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荻港渔村赴一场“百鱼宴”,提前感受年味

2019-02-03信息快讯网

去荻港渔村赴一场“百鱼宴”,提前感受年味-信息快讯网

村民们合力拉网捕鱼,一派丰收的欢腾景象。

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富庶、繁荣的象征。无论是逢年过节、喜庆筵席或亲朋好友团聚,中国人的饭桌上总少不了一道鱼肴,透着喜庆,也传达着人们“年年有余”“富贵有余”的美好愿望。

去荻港渔村赴一场“百鱼宴”,提前感受年味-信息快讯网

▲从空中俯瞰荻港渔村,成片的网格状桑基鱼塘像一幅浑然天成的画卷。

近日,一场集美食体验和民俗展示为一体的鱼文化节,在太湖边上的荻港古村热闹开场,驱散了冬日的寒意,渲染出浓浓年味。活动现场,两口千斤大铁锅和近百口大锅共烹制了近10吨生态乌金子鱼,万余游客和当地村民轮流品尝鱼汤饭和百鱼宴,鱼乐无穷。入夜,人们围着渔火载歌载舞,一张张因丰衣足食而幸福满足的笑靥。

去荻港渔村赴一场“百鱼宴”,提前感受年味-信息快讯网

▲入夜,村民们在渔村广场上燃起篝火,庆祝一年的丰收。

作为杭嘉湖平原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古村,荻港因溪岸芦苇丛生、河港纵横而得名,自古有“苕溪渔隐”之称。这里是中国太湖南部的低洼湿地生态系统,湖州先民顺应自然,治水兴农,通过修筑“五里七里一纵浦,七里十里一横塘”的溇港水利工程排涝防洪、引水灌溉,将地势低下、常年积水的洼地深挖成鱼塘,挖出的塘泥堆放在水塘四周作为塘基,逐步演变形成“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农耕生态循环系统。

去荻港渔村赴一场“百鱼宴”,提前感受年味-信息快讯网

广场上架起数十座灶台,厨师们做鱼汤、烧鱼饭、烤鲜鱼,供村民和游客品尝。

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综合生态养殖模式,桑基鱼塘已有2500多年历史。该系统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实现了科学的物质循环利用链和能量多级利用的完美结合,废弃物被循环利用,对生态环境基本“零”污染,形成种桑养蚕和养鱼相辅相成、桑地和池塘相连相倚的水乡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景观及丰富多彩的蚕桑文化。2017年,这一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选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空中俯瞰,成片的网格状鱼塘像一幅浑然天成的画卷,美不胜收。

去荻港渔村赴一场“百鱼宴”,提前感受年味-信息快讯网

入夜,村民们开始了一场庄严的仪式——祭祀鱼神。

荻港古村内,保留完好的桑基鱼塘有1万多亩,平均每家就有三四亩。经过春天的放养,夏秋的培育,到了雪漫江南的冬天,已是鱼肥虾实。春节前,家家户户都会拉网捕鱼。按水乡习俗,谁家要捕鱼了,就叫上邻亲好友,带着各家鱼网结成一个大网,下网捕鱼,之后几天把鱼塘的水抽干,抓捕塘底之鱼。

去荻港渔村赴一场“百鱼宴”,提前感受年味-信息快讯网

孩子们表演传统车水欢歌《鱼桑丰收鼓》。

为庆祝一年的丰收,村民们会聚集在一起美美地吃上一顿“鱼汤饭”,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农家鱼宴,也是湖州“百鱼宴”的雏型。

去荻港渔村赴一场“百鱼宴”,提前感受年味-信息快讯网

姑娘们穿上为节日特意定做的鱼鳞花纹服装,脸上的妆容也是鱼形图案。

鱼文化与养殖业相生相伴。荻港鱼文化起源于春秋战国、兴于隋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荻港先辈不仅留下千年养鱼经验,还将鱼融入当地文化,留下鱼诗、鱼歌、鱼乐、鱼俗等。为了让家乡绵延千年的鱼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早年从事淡水鱼批发生意的荻港村民徐敏利,十年前发起举办鱼文化节,回报乡亲的同时,更注重民俗文化的传承。

去荻港渔村赴一场“百鱼宴”,提前感受年味-信息快讯网

▲村民在展示传统蚕茧剥丝工艺。

十年间,通过这一节日,村民们已经把“鱼文化”精髓融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从养鱼、捕鱼、祭鱼、吃鱼、钓鱼,到写鱼诗、唱鱼歌、玩鱼赛、跳鱼舞、做鱼菜、打渔家乐、放鱼灯等,打造荻港特有的“鱼文化”品牌,并将鱼文化与饮食文化、蚕桑文化、湖笔文化结合,汇聚成一场具有原汁原味水乡特色的文化盛宴,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品尝鱼鲜美味,体验农家野趣,感受古村韵味。

去荻港渔村赴一场“百鱼宴”,提前感受年味-信息快讯网

▲版面刊登于2019年2月3日第4版“镜头纪实”。


作者:刘栋 袁婧
编辑:王柏玲
责任编辑:刘栋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