相关业内人士则认为,在滴滴离场情况下,顺风车这块细分领域的大蛋糕会在未来一段时间里被前述三个平台分食。如果该趋势不断延续,后期整个网络出行市场格局必将被重划。
顺风车监管之路有几重
在顺风车领域发展可期的局面下,关系到顺风车行业、用户及平台三方切身利益的监管问题,也成为绕不开的焦点。另据了解,当前消费者对于顺风车的态度普遍聚焦于安全层面,这也对运营平台实施的安全举措提出了更高要求。
今年1月,由滴滴发起的“滴滴公众评议会”公布第四期调研主题:乘坐网约车需要实名认证吗?在参与投票的1411371人中,77%(1095902人)认为需要实行实名制,且大家普遍认为此举有利于保护司乘双方的安全。
监管趋严形势下,滴滴之外的顺风车平台也通过汲取行业先前的发展经验,运用多项举措着力规避安全漏洞。以哈啰出行为例,其顺风车业务相关负责人表示,哈啰出行借助一系列规范和专业技术设定,比如从产品定位上杜绝顺风车业务的相关社交功能、针对车主入驻建立一整套严谨且完整的审核标准、设立7X24小时安全应急专线、推动安全预警技术化等,构建起多方位安全保护机制,以此来增强乘客乘车安全性。在司机层面,除在入驻注册环节坚持“三证”(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必备外,还要求车主上传车辆不同角度的照片,并以此作为审核通过的必要前提。
对于监管问题,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强化监管必定会为上述三方带来共同利好。但是,具体到执行层面,各方的举措也应各有特性。例如,在政策制定上,监管者要突破各自为政、一刀切、照搬传统出租车管理模式等教条束缚,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因时管理,特别是对顺风车领域出现的负面问题,要以发展的长远眼光视之,切忌因噎废食,将消费者根本权益与行业长期发展规划人为加以割裂。
对于服务方(含运营平台、司机及车辆状况)而言,要加强运营资质审核,贯彻实名制、权威认证原则以及交通事故处理规定,确保从人到车再到整个行驶过程的安全高效运转;同时,要鼓励企业持续升级技术,用科技提升运营及安全规范等;此外,监管方可基于社会福利及环保角度,通过管理理念升级,为顺风车业务取得良性发展提供公众意识引导助力。
“本质上,在国内公共交通事业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包括共享单车、顺风车等模式本身就有着弥补个体出行服务缺失的特质。与细分领域的具体发展成果相比,开放、包容的行业运营氛围更加重要。这不仅是市场经济不断进化的核心诉求,也是切实给予消费者更多福祉的有效途径”,该业内人士强调。
作者:旭尧
编辑:孙华
责任编辑:戎兵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