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胜:跨越制造业变革“三道关”

2019-02-21信息快讯网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与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发展质量和创新能力往往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我国制造业正处于从速度向质量、从规模向品牌、从低效向高效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处在增强创新能力的关键期。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亦提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调“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要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健全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保障制造业在实体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如何加快建成适应科技新变化、市场新需要、优质高效多样化的制造业供给体系?这都是必须回答的重要课题。

推进制造业质量变革,以质量提升“对冲”增速放缓。

依靠市场竞争机制,实现制造企业的优胜劣汰。

首先要从根本上解决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深层次矛盾。过去是短缺经济、生产能力不足,现在是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因此要在供给端下大功夫,强化创新和标准的引领作用,推动技术创新、标准研制和产业化协调发展,支持出新品、出精品。目前消费个性化、多样化、高端化渐成主流,对产品品质、性能和安全的要求明显提高。从供给端,要强化全面质量管理,打造质量标杆企业,着力在提升质量上下功夫,加快建成适应科技新变化、市场新需要、优质高效多样化的制造业供给体系。

其次要在坚持提升质量的基础上打造品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既是贸易规则和制度标准的竞争,又是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竞争,只有提高质量,才能在国际产业分工链中占据优势。对此,必须坚持质量至上,做好品牌建设,追求产品或服务的日臻完善,赋予“中国品牌”更多丰富内涵。

再次要把握先进制造业发展态势,促进产业升级。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新产业,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制造成为制造业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发展形态变革的重要表现,数据、信息、知识成为新型生产要素。要从顺应制造业变革大势考虑,从满足产业升级需要出发,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基于数据运用的要素配置能力,推动制造业发展加快向更多依靠数据、信息、知识等新型生产要素的增长模式转变。扎实推动制造强国建设,积极推进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同时发展好服务型制造。

推动制造业效率变革,以效率大幅度提高“对冲”成本上升。

高质量发展要求优化升级要素结构,推动制造业效率变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发展的效率和效益大幅提升,但就整体而言,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对此,必须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加快转变传统制造业发展方式。

一是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为导向,加快转变传统的制造业发展方式。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注重通过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加快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步伐。

二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导向,引导生产要素向高效率的制造业部门、环节集聚。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引导技术、人才、劳动力、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协同投向人工智能、车联网、5G、物联网等重点领域,推动科技创新能力转变为产业实力。

三是以大幅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来对冲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近年来,劳动力、土地、环境成本的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减少行政审批、降税、减少物流成本,尤其是切实降低制度交易成本尤为必要。对此,要有效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健全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推动制造业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形成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关键。

推动制造业动力变革,以激发创新活力“对冲”粗放式增长。

真正决定企业和行业前途命运的是研究与开发,而不是别的因素。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是创新。

一是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要鼓励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让企业承担更多的科技项目;着力搭建一批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创新资源的深度整合和开放共享,为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提供支撑;强化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发展。

二是着力攻克一批关键的核心技术。要围绕先进制造业的产业价值链发力,引导激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切实提供制造强国的基础要素。

三是加快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抓好基础能力的提升,重点在推广应用上下功夫,加快落实支持重大装备规模化应用的激励政策,如完善税收支持,创新产业政策,发挥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商业金融的优势,加大对基础性领域、重点领域、关键性产业的支持力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培育产业链关键环节知识产权协同运用能力,为制造业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是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公平竞争,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推动产业政策转型创新,从结构性、倾斜型向功能性、普惠型转变。

五是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造就一批优秀的企业家队伍,稳定企业家预期,引领和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为企业家的成长和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务部主任、教授,长三角研究院执行院长 何立胜)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