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古人笔墨为古人造像

2019-02-11信息快讯网

用古人笔墨为古人造像-信息快讯网

▲《守望丹青》  邓明著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守望丹青》是一部中国图像断代美术史。不同于以往的中国美术史,本书在体例构成上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其主体部分是作者邓明为明清近现当代以来的100位水墨书画大师所完成的水墨肖像画;其第二部分是作者以100首七言绝句所书写的画外题画诗,以吟诵对上述100位水墨书画大师技法风格与艺术境界作评价;其第三部分是作者所撰写的100篇关于上述100位书画大师的小传。

为何将《守望丹青》界定为一部“中国图像断代美术史”?其闪光之处,就在于邓明“用古人笔墨为古人造像”的视觉观念,为从沈周到黄胄以来的100位中国水墨书画大师完成了造像,以构成中国断代美术史上的一次图像叙述。需要提及的是,作者的100幅水墨肖像画所涉及的都是明代以来至当下的中国书画大师,如沈周、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八大山人、石涛、郑燮、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刘海杰、张大千、李可染与启功等。读者可以感受到其中的艺术含量。

当下是一个资本对视觉艺术观念进行商业策动的时代。客观地讲,邓明提出且践行的“用古人笔墨为古人造像”,是相当前卫的当代水墨观念。从具体的水墨观念操作行为上来解析,作者是以每一位书画大师的笔墨风格为他们分别绘制一幅水墨肖像画。也就是说,作者以八大山人的笔墨风格为八大山人造像,以黄宾虹的笔墨风格为黄宾虹造像等……把100位书画大师在为其分别造像的视觉表现中,一一还原到他们各自的笔墨风格中。谙熟中国美术史及其绘画风格的方家知道,邓明所提出且践行的这一表现观念,要一一兑现在这100位书画大师的造像中,其难度何等之大!因为这100位书画大师,每一位都秉有自己生存的历史境遇及极具个性的笔墨意境,并且也正是这100位书画大师及其作品铸就了明清近现当代中国美术史的主脉。在此,我们不难见出《守望丹青》这部文本的厚重性及其表现观念的前卫性。

邓明萌生“用古人笔墨为古人造像”念头,可追溯至1985年。他曾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的美术画册及专书出版的事务中,他曾介入《黄宾虹画集》《黄宾虹书简》等书的编辑与出版工作。这两项工作曾让他流连于黄宾虹的书画境界,也让他陶冶于黄宾虹的中西美术史论思想及其金石文字的考据学养中。可以说,他对黄宾虹人格气脉与笔墨境界的通透把握,就是在那个时段形成的。邓明是上海书画界及出版界的博物学者,他是书法家与画家,美术史论家,也是颇有学养的书画出版家,以黄宾虹的笔墨为黄宾虹造像的视觉观念,也正是在那个时期默然生成了。

在具体启动这100幅中国书画大师造像的工程中,邓明落笔完成的第一幅水墨肖像作品,就是《黄宾虹先生像》。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黄宾虹先生像》做一次视觉及其笔墨风格上的细读,以此见出其他99幅作品的用心所在。

用古人笔墨为古人造像-信息快讯网

▲黄宾虹先生像

邓明用黄宾虹的“五笔”与“七墨”为黄宾虹造像,但这绝非一般画家画人物肖像的形似之笔。《黄宾虹先生像》不仅是达向形神兼备的水墨造像,更是把黄宾虹早期与晚期的两种笔墨风格给予提炼,且汇通于造像中。就是说,作者是融汇“白宾虹”与“黑宾虹”两种笔墨风格为黄宾虹造像。这一点,恰是作者在为水墨大师作水墨肖像时所刻意表现的一种崭新观念。

作者笔下的黄宾虹水墨造像,从黄宾虹肖像棉袍右下半身蔓延于双脚之鞋,其笔墨的铺染所遵循的笔法是黄宾虹早期的画风:干笔淡墨;从这一局部的表现,可以见出作者是借助特定的笔墨风格呈现早年黄宾虹对“新安画派”的承继,以在视觉意象中表现被中国美术史界所尊称那个“白宾虹”。此外,在造像的笔法上,作者大面积地渲染于黄宾虹晚年黑密厚重的风格:积墨浓染;以表现被中国美术史界所尊称的那个“黑宾虹”。这幅作品的确呈现了邓明作为一位美术史论家的用心及刻意拣选的眼光,其中的历史、文化、绘画与美学的含量是非常丰沛的。

在完成《黄宾虹先生像》这幅作品后,作者经年积久的学养以厚重的蓄势推动着他陆续完成了对另外99位书画大师的造像。值得提及的,还有他“以诗论画”的著述体例和美学观念。在《守望丹青》中,作者吟诵了100首七言绝句,以画外题画诗的文学表现形式,配合“用古人笔墨为古人造像”。究其审美意图而言,作者的每一首绝句都是以“知人论世”的评述融入造像的视觉意境中,以构成一个浑然整体的诗画审美空间。如作者为董其昌造像后的题诗:“论书力主中和淡,论画南宗与北宗。昼锦堂前诗入古,画禅室内笔从容。”把对董其昌的书画历史背景在评述中浓缩为诗,以融入造像的画境中,从而形成一方整体的诗画审美意境。

从1985年初步形成“用古人笔墨为古人造像”的观念,到2017年完成100幅作品,作者以“守望丹青”的执著,整整坚持了32年。

最后必须提及的是,邓明是一位对书画资本市场断然拒绝的书画家与美术出版家。这部文本在观念的构成上虽然契合了当下的图像时代,但是对书画界的资本市场却完全保持着一个洁净的距离。


作者:杨乃乔
编辑:薛伟平
责任编辑:张裕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