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家风 | 择“医”事终一生,良善永存心间

2019-02-11信息快讯网

海上家风 | 择“医”事终一生,良善永存心间-信息快讯网

■从王家东的祖父辈起,王家就有了不成文的规矩:不干涉小辈择业。唯有两点要求:第一,得有一技之长,能养活自己;第二,不为恶。而祖父母辈从医开始,救助伤者的善举也影响了后代的择业。

■古代将医学世家称为杏林之家,主要说的是中医世家,世代为医以传承家族秘不外宣的祖传秘方。王家东这家人的故事告诉我们:现代医学世家的传承已无关家传之法,而是一份济世的良善“心术”。

春节假期,上海仁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王家东照例要携妻儿去看望父母。这家人聚在一起真有趣,坐下来全是医生,王家东与妻儿上的还是同一所医学院。而在他们的大家族里,四代几乎都是“医”家人。

不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个家族的一代代人都不约而同地择“医”事、终一生,“身教大于言传”在这个家族里拥有了最完美的演绎。

祖辈实业报国,后代多是“医”家人

家人都是医生,是怎样一种体验?王家东笑答:“也许会吵架。”他说,自己读的是上海第二医学院,年轻时与当中医的父亲打起“中医VS西医”的嘴仗来,父亲气得拍桌子又瞪眼让他滚,“现在想想,年轻不懂事”。

如今的他,从医30多年,见过太多起死回生的奇迹,也目睹了太多生死离别的痛苦,明白了医学是有极限的,也明白了中医、西医完全属于不同体系,实无可比性。而在自己从医的过程中,他也越来越理解父亲,发现父亲对中医是真喜欢,“得了重病,会请师兄弟给开方子”,这种对中医、对自己一辈子职业的信奉,儿子都看在眼里。

王家东的父亲读的是创建于1956年的上海中医学院,为新中国建立后的首批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他是首期学员,同学有顾伯华、严世芸、刘嘉湘等人,如今都是响当当的名中医。王家东的母亲也是医生,上世纪六十年代,母亲一毕业就服从全国分配,奔赴青海格尔木,在青藏高原服务十多年,七十年代才返沪。

“祖辈崇尚读书,曾祖父是最后一批庚款留学生,学的是铁路专业。”王家东说,当时强调实业报国,曾祖父回国后就投入铁路建设,参与了沪杭铁路建设,把家都安在了铁路边,如今的浙江嘉兴一带。

曾祖父之后,从王家东的祖父辈开始,学医成为家族特色。他的祖父毕业于齐鲁医学院,后到南京从医,祖父的兄弟中还有好多学医的,祖母也是妇产科医生。慢慢地,后代几乎都是“医”家人,且在当地多流传着救死扶伤的美谈。

一撮头发,一个名字,身教大于言传

王家东说,自祖父起,家中就有不成文的规矩:不干涉小辈择业。唯有两点要求:第一,得有一技之长,能养活自己;第二,不为恶。而祖父母辈从医开始,救助伤者的善举也影响了后代的择业。

王家东回忆起,因母亲十多年在青海支医,因此出生于1961年的他从小由祖父母抚养。“祖父母退休后,家里求医问药者不断,他们总竭力助人,遇到穷苦人家看病,还倒贴钱。”王家东说,长大后他慢慢明白了这种行为就叫“良善”。跟随祖父母长大的经历让他从小就感觉,医生是一份很好的职业,能把笑容带给许多人。

1979年,18岁的王家东即将参加高考。他告诉祖父:想学医。祖父说,“学医好”,就陪着他一起复习,背诵英语单词和课文。那一年,王家东考上了上海第二医学院。

关于做医生,祖父、祖母、父亲、母亲都没给王家东具体耳提面命过什么,但王家东对一件事记忆很深,那是他大学时。有一天,祖父看到《报》刊登一则上海红十字会成功实现一例遗体捐献的新闻报道。

“老爷子第二天领回一张遗体捐献的油印报名表,要父亲签字,同意帮他实现愿望。”王家东说,祖父当时已肠癌肝转移,希望为国家、为医学事业最后做些贡献。

1983年,老爷子的愿望实现了,他的遗体捐给了上海中医学院。当时,遗体捐献的人本就凤毛麟角,捐给中医院校就更少了。老爷子指明捐给中医学院,也是为了感谢这所学校培养了自己的儿子。

多日后,上海中医学院来电,原来,解剖教研室为老人善举所感动,剪了一撮老人的头发,灰白色的,作为给家属的最后留念。此后,上海给这些捐献者在福寿园立了一块集体纪念碑,王家东曾带着在美国读医科的侄女前往祭扫,他们在纪念碑上找到了老人的名字:“王克仁”。

良善之心代代相传,医学世家堪称美谈

一撮头发,一个名字,成为对王家东及这个家族众多孩子的最好教育,教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对待自己的国家,如何对待自己热爱的事业。

“他对病人是真好。”王家东在病人中有口皆碑。有一次,一台急诊手术后,病人出现并发症,情况危急,当值医生打电话给王家东求助。那是晚上七点多,刚吃过晚饭,住医院附近的王家东放下电话就往医院跑。由于跑得太急,他在马路上一下子把刚吃的晚饭都吐了出来,脸涨得通红,路人纷纷上前帮忙,他连连说没事。直到奔到医院,完成病人的救治,他才心满意足地躺倒休息。

“老人们对我们小辈的影响其实是,不管从事什么职业,要善良。”王家东说,做医生更要如此,“聪明是加分,善良是底色。”

王家东的两个侄女都在美国求学,一个已入读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另一个在哈佛大学读本科一年级,已表示本科毕业后就去申请攻读医学院。王家东夫妇对儿子王圣明的志向,一直尊奉老人“不干涉小辈择业”的原则。

王圣明高中就读于复旦附中,在校期间获得全额资助交换到美国一所公立高中留学,在美学习九个月后,他告诉父母:想当医生。

父母后来才知道,他在美国已考了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而且得了高分,他的学习、生活也适应得很好,完全可以在美国继续学业,可他拿定了主意:“我要回国,我要在中国当医生,为中国人服务。”

高考这年,王圣明同时获得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提前录取资格,“二选一”必须放弃一个,他选择了上海交大医学院法语八年制班,与父母成了校友。

如今,王圣明已读到五年级,在瑞金医院实习。“我的爸爸365天都在上班……我的妈妈也是如此。”他曾在小学作文《我的爸爸》里这样写道,并跟同学自嘲自己是“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太忙,初中时家长会都是“自己去跟老师谈”。在“吐槽”完父母的多年之后,他也穿上了白大褂。“嘴上不愿承认,但其实潜移默化受到爸爸的影响,我跟他越来越像了。”他“自嘲”道。

古代将医学世家称为杏林之家,主要说的是中医世家,世代为医以传承家族秘不外宣的祖传秘方。王家东这家人的“医”家故事告诉我们:现代医学世家的传承已无关家传之法,而是一份济世的良善“心术”。

作者: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编辑:邵大卫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