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我在香港待了多长时间?元旦没回、春节没回、清明没回、端午没回、中秋没回、国庆没回……”叨叨了几秒钟后,微信电话那头传来夸张的叫声, “天哪!一年多了!”
35岁的上海人高康是某在港中资企业员工,两年前被派到当地工作。原本他不觉得算外派,因为无论是休假还是公务,他一年间总能在沪港间来回四、五次。
但今年变了,由于疫情来回一趟隔离28天实在不便,用他的话说, “现在被‘关’在香港了。”
坏消息还在继续。由于疫情在香港变得愈发严峻,两地便捷通关希望更加渺茫,高康不得不做好在香港过第二个春节的打算。
妻女是留还是走?
“说真的,我真感染(新冠)也就认了,那我老婆跟女儿怎么办?”电话这头,听出他的几分无奈。
作为中企员工家属, 妻女要不要随他留在香港,是高康这一年间最头疼、最纠结的问题,而这背后是疫情的起起伏伏。
年初疫情在内地出现时,高康全家都在香港,“当时我想6、7月(疫情)总能结束吧,那时三个人再回上海休假。”
之后,就是疫情绵绵无绝期。7月初,高康邀我去他租在港岛跑马地的40平方米公寓玩。卧室中,妻子正陪着他2岁多的女儿午睡。 “我想让她们俩回上海去。”高康在客厅中小声地说,丈人丈母娘想女儿,两边老人都想第三代,现在香港疫情控制住了,去机场比较安全。
哪知道,几天后香港出现第三轮社区传播,高康不得不推迟计划。等到9月底疫情稳定,妻子女儿乘飞机回上海。等隔离期满后,妻子女儿在上海生活,每晚同高康视频通话。
“如果就这样下去那该有多好……”高康叹了口气。因为女儿特别想爸爸,再加上10月香港疫情趋稳,他做出决定,让妻女11月初再回香港,隔离后一家人继续在一起。
后来的事情就不必多说了。11月中旬开始,香港暴发第四轮社区传播,甚至数日患者确诊数破百。现在的状态是,除了每天下午,妻子带着女儿到楼下运动场转上半小时透口气外,其余时间俩人都“窝”在家中。日常生活用品采购的任务,则全部由高康下了班后完成。
几天前,看到香港疫情新闻的母亲来问高康情况。“我还能怎么说?只能说一切都好,病例离我们家远着呢。”真实情况是, 人口密度极高的港岛一直是疫情传播的重灾区。“早知道会这样子,我绝对不会让她们再过来。现在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严也不好松也不好
通话的8日,香港再增100例确诊病例,其中包括27例源头不明个案。当天下午,特区政府再度收紧社交限制,从本月10日起禁止食肆晚6时至次日晨5时前提供堂食;13类处所须关闭,包括健身中心、体育处所、美容院、按摩院、游泳池等;2人“限聚令”及“口罩令”继续生效。 原本年底到期的境外人士入境香港的14天隔离要求,又延长到了明年3月31日。
在外人想来,地狭人稠的香港形势应该非常紧张,但 处在风暴中心的高康却看到截然不同的场景——街上的人还是那么多,地铁与巴士还是那么拥挤,除了大家戴口罩,大楼门口多了测温仪外,跟以往好像也没什么区别。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的话也可为佐证——“虽然政府已在上周收紧社交距离措施,但见不到人流有大幅下降,故有需要再收紧。”
作为一位非本地人,据高康观察,香港疫情防控工作真的蛮难做的。这座城市的国际枢纽定位决定它不可能长期、完全封闭起来,而第四波疫情的来源,很可能就是新一轮的境外输入。
“防控措施严也不好,市民觉得自由受到限制,感到不舒服;松也不好,疫情在社区蔓延,感到不安全。就在这之间来回摇摆。”
之前,境外人士入境后可选择居家隔离14天,但这种形式几乎全凭个人自觉。于是,取下电子监测手环,在隔离期内离开住所上街的情况,时常出现在媒体上。还有,就是 之前香港核酸测试以深喉唾液测试为主,也就是常说的“吐口水”,但其准确性实在是一言难尽。
从香港发现第一例确诊病例算起,也已经快一年了,经历了四轮社区传播以及松松紧紧的防控措施,香港社会已经很疲惫了。 “周边有的人快麻木了,有种撞上(感染病毒)就撞上的感觉。”高康说,但他又立刻强调,这只是他个人看法。
“先熬过这个冬天再说”
“没人相信香港这轮传播会是最后一次。”大环境不能变,高康能做的就是尽量做好个人防护。比如,去超市采购物品戴上手套,在人多的地方快进快出;上下班乘坐单位班车,少搭乘公共交通工具;进公寓大楼时,用纸巾摁电梯按钮。
9月初,高康参加特区政府开展的“普及社区检测计划”,那是两个鼻腔加咽喉的取样。而在单位,他进行了至少5次内部核酸测试。 高康的逻辑是,只要有测试机会,他都不会拒绝,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身边人负责。
生活还在继续。虽然以境外游客消费为主的铜锣湾商圈日子很难过,但在居民区生活的高康感觉变化不大,物资还是充足,价格还是稳定。一旦超市里来了便宜物品,阿姨妈妈们同样也是戴着口罩抢购,不在乎所谓的“社交距离”。
如果说变化,就是他常去的那家兑换店歇业了。兑换店大笔业务是把港币换成人民币再汇回内地。如今在港的内地人少多了,这项业务萎缩了,兑换店的日子就难过了。
未来怎么办?虽然越来越多的人提出香港要搞全民强制检测,但“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当地复杂的政治社会环境,让特区政府对此慎之又慎。
很明显,如今层层加码的措施只是让香港疫情维持在较平稳状态,清零非常难。“大家的共识就是要等疫苗。”高康估计,明年上半年疫苗应该能到香港,如果普遍接种起效后,那往日的生活可能可以重启。
一动不如一静,高康已经打定主意,妻子与女儿就暂时留在香港, “先熬过这个冬天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