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家风 | 老兵徐援:读书做人,都只为奉献国家

2019-02-06信息快讯网

海上家风 | 老兵徐援:读书做人,都只为奉献国家-信息快讯网

徐强兵向记者讲述父亲的经历。本报见习记者金婉霞摄

“1949年5月17日上午,攻击命令正式下达……当晚,大雨,伸手不见五指,乡村的泥路特别滑,一不小心就要摔倒……扛着几十斤重的机枪,背着满满的炮弹、子弹,一夜之中急行军七十多里。”

这是老兵徐援日记本中记录下的历史一幕。在解放上海的战斗中,当时37岁的徐援是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二七七团团长,肩负向原上海南汇县以南地区进攻的作战任务。

今年,适逢上海解放70周年,趁着春节假期,家人再次捧起由徐援军旅日记整理出版的《从军征战记》,重温老人用一生经历所留下的教诲训示。

徐援的六子徐强兵说,父亲戎马半生,名利和生死早已不放在心上。“好好读书,堂堂正正做人,不想非分之事,都只为奉献国家。”这是徐援时常对后代说的话,而宁静致远、简朴无华的家风也在徐家传承下来。

堂堂正正做人:不想非分之事

1912年,徐援出生于原山东省烟台市黄县(后改为龙口市)的农家,自小家境贫寒,早在1939年就去当兵。烽火岁月中,无论条件多艰苦,他都坚持写日记。前几年,徐强兵和家人把日记整理成一本《从军征战记》。

“1949年解放上海,我团自攻打浦东以来,连续几日战斗,口粮告罄,大部分战士的衣服都被烧得不成样子……”枪林弹雨的日子塑造了徐援艰苦朴素的性格,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整个徐家。

“我有两个姐姐插队去了哈尔滨建设兵团,母亲希望父亲张个口、托个人,将女儿调回身边。”徐强兵回忆,可父亲却不肯:“工人农民的孩子吃得起苦,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不行?”

这是徐援冷漠不近人情?其实,他很爱孩子,下班路上常记得给孩子们带几块糖果。因亲眼见到北方出身的战友不会游泳而命丧南方战场,所以徐援盯着每个孩子都必须学会游泳——意外发生时,这能保命啊!

徐强兵说:“因为父亲明白,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有时过度膨胀反而会引火烧身。经历过战争的无常,他只希望子女平平安安。”70多岁时,徐援感到老之已至,特地到全国各地探望了散落各处的子女们。一定要亲眼看到他们平安,他的这颗心才真正放下。直到生命的最后,徐援还不忘交待:“堂堂正正做人,不要去想非分之事。”

认认真真读书:为祖国做贡献

徐援爱读书,也特别注重孩子的教育。在徐强兵的记忆里,父亲的房间摆满了书:“父亲读过私塾,还做过私塾老师。他特别爱读史书,下班后还常常给我们讲解古文。”解放后,徐援常常去旧书摊里淘书,无意中淘到了一整套《二十四史》,被他宝贝似地珍藏起来。书页残破,他就耐心地一一贴好,读过的地方写下注脚。

在徐援的影响下,看书习字也成了徐家的传统。“父亲总让我们把上大学作为自己的志向,”徐强兵回忆,上世纪80年代,最小的妹妹分配工作后,又通过苦读考上了大学,徐援为了奖励女儿,爽快答应每月给她36元的生活补贴——这相当于当时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收入。在徐援潜移默化的教育下,徐家七个子女大都念了大学,如今有老师、有医生,也有飞行员。

徐援文革结束后被调到上海冶金所担任顾问,直至离休。为了搞好科研,徐援不断向科研人员请教学习:“白金边是什么?金丝加热体又派什么用?等离子喷涂体呢?”

“打仗装备不如人,就得付出血泪和生命的代价!”徐强兵说,这是老兵在用另一种方式为中国的强大做贡献。


作者:本报见习记者金婉霞 首席记者许琦敏

编辑:

来源:孙欣祺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