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即便是临时的垃圾堆放点,也需要经过规划、环保、水务部门审批同意,还要按要求分类、平整和覆土。”
“几个月前突然出现了一个大的坑塘,不断运来混合垃圾,看不下去了!”近日,多位奉贤区青村镇的村民向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反映,村庄的闲置土地上突然出现了填埋垃圾的露天坑塘,腐烂植被、生活垃圾、装修垃圾被倒入其中。
据了解,青村镇在垃圾分类上采用网格制、垃圾回收上推进闭环管理,引入专业公司进行垃圾收运。为何还会出现村民所说的偷倒、填埋现象?解放日报·上观记者进行了调查。
一边清运,一边偷倒
青村镇钟家村村民俞先生(化名)举报,11月,兴青路8号附近出现两处坑塘,不断有人推车过来往里倾倒垃圾,一旁就是小河和农家菜地。
12月15日,记者前往青村镇。按照俞先生提供的线索抵达兴青路断头处。两扇彩钢板组装的临时大门被一根铁索锁住。记者踩上一旁的土坡往门内窥探,两个10米宽、15米长的坑塘赫然出现。
△奉贤区青村镇兴青路8号附近有堆放垃圾的两处坑塘。
快餐盒、塑料绳、工业包装袋和其他生活垃圾堆满一地,一直延伸至坑塘内,一位年迈的拾荒者正站在垃圾中央挑拣。右侧3米深的坑塘内满是黑色的污水,两侧新开挖的土层内也能看到夹杂着白色垃圾。坑塘的另一头,一堆白色包装袋倾泻而下,看起来刚倒入不久;左侧的坑塘内相对“干净”,零散垃圾似乎已被清理,只剩下几件木框、木板和焦糖色的工业废料石块,连坑塘内的积水都只呈现裹挟着土壤颗粒的浑浊黄色。
△有拾荒者在垃圾堆场搜罗回收物品。
在拾荒老人提示下,记者绕道从上隧路往东走,进入一处厂区后门,拐入一条村道,攀爬上土坡才靠近了坑塘,得以看清楚全貌。坑塘深约2米,周围种植有竹林。再细看坑塘内,泛黄的碎泡沫块漂浮在污水上,红砖色工业粉末染红一片,餐饮湿垃圾泛出恶臭,一个个鼓鼓囊囊的编制袋躺在土坡上……
△坑塘内垃圾中含有砖红色的工业废料。
据周边村民回忆,2017年左右村委会开挖了这两处坑塘,倒进来各色垃圾并覆平,每到夏天便恶臭难闻。多次举报后,11月份开始有专人将垃圾清理出来,没想到这两天又有垃圾回潮。拾荒老人则透露,工业垃圾就来自周边各厂,生活垃圾则可能来自租住在附近的工人。在他看来,这些都和之前坑塘内的垃圾一样,“放一会,再装走”。
垃圾中转站旁设违规偷倒点
一边忙着清运,一边又来偷倒,何时是个头?在青村镇,这样的零散、小型的填埋点不止一处。青村镇星南村村民也举报,北面耕地附近也出现一个大坑塘,并且有挖掘机正在往里填入混合垃圾。
按照居民所指的位置,记者从星火公路拐入钱桥东路,经过青村两网融合分拣中心。从道路尽头下车,沿着泥路走过200米,经过一处桃树林,2米多高的土坡和坑塘出现了。周边是宽阔的耕地上,散落的各色塑料袋表明这里的垃圾存量不少。
△奉贤区青村镇星南村附近的坑塘点位于钱桥东路东端的一处闲置空地。
△坑塘内积累了不少黑水,坑塘口铺满了混合垃圾。
走近一看,这个坑塘约有25米宽15米长,底部是黑黢黢的污水,两侧翻出来的泥土都十分干净。同样是形形色色的垃圾混杂在一起,仔细观察,却不得不注意到份量不少的杂草、秸秆、树枝。坑塘内有不少废旧衣被、家具等垃圾,垃圾上还没有泥点泥浆,说明刚倒入不久。
一台挖掘机停在一旁,履带下方缠满了塑料薄膜。绕过挖掘机,眼前是一条50米长的“垃圾带”:空气中开始飘来浓重的酸腐味,蚊蝇密密麻麻爬在餐厨垃圾上,稍一靠近,便飞到记者身上。堆叠成一个个小山包的碎海绵、化肥编织袋、碎玻璃……一度无处下脚。虽然坑塘位置离村庄有一定距离,但周围仍有村民在种植萝卜、桃子等作物,是南星村的耕地范围。
△一台挖掘机停靠在坑塘边。
△沿着泥路堆放约50米长的“垃圾带”。
这些垃圾是否与青村两网融合分拣中心相关?记者向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询问,对方表示,中心内有足够的收运垃圾的技术和能力,并不需要另外设置堆放点。据他观察,至少一个月前就出现了这个坑塘,“明摆着是要填埋了。”
青村镇回应:两个点位已完成清运处理
12月15日下午,镇相关部门及钟家村村委会联合组织环卫保洁人员来到兴青路8号坑塘,判断为垃圾偷倒造成。钟家村村委会在前期的环境整治工作中,针对该点位进行了垃圾分类并处置清理,但因点位周边的隔离铁丝网破损,没有及时修补,故在整治后又出现偷倒垃圾返潮。
而奉贤区青村镇钱桥东路东侧存在垃圾堆放现象,经镇相关部门核实,该处原本为地势低洼形成的一个自然水塘,因近期南星村处于推进美丽乡村创建及和美宅基复检阶段,农户拆前屋后环境整治过程中产生较多废弃垃圾,故将该点位作为一处垃圾临时集中堆放点,待分拣分类后,再集中分运至点位旁边的青村镇两网融合中转站处置。因点位周边管理不够到位,出现随意倾倒、偷倒垃圾现象。
12月16日,镇相关部门及当地村委对两处坑塘基本完成了垃圾清运,并进行了覆土恢复。
青村镇是奉贤区最早启动乡村规划的村镇,今年6月,在《临港新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草案》中还被定位为“青村水韵片区”。沿路走来,记者既能看到带有水井的江南风情小院,又能领略整饬一新的古宅老桥。美丽乡村建设的整治成果斐然,但如何处理大量整治产生垃圾一直是农村面临的难题。本报也曾报道过崇明区将“五棚整治”产生垃圾埋入农田的乱象,整治垃圾临时堆放点未分类未分拣、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看来有一定普遍性。建议郊区各个乡镇在推进整治过程中加大规范和督促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