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看全国闻名的“灯笼村”灯笼艺人们在忙啥?
▲三兆村艺人制作的一组巨型工艺灯,在夜晚一派璀璨。
西安南郊杜陵塬畔的三兆村,是闻名西北乃至全国的“灯笼村”,灯笼制作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三兆灯笼”曾红遍全国,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制作的灯笼还被挂上了天安门城楼。
村南的杜陵塬上,那高大的覆斗状封土就是汉宣帝的陵墓——杜陵。汉宣帝刘询,西汉第10代皇帝、汉武帝的曾孙,史学家称其为“中兴之主”。
大年初一,三兆村弥漫着一派喜庆气氛,街道上,到处是花灯。那些大型甚至巨型灯笼,节前已经悬挂在了西安市内的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等景区,大批量的灯笼腊月二十七八已被装车运往外地。
▲西安市干部呼延卫买到一对宫灯,准备回家悬挂。
▲大年初一的三兆村,家家户户都挂起灯笼庆春节。
▲正元宫灯厂销售店里的各式宫灯。
“年前,我发走了十来卡车的工艺灯,这些灯有20多组100万元左右,主要是陕西的临潼、韩城、合阳和陕北等地,不包括没法装运的大型工艺灯。”50岁的陈少华,是村中“华艺彩灯厂”的老板。他告诉记者,他做的工艺灯最小的3至5米,最大、最高的10来米,那些“大家伙”需要现场制作。他七八岁开始学做灯笼,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做工艺灯,已经快20年了。
70岁的呼延振元和老伴唐纯玉吃罢饺子,又在庭院里忙乎着他家的灯笼,女儿、女婿也跑前跑后。他家170平方米的庭院里,楼上楼下,悬挂的、堆放的都是制作好的成品灯笼,有仿韩式灯、传统的长罐罐灯、收放自如的合子灯;造型灯中,有金黄色的陕北腰鼓灯,有鸟、鱼、西瓜、苹果、南瓜灯,还有今年流行的小猪“佩奇”。灯笼个个圆润、流畅、饱满,富有张力。门前的小广场上,塑料布盖着几盏已经制作好的巨型灯笼,还有一个三四米高的鼓形大灯,等待下一个工序。
呼延振元是远近有名的灯笼老艺人,擅长汉、唐经典宫灯和特大灯笼的制作,曾被列入中国乡土手工艺名人录。他家办有一个巨型宫灯厂。
66岁的唐纯玉说:“我家的汉唐宫灯有40、60、80厘米的,有1.5米、1.8米的,罐罐灯最大的可以做到1.5米,造型灯还能做成香蕉、橘子、樱桃、白菜,什么灯笼都能做。”唐纯玉说。年前雇了十几个技术工,忙了两个月,做了上千个灯笼,已经运往延安、铜川、商洛等地。
▲姓陈的村民(左)与唐纯玉在唐家拉家常。
▲唐纯玉向记者展示小鸟灯笼,院落上方悬挂的是一个仿韩式灯笼。
▲66岁的唐纯玉检查自家制作的这个宫灯。
记者了解到,一盏灯笼的制作需经过制图、钢材切割、箍架子、电焊焊接、焊后喷漆、裹布、糊面、装饰、上色等十几道工序,需要美工、焊工、糊工等多个技术工种。面料也以丝绒和绸缎为主。其中糊面工艺最复杂且耗费时间,工人需要把大小合适的缎缎、布料按设计要求用专用胶粘贴在焊接好的“骨架”上。
在三兆村,做灯笼的村民每户至少年产5到10万个,规模大的可以达到30万个。
在村里的一个店面,回乡过年的西安干部呼延卫买了一对宫灯,他说:“挂在门口,寓意红红火火。”62岁的店主杨凤侠告诉记者,节前她家卖出去了上千个灯笼。
▲这对退休夫妇挑选了一对三兆宫灯,准备“回府”。
▲在西安市雁翔路路东三兆村村口,一名灯笼艺人向两个年轻人介绍一个小猪灯笼。
村口、雁翔路路东,造型各异的灯笼铺挂成两串,8户村民正在此零售灯笼。退休工人王军政夫妇挑选了一对宫灯:“过年了,图个吉利。”一家宫灯厂的女老板告诉记者,她家年前批发销售了近万个灯笼,现在剩下的灯笼零星卖。
文:报驻陕记者韩 宏
图:韩 宏
编辑制作:韩 宏
责任编辑:朱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