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馆“长城脚下的世园会”

2019-02-13信息快讯网

探馆“长城脚下的世园会”-信息快讯网

北京世园会演艺中心(1月11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摄

冬日的北京延庆,阳光明媚,碧空如洗。在妫水河畔,距离八达岭长城约10公里的地方,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将在几十天后揭开美丽面纱。

登高远望,楼阁高耸、堂馆林立、草木满园,一场文化与自然相融的视觉盛宴,展露出一个世界级盛会的磅礴大气和中国韵味。

在园区中央,以“锦绣如意”作为设计理念的中国馆,坐落在一片自然田园之中。远远望去,场馆起伏的顶部与周边的青山绿水相呼应,仿佛一柄温润的玉如意。

“我们要的是融入的效果,而不是突兀的表现。”北京世园会中国馆设计团队成员黎靓介绍,中国馆的设计融入了传统元素,整体上是一个如意造型,同时加上了现代的流畅弧线,动感十足。

不仅外形亮眼,中国馆还是一座“会呼吸、有生命”的绿色建筑。黎靓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中国馆项目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由展厅、多功能厅、观景平台、室外梯田等构成,同时,综合利用雨水收集、生态滴灌等技术,营造区域微气候,实现能源循环再生。中国馆的设计还考虑了会后利用的各种可能性,闭幕后,这里将成为“北京花展”主展馆,还能举办生态文明高端论坛。

“国际馆由94朵钢结构的‘花伞’簇拥而成,花伞整体以白色为主,夜间搭配灯光照明,将呈现五彩斑斓的效果。”北京世园会国际馆设计团队成员游亚鹏告诉记者,这种设计旨在让建筑融入大自然,也为二次设计留有可操作空间。

游亚鹏介绍,国际馆综合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滴灌和雨水回收利用等技术,让建筑更节能环保。比如,每朵花伞顶部都设置了坡向圆心——花伞柱的排水坡度,并在花伞柱内设置雨水管。雨水汇集后由雨水管运送至地面广场之下的碎石蓄水层,在这里,雨水被涵养并加以利用。

“生活体验馆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北方村落,一个洋溢欢乐的热闹市集,一个带我们回归田园的地方,一个倡导绿色生活理念的体验馆。”北京世园局副局长叶大华告诉记者,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的生活体验馆,主要包括展厅、多功能厅和餐厅等。

据了解,生活体验馆设计上依托柳荫路,参考传统北方村落的尺度,建立起一个纵横交织的街巷网络。同时,利用本地材料,将妫河里捞出的石头垒成石笼墙,用青砖砌成花格墙、木格栅墙,就地取土筑成夯土墙。16个建筑模块,营造出一片开放的生活聚落,释放出轻松、质朴、优美的乡村韵味。

植物馆以家庭游客和年轻人为中心,俯瞰犹如“升起的地平线”,围绕“植物:不可思议的智慧”主题,打造一个生动故事背景下的乐园,呈现“万花筒”一般多彩奇妙的植物世界。

据介绍,植物馆分为5大展区,共种植超过1000种珍稀植物,包括红树林、热带雨林、蕨类、棕榈等植物群。在展现植物多样性和生存智慧的同时,启发人们思考人类文明与地球生态如何共赢。

演艺中心妫汭剧场的建筑形态犹如彩蝶飞舞,寓意心花怒放、展翅飞翔。剧场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其中包含3个舞台承担本次世园会开、闭幕式以及重要国家日等演出活动。

作为妫汭剧场建筑主材的钢材是可循环利用的,体现了“全生命周期”建筑理念。屋面采用ETFE彩色膜结构,为国内首例多色ETFE彩色膜结构建筑实例,多彩的屋面将与周围的景观融为一体,给游客提供愉悦的游赏空间。

探馆过程中,记者不时看到工人们紧张忙碌的身影。据了解,北京世园会园区的整体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中国馆、国际馆、生活体验馆、植物馆等主要场馆已准备布展。让我们一起期待,4月29日,共赏百园之园,共享文化盛宴。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编辑:施薇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