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场景,为人工智能起飞提供“跑道” | 两会时间

2019-01-31信息快讯网

开放场景,为人工智能起飞提供“跑道” | 两会时间-信息快讯网

去年11月,上海长宁区芙蓉江路开出全市首家“AI菜场”,只要扫一扫掌纹便可入内购物,支付也可通过“刷手”完成。本报记者袁婧摄

上海正在打造国内乃至全球人工智能(AI)高地。除了技术和人才,上海最显著的优势就散布在城市各个角落——工厂、社区、医院、学校,甚至不起眼的电表箱和垃圾桶……

作为一座超大城市,上海具备了发展人工智能最关键的要素之一——充沛的应用场景。在政府有效引导、社会和企业的积极参与下,上海正在形成人工智能产业与应用协同发展、技术供给与市场需求全面对接的良性循环。

当电表箱也成为AI孵化器

需求对技术的拉动,在人工智能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在静安区,一个基于人工智能的电路预警系统刚上线就立下大功,避免了一场灾情。

当时,这个刚开始试运行的人工智能系统发出提示:在一个老小区某楼层存在电路火灾风险。物业马上派人到现场,但并未发现异样。难道是AI误报“狼来了”?第二天,AI再次报警,检修人员又一次上门,经过仔细勘察,终于在电表箱里摸到了一段烫手的电线,实测温度达到120℃。电力专家事后说,当时如果不采取措施,这段电线可能在20分钟内起火。

开发这个预警AI的枫昱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欣告诉记者,这个技术是被AI场景拉动的典型——此前,对于电线火灾,国内外都只能做到起火后报警,无法实现提前预警。因为静安区向他们提出了需求,才促使企业研发出了相应的算法。

这个防火灾AI其实只是静安区去年启动的城市精细化管理项目的一个子系统。作为国家“数字经济试点重大工程”,整个“静安项目”已成为许多AI企业的孵化器和训练营。总体上,“静安项目”将在全区布设20万个传感器,形成“感知神经网”;同时,向社会开放采集到的数据和应用场景,吸引AI企业提供数据分析和智能研判服务。

牵头承担“静安项目”的上海数据交易中心首席执行官汤奇峰告诉记者,包括楼道电表箱在内,“静安项目”已定义了30多个AI子场景,支持了十多家AI创新企业——在“城市大脑”部分,它带动了以“晶赞科技”为代表的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开发商的成长;在“神经元”环节,它催生了国内首个智能烟感系统、首个电梯故障预警系统、首个垃圾感知系统等。

超级城市的超级效应

AI被视为颠覆性技术,但AI新技术并不会从天而降。如果把AI比喻成一架飞机,那么数据就是燃料,应用场景就是起飞的跑道。

市经济信息化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上海,AI应用主要有三大方向:一是提高产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二是服务民生,三是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在国内外各类城市中,上海拥有不少特有的AI场景,比如老龄化程度高、教育水平国际领先、实体经济体量巨大、金融服务功能辐射性强……在这些领域,上海也相应地产生了具有标杆意义的AI场景。可以说,如果一个技术能应用于“上海场景”、解决“上海痛点”、形成“上海方案”,那么它也就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意义。

事实上,哪怕只看城市体量,上海2400万人口、逾3万亿元的经济总量,本身就对AI意义重大——有人工智能专家曾表示,与上海相比,新加坡只有“小数据”,AI场景丰富度差了一个数量级。

汤奇峰为记者算过一笔账:从带动AI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仅在静安区,城市精细化管理这一场景,每投入1元财政资金,就能在AI芯片、算法、服务等领域产生10倍的带动效应。在上海,这个领域每年财政投入达几十亿元,可以形成几百亿元的AI市场容量;放眼全国,目前有类似需求的城市至少有500座,想象空间非常巨大。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上海不断向外开放应用场景,不仅带动了包括一批AI领军企业的落户与发展,也吸引了大量人才集聚。上月,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上海向全球宣布,开放“AI+工厂”“AI+园区”“AI+社区”“AI+交通”“AI+学校”“AI+医院”“AI+家庭”“AI+政务”“AI+金融”“AI+安防”十大场景,并详细梳理了每个场景的具体需求,此举有望进一步扩大上海对全球人工智能企业的吸引力。

有些“生地”还需要变成“熟地”

手握“AI场景优势”的上海,目前仍需要持续努力,才能将优势化为“胜势”。在一些方面,上海依然存在瓶颈问题,阻碍了AI场景的开放与转化。

事实上,人工智能产业需要的“场景”,不只意味着市场的开放和落地的机会。就如同土壤需要耕作和养护,才适合播种,才能高产,AI场景也需要深度开发。知名管理咨询公司德勤高级经理李晓鹏说,有价值的AI场景,是由数据收集网络、数据标准体系、清晰定义的应用需求、管理模式等构成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上海不少AI场景,仍要从“生地”变为“熟地”,才能服务于人工智能生态。

比如,目前仍有一些行业受制于数据供应和数据质量,人工智能企业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以制造业为代表,大量设备的运行状态尚未实现数字化;以医疗行业为代表,数据保护和流通的规则依然模糊,大量诊疗数据白白存放在服务器内;在自动驾驶领域,由于相关法规的制约,企业无法开展更大规模的路测。

此外,人工智能时代,传统管理模式也面临不适应。以城市精细化管理为例,当传感器越来越密集,“神经元”越来越灵敏,一些管理盲点逐步暴露出来,其生成的数据、以及相应的管理职责,究竟应该归哪个部门,很多时候并没有答案,这也给人工智能落地带来了困惑。

无论如何,上海是一座充满创新精神的城市,开放也一直是上海的最大优势。在不少领域,人工智能正处于突破的前夜,通过开放AI场景,上海正在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同时为人工智能产业突破“捅破最后一张窗户纸”。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编辑:施薇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