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提升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规划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沪府〔2019〕6号
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提升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规划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委、办、局:
现将《关于提升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规划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19年1月14日
关于提升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规划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上海2035”总体规划,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滨水区,将黄浦江、苏州河(以下简称“一江一河”)沿岸打造成为城市的“项链”、发展的名片和游憩的宝地,现提出提升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规划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如下。
一江一河规划建设范围为:黄浦江自闵浦二桥至吴淞口,长度61公里,进深约2-5公里,总面积约201平方公里;苏州河上海市域段,长度50公里,中心城段进深约1-3公里,郊区段进深约2-8公里,总面积约139平方公里。
一、立足新时代,提高思想认识
(一)重视一江一河的发展引擎作用
上海因水而生,依水而兴,一江一河沿岸是上海近代金融贸易和工业的发源地,也是上海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上海2035”总体规划提出,建设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和生态之城。加强一江一河沿岸的建设,是实现这一愿景的重要抓手,对提振城市经济能级、强化创新驱动、增强文化辐射力、修复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对未来上海的城市发展建设起着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把握新时代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人民对滨水公共活动的需求愈发强烈,一江一河沿岸逐渐转变成为人民心目中公共活动的主要空间。2017年,黄浦江沿岸45公里公共空间实现贯通;2018年上半年以来,上海持续推进苏州河沿岸贯通工作。这预示着一江一河沿岸规划和建设工作进入全面提升的关键阶段。要通过新一轮一江一河沿岸地区规划建设,推动上海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三)对标不断提升的世界级滨水区标准
根据全球范围内滨水区先进经验,世界级滨水区是城市功能的集聚带、城市文化的主阵地、公共活动的大舞台、生态文明的示范带、城市形象的展示区。通过多年的污染治理和转型升级工作,一江一河已经具备了建设世界级滨水区的基础,但对照更高标准,还存在规划前瞻性有待提升、建设实施方向有待聚焦、管理运营机制有待协同等问题,在产业能级培育、公共空间品质、文化影响力、生态网络建设、空间形态特征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二、明确指导性要求,促进有效提升
(一)指导思想
根据发展为要、人民为本、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的指导思想,推进一江一河沿岸规划建设工作。以发展为要,实现以创新为动力的能级提升,引导高端资源和产业集聚;以人民为本,增加市民休闲空间,打造亲水性、大众化的城市客厅和景观标志;以生态为基,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造水清岸绿的滨水环境;以文化为魂,彰显历史积淀、文化特色和城市魅力,营造具有文化品质的城市滨水空间。
(二)总体思路
按照最高标准、谋划长远,加强统筹、注重实效、尊重差异的要求,开展本次一江一河沿岸建设规划工作。加强统筹,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滨水和腹地一体发展,统筹功能、空间、风貌、生态、交通等专项,实现全面系统性的升级;注重实效,关注上海实际,针对短板问题,提出有效策略和行动导向,建立特别政策和推进机制,保证规划有效实施;尊重差异,体现黄浦江与苏州河及其各功能区段的差异性,提出针对性规划建设要求。
三、根据一江一河特质,提出规划定位与愿景
(一)黄浦江规划定位与愿景
黄浦江规划定位为国际大都市发展能级的集中展示区,规划愿景包括:一是国际大都市核心功能的空间载体,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贸易、文化创意、科创研发功能的汇聚地。二是人文内涵丰富的城市公共客厅,是体现高等级文化影响力、高活力公共空间、景观特色鲜明的标志性展示窗口。三是具有宏观尺度价值的生态廊道,布局大型公共绿地和生态斑块,发挥更高能级的生态效应。
(二)苏州河规划定位与愿景
苏州河沿岸规划定位为特大城市宜居生活的典型示范区,规划愿景包括:一是多元功能复合的活力城区,居住、就业、休闲功能在时间和空间上高度复合,保有持续活力。二是尺度宜人有温度的人文城区,是亲切和谐、引人向往、体现城市文化底蕴的滨水游憩场所。三是生态效益最大化的绿色城区,河流两岸有机融入生态网络,生态建设与市民日常生活紧密关联。
四、落实高标准要求,明确规划策略与行动
(一)提出规划策略,保障愿景落实
根据规划目标和指导思想,从功能布局、公共空间、生态绿化、历史人文、空间景观五个方面分别提出规划策略。
功能布局上,强化整体、错位、复合,实现滨水与腹地整体发展,加强沿岸地区主导功能的能级提升;深化细化区段功能发展导向,实现错位互补;置入多元功能,提升滨水区活力。公共空间上,推动开放、系统、活力,确保滨水空间公共开放,两岸缝合,并融入城市公共空间网络;提供类型丰富、功能复合、宜人便捷、舒适活力的开放空间。生态绿化上,实现增量、联网、提质,提升沿岸生态空间规模;加强滨水与腹地生态斑块的连通,形成互联互通、韧性平衡的生态网络;提高植被丰度,优化植生结构,提高区域整体生态效益。文化历史上,强调传承、共享、引领,延续和强化文化风貌特质,通过多元方式活化利用历史建筑,加强沿岸历史建筑和场所的公共性。强化沿岸文化功能和特征形象,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地标。景观空间上,体现美观、有序、协调,形成美观宜人、疏密结合的城市景观形象,塑造具有韵律感、层次感的滨水天际线,打造承接地区的人文脉络、凸显地区风格的滨水色彩基调,体现上海城市形象。
(二)聚焦五大行动,推动有效实施
针对建设最短板、民众最关心、实施最可行的问题,对应上述五方面规划策略,梳理形成创新活力、休闲网络、魅力水岸、蓝绿轴带、旅游品牌五大行动,实现“补短板、织网络、聚活力、升能级、提品质、出亮点”,在全市层面统筹推进一江一河沿岸的规划建设工作。
创新活力行动,重点关注沿岸产业转型与功能活化,加快公共功能和文化地标的建设。休闲网络行动,全面推进滨水空间网络建设,整体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塑造特色空间节点。蓝绿轴带行动,集中推进水、绿环境综合治理,完善绿地系统,提升生态效应。魅力水岸行动,重点关注世界级滨水区形象的提升,实现历史遗产的活化利用,形成若干标志性景观区段。旅游品牌行动,高标准打造世界级水岸游览项目,打造全域型的水岸游憩空间。
五、明确特定地区管理要求,形成政策合力
(一)加强规划引领,提升建管标准
将一江一河沿岸作为特定地区,落实精细化管理要求,使一江一河沿岸成为上海城市管理水平的示范区。
规划方面,落实总体规划要求,完善沿岸地区规划编制。规划过程中,深化城市设计研究,统筹专项研究成果,加强对天际轮廓线、色彩、公共空间、地下空间等方面的管控,并将相关要求落实到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对于总体规划中确定的战略预留地区,按照相应管理要求进行预控。
建管方面,健全市、区会审机制,保障一江一河区域规划高标准实施。一是扩大一江一河沿岸市区会审范围,加强重点区域建设项目的管理;二是在一江一河规划实施管理中,充分运用三维审批等管理手段,为一江一河建筑空间品质的提升提供保障。
一江一河规划和建设管理中,建立贯穿全过程的公众参与机制,广泛听取社会民众意见、充分运用专家库和社区规划师的制度,通过多种参与方式,提升公众参与的实际效用。
(二)综合运用土地开发机制,确保实施效率
通过土地收储、区域整体开发以及“带方案”招标挂牌复合出让,保障一江一河规划有效实施。鼓励一江一河区域整体性开发,落实并提升区域内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空间能级水平。以公开招标挂牌方式,甄选区域规划水平、项目建设经验、建设进度计划、招商运营管理能力、资金实力等综合能力最佳的主体实施开发建设。
整体开发区域要通过“带方案”招标挂牌复合出让方式供地。整体开发区域地下空间需先行开发的,可采取分层出让方式先出让地下部分。零星开发项目要以土地收储后“带方案”招标挂牌复合出让为主。部分存量地块出让,经区政府同意后,可由具有开发运营能力和经验的原权利人按照城市更新办法,采取“带方案”存量补地价方式实施。
“带方案”出让时,区各相关部门要按照一江一河发展定位特点,明确规划、建设、运营及其他特定要求,作为土地出让条件纳入土地出让合同。要严格依照出让方案,强化一江一河项目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并通过信息共享、协同管理,建立动态监督管理机制。
六、建立统筹协调管理机制,落实发展愿景
(一)加强市级统筹,建立协同机制
建立市级统筹协同机制,研究制定相关政策,讨论审议重要地区规划、重大建设方案,协同解决重大问题,监督推进实施计划等,共同推进一江一河沿岸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二)制定实施计划,分解落实任务
各区要按照本指导意见及建设规划要求,制定一江一河沿岸地区实施计划,明确实施项目、实施主体、实施策略和时间要求,并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对实施计划进行跟踪监督,形成年度自查评估报告。市规划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要做好计划指导工作,明确督查考核的主体、对象和方式,健全问责制度,将督查结果纳入各级政府年度绩效考核中。
(三)搞好工作保障,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
由各区政府统筹协调一江一河沿岸规划实施工作,可成立一江一河实施工作的统筹协调机构,保障沿岸地区规划有序实施。各区滨江办等实施主体重点提升实施管理能力,促进沿岸地区建设效率和质量提升;沿岸街道、镇等基层部门重点提升一线管理和执法监督能力,保障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有效性。
来源:“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微信公号
编辑: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