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评奖揭秘:有分歧,但终达共识

2015-08-17信息快讯网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昨天揭晓,而61位评委7月29日就已汇聚北京。六轮投票,从252部初选作品中选出80部,然后80进40,40进30,30进20,20进10,最后选出5部。这个过程,是波澜不惊还是针锋相对?本报记者独家采访多位评委,为您揭晓评选背后的故事。

真诚理性对待作品

目前的评选结果,用评委王鸿生的话来说就是“顺势而为,逐步达成”。最初的投票,相对来说评委没有出现太大的分歧,因为那么多作品,水平差距还是存在的。但到后来,无论是各组讨论还是会后私下交流,那么多评委对作品的看法就不可能完全一致了。“大家都蛮真诚理性的,虽然大部分都比较坚持自己的意见,但没有出现很激烈的冲撞,最后还是看投票结果。”

王鸿生说,总的来说,评委的判断是各方面综合因素的考量:题材、艺术处理、叙事能力等等,大家最后还是达成了共识。孙甘露亦表示,分歧存在,每轮大家都会反复讨论,“看法不同很正常,但评委间是互相尊重的。”

据评委们透露,有些作品出现过起伏,但《江南三部曲》和《繁花》在后几轮的投票中表现一直非常稳定。

最终要靠文本说话

因为获奖者中不乏大腕作家,于是外界猜测,评委是否看作家不看作品?对此,接受采访的评委都否认了这种说法。

评委孙甘露很明确地回复记者:“看作品。”王鸿生亦坚定地回复:“不可能。”他说,这次参选的还有很多大牌作家,在一轮一轮过的时候,都被淘汰了,有些人连前十都没有进,排名还不及一些年轻作家,“最终还是要依靠文本来说话”。

评委陈晓明则表示,王蒙这次以耄耋之年夺得本届茅奖,并非只是出于评委们对他表达历史的尊敬之情,尽管这样的表达也合乎情理,“根本在于,《这边风景》足以撑得起它独有的小说世界。”

准备充分风气改善

“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我没有接到任何一个作家的电话。”虽无法了解全部情况,但在面对“是否有人私下通路子”的问题时,接受采访的评委们都一致地表示,没有。有评委告诉记者,今年的评委阵容确定得早,评委大部分都是职业评论家或大学教授,4年里,至少三分之一作品都已读过,书单也很早寄给了大家,给大家阅读的时间,这次评委的工作做得比较充分。

王鸿生说,这次评选纪律要求严格,社会氛围也在那儿放着,“在这个大氛围里面,作家们的自尊心和尊严感提高了,这一点是非常好的。”他说,过去一些文学奖评选中的不良风气大家很不满,要改变这种风气,无论是评委还是作家们、各地作协,大家都应该有种尊严感,“我们要对文学负责”。

青年作家令人惊喜

在采访中,多位评委提到,年轻作家的作品令人惊喜。王鸿生表示,从目前的创作状况来看,长篇小说的总体水准提高了。前几轮被淘汰的作品,其实水平也不低。很多青年作家的起步非常高。颜歌、田耳等都出了一些很好的作品,其中有些年轻作家已经几度入围茅奖,看好他们将来的发展。

杨扬则表示,欣赏徐则臣的《耶路撒冷》,其他一些年轻作家,像鲁敏、乔叶等都写得不错。他们的作品有些是第一次进入茅奖的名单,初次露面,离得奖还有一定的距离,但他们的写作是朝上走的,值得期待。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