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沪外国科学家们如何过节?“科研联合国”有年味更有忙碌

2019-02-11信息快讯网

留沪外国科学家们如何过节?“科研联合国”有年味更有忙碌-信息快讯网

▲来自加拿大的研究员杰睿(左)与科研管家在春节里照看实验室。

春节假期,来自韩国的研究员赵政男每天都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植物房,照看课题组种植的模式植物拟南芥。“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学生们都回家乡过年了,这些植物就交给我来照顾。”

37岁的赵政男在英国剑桥大学完成博士后工作后,选择上海作为他科研生涯的起点。而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这两年陆续迎来来自希腊、加拿大、韩国的三位外籍科学家进驻。他们同时隶属于中国科学院-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植物和微生物科学联合研究中心。选择在上海发展科研生涯的外籍科学家正越来越多。

据市科委(市外国专家局)统计,自2016年11月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在沪试点实施至2018年底,本市共为外国高端人才(A类)办理来华工作许可证超过1.8万份,占外国人总体来沪工作许可发证数量超过18%。这一数量在全国稳居第一,并呈明显上升趋势。“上海很适合外国人生活”“在上海做科研与世界其他地方没有差距”,这些是他们的共同感受,而春节则为他们了解中国、融入上海,打开了一扇窗。

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上海速度”都令人惊叹

照料好研究用的各种植物,赵政男急着赶回办公室写项目申请书。“在这里,我愁的不是经费,而是没有更多优秀的科研点子。”赵政男从事的是植物基因组中转座子的研究,在比较了英国、韩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之后,他决定来上海建立自己的独立实验室,“这里有一流的实验设施,有很多优秀的同行,我的孩子也可以进一流的国际学校。”

赵政男现在租住在古北地区,超市里可以方便地买到韩国食物,周围也有不少韩国餐厅,甚至小区里都能经常碰到韩国人。“来上海感觉生活非常方便。”他有些惊叹地说,到银行开户,五分钟搞定;叫个外卖,十来分钟到手;各类电商平台的物流速度飞快。而各项科研保障,速度也是惊人的:通常,实验室从启动到正常运转需要半年左右,可他的实验室只花了三个月——去年9月启动,如今已正常运转一个月了。

加拿大学者杰睿与赵政男身有同感:“我发现上海人工作太勤奋了,连周末和节日都在工作。”身为中国女婿,杰睿和妻子与岳父母住在一起,他的晚饭必定是回家吃的。“好在很多工作可以通过手机、电脑在家完成。”他表示,做科研会有很大压力,但平衡好工作和生活,可以让自己和团队获得更多灵感、更多动力。

杰睿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世界地图和一幅中国地图,他用白色圆形小纸片写上每位组内成员的姓名,贴在他们家乡的地标上——三个山东、一个江苏、一个江西,一个河南,还有一位印度博士后,“我希望他们感觉实验室就像一个大家庭。”

杰睿的实验室“邻居”是来自希腊的埃维他。他的实验室科研推进速度很快,“开张”不过一年多,很快就会有一篇重要论文发表。接下来,他还想将这一成果推向新药研发,有大量工作等着他谋划。

跨越语言与文化,上海的国际化科研氛围渐浓

春节哪件事情最有趣?对于记者的提问,三位外国科学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微信群的“发红包”。

2017年来到上海的埃维他说,去年春节还没学会发红包,“今年我已经有了四个中国学生,还有一名葡萄牙和一名波兰学生,看样子不发不行啦!”他觉得这也是入乡随俗——圣诞节回希腊与家人团聚,春节就与学生们一起感受中国的传统新年气氛。在埃维他的实验室,学生们可以选择圣诞节放假,也可以选择春节休假,“这在其他研究所还做不到呢。”不过,这个春节假期最让埃维他惦记的,还是他的科研项目申请书。

在埃维他的中期计划中,还包括打造一支国际化科研团队。“不论在英国的约翰·英纳斯研究中心,还是在德国的马普研究所,或者美国的科研机构里,一流实验室的学生往往都来自世界各地。”他认为,随着中国科研水平的提升,“科研联合国”将越来越常见,植生所近来引进了一批非华裔外籍研究组长,就是希望在上海探索建立真正国际化的科研团队。

为此,埃维他平时对学生最基本的一条要求就是“用英语交流”,这样可以让所有人了解互相科研上的想法。“这对学生也是一种锻炼和提高,毕竟未来他们需要和全球科学家在一起工作交流。”他认为,语言障碍破除后,个人对科研的兴趣、雄心才能更好展露出来。

对于“用英语交流”这件事,赵政男认为,表达好的科研想法最为重要,“一个学生可能因为英语不好,就羞于表达科学上的想法,这非常可惜。”他说,最重要的是先把想法说出来,哪怕再让别人帮忙翻译,也都不是问题。

联想到自己经常被项目申请书的中文部分难住,或是与研究所行政人员沟通时遇到的语言障碍,杰睿也在考虑如何解决国际团队的磨合问题。“必须帮助他们提升英语水平,中国导师的学生还能选择用中文进行论文答辩,而我的学生们只能用英语。”

有趣的是,几位外籍研究员都不认为,文化背景的差异是比语言更难逾越的沟通障碍。他们说,上海的文化相当具有包容性,尤其很多在上海工作的科学家已经具备了国际化的教育和科研背景,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有了一定的国际化潜质。他们相信,假以时日,上海科研将迎来真正的国际化时代。

作者:首席记者 许琦敏

图片:许琦敏 摄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顾军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爱博士,从我做起,请大家遵守和科研工作者一起过年的基本礼仪
“墨子号”团队今年情人节将获颁克利夫兰奖,90余年中国本土科研首获此殊荣
以色列科学家称“一年内彻底治愈癌症”,靠谱吗?
好吃不过饺子,外国人最爱哪种中国饺子,了解一下?
美国科学家列出了锻炼大脑的最好方式,你想都想不到
“科学春晚”见证中英两国“以心相交”
辞狗年,来看看科学家们在狗年做了哪些有趣又有爱的狗狗研究?
春节别再豪饮了,科学家说:以茶代酒,活得长久!
【爱申活,暖心春】外国留学生在上海导师家里过年。中国的年夜饭,太好吃了!
这个跑到长城下修铁路的小哥,吸引了外国网友们的注意
吃饺子吉尼斯世界纪录竟被外国人打破了……ヽ( ̄▽ ̄) !
【新春走基层】外国留学生也爱扭秧歌,传统文化让“年味”浓起来
看完《流浪地球》,科学家说:地球的流浪之路将会无比艰辛
中国海警舰艇编队2月11日在我钓鱼岛领海巡航
万镜楼台的诗与真
翟天临事件再发酵,其博导本科学历,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只负责翟一个学生
感染疟疾可治晚期癌症,科学的胜利还是盲目乐观?
科学证明:很多时候,你犯错是因为那些反人类的设计!
新春走基层 | 在“海上科学城”,90后女船员期待远方
《流浪地球》陆续遭遇“挑刺”,引发科幻片软硬之争:越“硬”的科幻作品科学漏洞越多?
一亚裔大妈在美国大学做这件事被警方通缉!吓坏了外国妹子,在咱这里却很常见
【新春走基层】外国游客在西藏感受浓浓新春
听英国科学家爷爷上一堂不一样的化学课,上海科技馆“未来科学+”寒假科学营开营
翟天临发文致歉,称已申请退出北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热闹!江南地区首个庙会无锡开场,外国友人也来“嘎闹忙”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卧底”横店,串组轧戏被当场抓包,但离开时他们还是落泪了
小心被自律反噬,科学家说:过度的自我约束却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科技快讯:科学家发现一种新药能破坏癌细胞生物钟
手绘六张《流浪地球》讲解图,“硬核”科学家成“网红奶爸”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