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这个村90年前是农民运动根据地,如今建设美丽乡村走在前列
世田村党建示范工程效果图。(受访者供图)
曾经村里污水横流、垃圾遍地、临时危旧建筑密布,而今水变清澈了、垃圾集中处理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外出的村民又重新迁了回来……
潮州市潮安区登塘镇世田村,这个九十年前农民运动的根据地,在红色精神的引领下,掀起建设美丽乡村、幸福生活的热潮。2月1日,记者来到世田村,了解变化背后的奥秘。
山村刮起红色旋风
一来到世田村村口,就能看到一个党旗形状的雕塑,“世田红色村”几个烫金的大字格外醒目。走在村里,随处可见各种红色符号和革命小故事的展示。
2017年12月,广东正式启动“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这是广东省加强基层党建的“红色动员令”,也是基层农村以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契机。世田村成为首批入选的“红色村”。目前,各级党费和财政资金计划投入世田村“红色村”建设1800多万元,村自筹300多万元,已完成工程招投标,正在紧锣密鼓施工。
世田村位于潮安区登塘镇西南端,距离镇政府驻地17公里,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四面群山环绕,交通较为不便。该村创建于明朝,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东江特委领导下开创的重要红色根据地,拥有红十一军烈士纪念碑和红十一军部旧址等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红色资源。
村庄环境大变样,外迁的村民回来了
乡村振兴需要坚强的战斗堡垒,世田村党支部在创建“美丽宜居乡村”中积极发挥组织引领作用。
世田村党支部书记蓝华明介绍,该村祠堂前的池塘以前因为没有水源而逐渐废弃。周围的村民在其中建了一个个的猪圈,还习惯往里头倾倒垃圾,杂草丛生,可谓是又脏又臭。
在村党支部领导下,村民们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凑了二十万元,拆掉猪圈,清掉垃圾和淤泥,筑起石篱,终于在今年1月底将这个多年的环境黑点变成了一道风景线。“全村都很高兴,村民还打算将池塘附近打造成一个休闲文化广场。”他说。
记者了解到,在推进“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的工作中,世田村党支部调动群众力量,拆掉了村里大部分的猪圈和露天厕所,同时因地制宜补齐村道硬化、绿化美化等基础短板,以“厕所革命”改变山村群众的卫生观念。
公共服务方面,世田村启动了垃圾收集、生态污水处理及饮水安全工程,根据村居分布修建污水处理设施进行雨污分流,积极对村庄广场与公园升级改造,提高群众生活品质。
“把群众发动起来,调动他们的力量,要靠党建的作用。”登塘镇党委委员、世田村第一书记吴粤鸣说,在党支部的带动下,很多村民都很积极,自费把家门口的猪圈拆掉,筑上石篱。党员还带动村民开展每周集体劳动日活动,各家各户都拿出扫把来打扫村里的公共区域。
如今漫步在世田村,放眼望去青山依依,脚下绿水淙淙,村道干净整洁。村民蓝尼彬说:“以前一下雨污水就溢出来,很臭,也比较危险。现在村里的变化很大,发展也被看好,很多离开的村民都回来了,像我的姐姐就回来建房子,环境好了,人的心情也好。”
积极开发多元化红色旅游产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将这一理念转变成现实?世田村以“红色村”党建示范村建设为契机,把传统农业种植与现代旅游业融合起来,在产业结构上进行优化,打造多种元素为一体的旅游业。
世田村是潮州为数不多的炒仔茶产地。炒仔茶是一种特色土茶,以独特的炒茶技艺著称,其历史已有1000多年。喝后回甘力强,茶性温厚,十分受市场欢迎。
世田村党支部书记蓝华明介绍,该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炒仔茶,村民多的种了几百上千亩,平均每户种三四亩。
村民蓝尼彬因为父亲中风治疗花费不菲而陷入贫困。2013年他被列为贫困户,村里给他发了茶苗和化肥,后来他种了20多亩小株的炒仔茶,每年收成400-500斤,收入有4万多元,目前处于巩固脱贫的阶段。
吴粤鸣介绍,世田村探索建立世田外出人才信息库,推动人才返乡,培训新型乡村旅游职业农民,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努力吸引高校学生、艺术家、规划师、设计师等服务世田红色文化和乡村旅游。
以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为例,他认为,为了不让脱贫的农民返贫,需要让他们有一技之长。“我们利用晚上空闲的时间对农民进行分期培训,培训内容各种各样,有潮菜、摄影、铸造陶瓷、种茶、种水果,毗邻村的村民也可以集中参加,一期有100多人参加,聚集在一起,场面很壮观。”
他说,今年世田村的重点工作是新农村建设,打造精品小镇,“仅是世田一个村太单薄了,作为旅游景点一个小时就逛完了,要把附近的资源串联起来。”
登塘镇委书记曾伟华负责挂点指导世田村“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建设各项工作,他对记者表示,“世田村将充分吸纳村民参与‘红色村’旅游发展,依托现有的2500亩扶贫产业生态茶园,发展茶文化体验和乡村观光旅游。”
此外,还将以支部引领、带农致富,采用“公司+农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把“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多种形式的红色旅游产品,寓教于乐,吸引游客、吸引投资,解决集体收入少、来源单一的问题。
策划:记者 张英姿 陈红艳
采写:记者 吴晓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