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志”与“扶智”,“拔穷根”必须迈过去的坎
漫画 王晓 绘
2019年1月30日,十九届中央第二轮巡视——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情况向社会公布。巡视反馈意见中,“扶志”与“扶智”的字眼被数次提及。比如,西藏“‘扶志’与‘扶智’还有欠缺”;新疆“‘扶志’‘扶智’激发内生动力不够,重‘输血’轻‘造血’”。这些问题的提出,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错误导向产生错误思想
如今,随着精准扶贫的纵深推进,许许多多的贫困村、贫困户脱掉了贫困“帽子”,但是也存在个别贫困户“不愿脱帽”甚至是“争着戴帽”,一味“等靠要”的尴尬现实。
2018年1月,媒体记者在湖北、贵州、吉林、山西等地走访时发现,部分地区贫困户中存在较为突出的“等靠要”思想,不配合脱贫甚至抗拒脱贫的现象难以根除。相关报道指出,“精神贫困”正成为脱贫攻坚路上难过的坎、难爬的坡。
“有个贫困户,40多岁,身体健康,因为好吃懒做,老婆跑了。以前还种点地养活自己,现在家里的七八亩旱地干脆不种了,等着救济。我们上午9点去他家,还没有起床。”“一些贫困户逢年过节就找帮扶干部要东西,别人没有的我也得有,我是贫困户就得多给点,甚至还要挟扶贫干部我对你满不满意要看你的表现。”山西一些扶贫干部接受采访时抱怨连连,直指一些贫困户以前就懒散馋,不愿意劳动,现在一没有生活来源就去找政府。
“没有扶不起的群众,只有不对路的法子”,一些“等靠要”现象,多是由于简单粗放的扶贫方式所致,从而产生扶贫就是给钱给物的认识假象。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负责扶贫工作的副镇长刘洪春介绍,曾经在慰问困难群众时,会送上一些慰问品和慰问金,但某次慰问时没有送物送钱,有困难群众就提出疑问,“为什么这次没拿东西了?”
上述事例不仅暴露出一味地“输血”是目前扶贫工作突显的一个问题,也反映了一些干部比较急躁,觉得越早脱贫越好,一味地给钱给物,让一些群众产生了“等靠要”的思想。2018年6月20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家审计署就指出一些地方扶贫工作还不够扎实,存在形式主义等问题,并直指13个县将3.21亿元产业扶贫等“造血”资金直接发放给贫困户。
“当大量‘资源输入’导致贫困对象‘等靠要’情绪变浓时,扶贫政策就会走向其反面,弱化了扶贫对象的内生动力。”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皖平说,更关键的是采取“激励式扶贫”,树立正确导向,让扶贫对象从“依赖中走出来”。
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2017年12月,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公布财政扶贫资金专项检查典型案例,指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2016年使用财政扶贫资金2830万元采购珍珠鸡苗113.54万只发放给2.7万户贫困户饲养后,珍珠鸡由于水土不服和后续管理不到位导致病死率较高,未能给贫困户带来经济收益。
“大家都没有养过,即使养大了也不知道要卖给谁?”许多贫困户对此怨声载道。不加以技术指导培训,不考虑市场需求,就让毫无经验的贫困户养殖珍珠鸡,类似这种“给项目没给技能”“上项目不管收益”的脱贫失败事例,反映出当下一些扶贫干部在“扶智”方面的缺位。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如果扶贫不扶智,贫困户就会陷入知识匮乏、智力不足、身无长物的困境。这样一来,即使脱了贫,也可能随时出现返贫,扶贫应有的效果就难以达到。
对此,湖北省扶贫办主任胡超文认为,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扶能相结合,要杜绝“保姆式”扶贫,强化政策引导、教育引导、典型引导,坚持因户施策,改进帮扶方式,减少简单发钱发物式帮扶。这就要求各地要转变思想观念,巧用方式方法,在转变贫困户的观念、信心等方面加大扶持工作力度,增强贫困户摆脱贫困的斗志和勇气的同时,把更多心思放在“扶智”上,通过实用有效的技术培训、指导,契合实际的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等措施,着力解决贫困户智力短缺的问题,不断增强贫困户自我“造血”功能。
在这方面,一些地方的探索与实践值得借鉴。譬如,广西融安立足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引导贫困户种植金橘,“融安金橘”是当地脱贫攻坚可靠的支柱产业,2016至2017年全县有2892名贫困户种植金橘9213.8亩,带动6429人脱贫。福建安溪利用当地的茶叶、藤铁等产业优势,抓住“互联网+”机遇,以“贫困户+大学生+合作社+企业”的模式,积极推进电商扶贫,大大激活了当地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既鼓了“钱袋子”,更富了“脑瓜子”。
与此同时,“扶智”还应重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教育事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教授张琦表示,我国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之所以深陷贫困不能自拔,固然有自然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教育水平的长期低下。要根本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亟须从教育入手,因地制宜,分地区、分民族、分阶段制定教育发展策略,推动深度贫困地区人口持续脱贫,打破贫困代际传递,拔除“穷根”。
“志智双扶”,身入心入都不能少
以“脱贫果”扶贫,固然能扶到根上,但由于其挂果产出周期长,“政绩收益”太慢,有人甚至错误认为,这样弄不好甚至成了“前任种树,后任摘果”,辛苦了自己,提拔了别人。前段时间,媒体曾指出,在个别贫困地区出现一种怪现象:一些扶贫干部往往热衷于养鸡、养鸭、种菜等短平快的扶贫项目,对群众称为“脱贫果”“摇钱树”的柑橘、油茶、核桃等产业却兴趣不大。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做好“志智双扶”工作,首先必须解开扶贫干部的“思想疙瘩”。只有思想认识到位,才能在行动上找到“贫根”,真正做到问计于贫、施计于民。也只有在思想上重视起来,才能转变工作作风,自觉摈弃重“输血”轻“造血”的急功近利心态,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用在“扶志”和“扶智”上。这就要求我们的扶贫干部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学出忠诚信念,学出使命担当,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为做细做实做深帮扶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改进工作方法非常重要。一些扶贫干部一开始满腔热情,也能做点思想工作,帮助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注重从技能培训、技术指导等做好传帮带,但收效不明显后,便打起了“退堂鼓”。为如期完成帮扶任务,转而追求短平快的工作方式。
一方面,要在“扶志”上下功夫。扶贫干部要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一对一倾听贫困群众的心声,准确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既为贫困户排忧解难,又把脱贫攻坚的志气、信心送到贫困户的心坎里,引导他们树立自强不息、勤劳致富的精气神,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从而形成“你扶我动、你帮我进”的斗志。
在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岭门村担任第一书记的黄海军深有感触地说:“我的办法就是先迈进贫困户的门槛,再住进贫困户的心坎。”为了让“酒鬼”王成安发展生产,他给他打比方、算细账,为他办贷款,再一起去选羊,羊下崽了他拍手高兴,羊生病了他找来兽医。村民说,黄海军对王成安的用心超过了自己家人,才让王成安成功“脱懒”。
另一方面,要精准施计,精心“扶智”。一些贫困户之所以长期贫困、久扶难富,除了因病因灾、缺乏劳力等客观因素外,很大程度上是缺乏脱贫致富的“门道”,不懂该做什么,不知该如何做。这个时候,贫困群众最需要的是适合自己的技能、本领。一些地方的实践也充分证明,管用实效的技能培训、技术指导是帮助贫困群众脱贫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在技能“传输”中,不能大水漫灌、大而化之,一定要因人而异、按需“下单”,根据贫困群众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分层分类开展,既要授人以鱼,也要授人以渔,有的放矢加强致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指导,让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实践中长见识、强本领,真正发挥应有的效应。
此外,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把扶志扶智等消除“精神贫困”的因素纳入到扶贫绩效考评之中。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说,扶贫效果最重要的是老百姓的口碑和实际获得感,“党员干部要杜绝虚、浮作风,脚踏实地抓扶贫,定好产业政策以后,就要下力气去培育,切莫让扶贫成为纸上画饼。”(本报记者 袁海涛 通讯员 陈宝福 涂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