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太空“失重感”还困难,《流浪地球》上映一月后冷思考

2019-03-07信息快讯网

模拟太空“失重感”还困难,《流浪地球》上映一月后冷思考-信息快讯网

第六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评委、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 李广益

《流浪地球》上映一月了,截至3月4日,电影国内获取票房45.44亿,北美票房为547.8万美元,折合6.84亿美元,超过8部漫威电影票房。这部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电影引发了中国网民的科幻电影热议。

上周日(3月4日)下午,第六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评委、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李广益在上海大学作《进入科幻之门:从<三体>和<流浪地球>讲起》的演讲,做了一些冷思考——和里程碑式的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相比,《流浪地球》在科幻电影史上处于何种坐标?尚不能逼真模拟“太空失重”感的中国科幻电影,意义和目标何在?

观影的正确姿势:作为“点子文学”的科幻小说,核心竞争力是给你带来惊异感

模拟太空“失重感”还困难,《流浪地球》上映一月后冷思考-信息快讯网

《<三体>的X种读法》

曾在2017年出版编著《<三体>的X种读法》的李广益认为,刘慈欣的科幻作品向来以“硬核”著称,他对于未来科技发展的大胆想象并非幻想,而是立足于现实理论基础。许多网友指出了影片《流浪地球》在科学上的“硬伤”,如地球的表层能否承受行星发动机产生的巨大推力?木星大气被点燃后所产生的推力能否推动地球远离木星?不少网友针对这些疑问都耐心地推理和计算,但得出的结论则各执一词,尚无权威的结论。

李广益认为这种科学讨论本身说明了大家科学素养和科学理性的普遍提高,但“我们看科幻片首先要关注的是它的创意,它所带给我们的一种惊异感。如果只关注电影中的这些科学设定是否合理,能否在现实中实现,而忽视对于科幻电影本身的欣赏,就有可能忽略掉科幻电影中最有意思的东西,这就买椟还珠了。”

李广益指出,科幻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类型,能够给我们带来独特的审美感受,其核心就是惊异感。我们往往为科幻作品中描绘的新奇事物以及狂放的想象而感到惊异,这也是科幻艺术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最吸引人的地方。

模拟太空“失重感”还困难,《流浪地球》上映一月后冷思考-信息快讯网

《2001:太空漫游》剧照

而要造成这种惊异感,科幻作者则需要有三个方面的核心能力:

首先最重要的是创意。这与主流文学不同,主流文学通常要求作家的修辞、叙事的能力;而科幻小说通常被称为是“点子文学”,首先考验的是作家的想象是否新颖,是否有突破性,有没有“想人之未想,见人之未见”。创意的成功与否对科幻小说极其重要。我们欣赏一部科幻小说,主要就取决于其创意能否震撼到我们。

第二个能力是具象化。能否通过文字将想象中的事物描绘得栩栩如生。这固然涉及到对现实中经验的变形与组合,但是还需要一种创造的能力。刘慈欣与很多科幻作家的重要差别就在于,他的具象化的能力特别强,用他自己的说法,他的追求就是把现实中完全不存在的疯狂的事物描写得栩栩如生,就像真实存在着一样。

第三个是,科幻小说的情节构造的能力,只有把创意和想象结构在一个合理的故事中,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幻作品。

模拟太空“失重感”还困难,《流浪地球》上映一月后冷思考-信息快讯网

《三体》电影宣传海报

李广益认为,“科幻作品以科技的发展变化对社会的影响为显在或隐含的主题,对现实社会具有一种独特的寓言式的反思性。科幻作品中的社会实际上是现实社会的变形,当我们看到这样一个陌生的社会,我们就会从习焉不察的现实社会的逻辑中抽离出来。由于这两个社会之间的差异,我们会获得一个外部的视角,于是我们对现实社会中的运作逻辑就有了更好的体察与反思。”

与里程碑的《2001太空漫》相比,《流浪地球》相当于《星球大战》

如果看过《流浪地球》的小说原著的话,可能会注意到电影版改编时的许多差异。

李广益指出,“在原著当中,不管是亲情还是爱情,都是被淡化的,对于主人公父亲的牺牲和母亲的遇难时,作者都没有施加太多的笔墨。而在影片中,不仅父子情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家庭、国家也成为影片着重渲染的情感纽带。”

这种改编可能与电影版《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对于科幻电影的理解有关,郭帆在接受采访时说,电影必须更直观、具象化地来讲故事,所以核心关注的还是人和情感。

模拟太空“失重感”还困难,《流浪地球》上映一月后冷思考-信息快讯网

《流浪地球》剧照

而李广益则认为科幻电影还可以有更多的可能,可以不以人的角色为中心而代之以一种更宏大的上帝视角和宇宙视角。这一类科幻电影的代表就是斯坦利·库布里克在1968年导演的,被誉为科幻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2001:太空漫游》。在这部电影里虽然也出现了宇航员的形象,但它并没有在电影中扮演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整部影片的核心则更多是表现宇宙本身的神秘感。

《2001:太空漫游》虽然在电影史上的评价很高,却并没有带来更多的票房。而在几年之后,另一部完全不同的科幻大片却在美国赢得了超高的票房,这部大片就是《星球大战》。

模拟太空“失重感”还困难,《流浪地球》上映一月后冷思考-信息快讯网

《星球大战》幕后拍摄现场

李广益指出,“用科幻电影的一个术语来说,《星球大战》可以被称为是一部‘太空歌剧’。电影为了达到视觉小说,对影片当中很多的科幻成分,并没有给出科学的解释,比如说星战迷们都很熟悉的‘原力’。但是这部电影却在科幻电影史上获得了相当大的全球性的影响力,使得科幻电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正是这样一种科幻大片所带来的改变,才使得后来更多类型的科幻电影成为可能。”

李广益认为,“大多数观众可能没有办法接受像《2001:太空漫游》那样特别硬核的科幻电影,而《流浪地球》在科幻电影中放入了好莱坞电影的一些元素,才使得它拥有更广泛的受众。从这个意义上说,《流浪地球》的这次成功,被认为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某种程度上正类似于《星球大战》在美国科幻电影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相比于《星球大战》,《流浪地球》既加入了其好莱坞式的科幻大片的因素,又不失原著科幻“硬核”的成分;相较于《2001:太空漫游》叫好却不叫座,《流浪地球》则并没有执着于过多的哲学化的思想探索,而是着力于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使得影片能够为大多数的观众所接受。

失重感模拟有差距,但科幻电影是“电影工业之花”,要航母也要驱逐舰和护卫

电影本身就是现代工业的产物,电影的制作需要一整套工业流程的支撑,科幻电影尤其如此。正是如此,李广益将科幻电影称为“电影工业之花”。

他也指出,中国科幻电影制作工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流浪地球》为例,郭帆导演在采访中说,好莱坞拍宇航员在宇宙中失重的镜头是有一整套设备的,能模拟出那种失重感,但是《流浪地球》剧组没有这种设备,于是只能‘土法炼钢’,用吊威亚的方式,通过演员自身的腰腹力量来模仿失重的动作。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演员演得很辛苦,效果可能也不是太好,这就是说我们的电影工业和好莱坞还有很大的差距。当然郭帆导演已经是带着极大的诚意来制作这部电影。”

模拟太空“失重感”还困难,《流浪地球》上映一月后冷思考-信息快讯网

刘奇葆谈及科幻类型片《流浪地球》在国外放映,只有字幕并无配音的问题时,他表示:“国家有走出去的资金,将来有好的电影是可以配音的,但要找到合适的人。”(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此外,李广益还对中国的科幻电影提出了更多的展望。科幻电影在西方相较于中国整体上有很高的接受程度,这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关。西方人生活在工业化的城市里面已经有非常长的时间了。而对于现在中国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也正生活在一个高速推进的工业化即将完成的时代,从而对充满工业气息的科幻电影会有更好的认识和欣赏的能力。这使得我们未来可以对更优秀的科幻作品特别是科幻电影寄予厚望。

“《流浪地球》作为科幻大片,可以视为中国科幻电影中的旗舰之作。如果说《流浪地球》是一艘航空母舰的话,我们还希望能有更多各种类型的战舰,比如驱逐舰或者护卫舰。我们希望中国在未来有更多类型的科幻电影出现。就像《三体》引爆了科幻图书行业一样,《流浪地球》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兴起带来了绝佳契机。”


作者:万逸豪

编辑:周俊超

责编:李念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