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时评 | “帽子”人才的价值在光能而非光环

2019-02-26信息快讯网

文汇时评 | “帽子”人才的价值在光能而非光环-信息快讯网

曾几何时,“帽子”成为识别人才的一种标签,简单明了,便于操作。于是,形形色色的“帽子”开始漫天飞舞,从“大江大河”到“崇山峻岭”,名目繁多,流派万千。在一些单位,“帽子”甚至异化为人才评价的唯一标准,每一顶“帽子”都有对应的年薪、科研启动经费、住房补贴及各种配套政策,戴了“帽子”的人才俨然成为自带光环的大小神仙,贡品丰厚,考核稀松,怡然自得。用人单位的实际用人需求反而被虚化,能力和贡献评价更是被放在一边。“唯帽子”的乱象如果不及时加以整治,轻则破坏相关单位的学术生态,重则危及整个国家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此,教育部于去年11月启动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这是继清理“四唯”行动之后,教育部为端正教育评价导向采取的进一步举措,在“四唯”基础上增加了针对“唯帽子”的治理行动。

应该看到的是,绝大多数的“帽子”人才是经得起考验的,他们有扎实的学术功底,独到的真知灼见,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绝大多数的“帽子”评价体系是科学合理的,评审过程是公平公正的。以长江学者为例,由教育部统一部署遴选和聘任工作,在评价导向上,坚持立德树人,突出品德评价和教育教学业绩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强化分类评价,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教育部不断改进评审办法和评审程序,确保遴选、聘任、考核及退出管理的过程公正,结果公信。当然,由于各种原因,任何评价工作都很难做到完全严密,历年来被清理的“帽子”人才就是“漏网之鱼”。

其实,“帽子”本身并没有错,但只能视为从特定角度出发,对人才的阶段性认定结果。关键是要破除“帽子”所附着的种种光环,激发其光能,让“帽子”人才切实履责,并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在教育和科技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光是人类不断前行的指引,“帽子”人才应该成为点燃自己,照亮他人的时代楷模,在立德树人,引领团队开展有组织科研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钟扬教授同时拥有长江学者和国家杰青等“帽子”,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壮歌,照亮了他人前行的道路。

光还可以转化为热量,温暖社会。“帽子”人才应该努力将光环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热情和力量。譬如,生活垃圾分类涉及宣传教育、社会动员、治理体系设计以及相关技术方案供给等多个方面,“帽子”人才应各显神通,并有效协同起来,在解决“垃圾围城”难题方面,提供更多能够体现学者智慧和社会温度的解决方案。

光具有强大能量,甚至可以用来切割金属。“帽子”人才应该成为在各自领域瞄准世界科学前沿,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攻坚克难的开路先锋。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童小华教授戴有长江学者和国家杰青两顶“帽子”,他瞄准“空间数据的精度”这一国际前沿方向,潜心深耕,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人才是第一资源。融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坚冰”,破除各种“帽子”光环,真正激发“帽子”人才的光能,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人才制度优势,“天下英才纷至沓来、源头活水驱动创新”的愿景就会变为现实。


作者:陈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李伶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