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苏州河边,一路沿着邮政大楼、上海大厦再到外白渡桥,脚下碧水荡漾,岸边花草缤纷,不远处有外滩的旖旎风光,远眺则是陆家嘴的天际线。
“苏州河以前又黑又臭,不敢靠近,如今既宽敞又好看,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只要天气好我每天都会来。”70多岁的倪阿婆十分感慨。
黑臭,曾经是苏州河的代名词。从黑如墨到又见鱼,再到美如画,在历经30多年的环境综合整治后,这条上海的母亲河实现了华丽蜕变,从黑臭河变成了生态河、景观河,绿水盈盈,鱼儿欢游。
刺眼的“黑丝带”
苏州河的黑,和黄浦江的黄,在这张图里泾渭分明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全线黑臭,八十年代鱼虾绝代——在很多上海人的心中,都有一段苏州河的“黑”历史。“隔着很远就能闻到一股刺鼻的臭味,赶紧捂着鼻子快速逃走。”生于1980年的张乐,从小生活在苏州河附近,正是这条河“全线黑臭、鱼虾绝代”的时期。在她的印象中,苏州河又黑又臭,没人想要靠近。小时候画苏州河要涂颜色,很多小朋友都涂黑色。
即使是外地游客也不例外。上海广播电台主持人秦畅曾回忆称,她第一次到上海是1988年,对苏州河的“黑臭”印象特别深。“游客到上海旅游一定会去外滩,从外滩一拐弯我说上海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真的叫臭不可闻,掩鼻而去,我一秒钟都不想多待。”秦畅说。
作为中国最早被污染的河流之一,苏州河见证了上海工业的发展进程,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由于大量污水排入,苏州河在1970年代便已全线污染,成为系在这座繁华都市腰间的一条“黑丝带”。
据河边多位居民回忆,苏州河污染最严重时,市区河段常年黑臭,水面垃圾漂浮,河水呈沥青色,成了一条“臭”名远扬的“死河”,几公里外就能闻到臭味。
“老上海人形容苏州河‘黑如墨,臭如粪’,一点都不夸张。当时,沿岸居民根本不敢开窗。”曾担任过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的张效国,全程参与了苏州河综合整治工程。他说,那个时候,如果登高俯瞰外白渡桥,便能在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看见一条黑黄分明的交界线。
苏州河这条缠绕在繁华大都会腰间的“黑丝带”,成为当年上海一道刺眼的“风景”,还间接影响了上海的招商引资环境。苏州河附近的上海大厦顶层露台,原是外事活动俯瞰外滩风景的景点,因为河面黑臭,后来不得不悄然取消。
痛下治理决心
苏州河的治理已刻不容缓。上海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无论花多大的力气,都一定要让苏州河的水变清,鱼重返。
自1980年代开始,上海市委市政府着手谋划苏州河治理工作,并于1988-1993年实施了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截流了120万立方米直排苏州河的污水,为苏州河治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1990年代初,上海建立了由分管市长任召集人的“上海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联席会议”制度。1996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市政府召开会议并专门成立了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由时任市长徐匡迪担任组长,这在上海环境保护和建设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全国首创。
“用今天的话说,这其实就是最早的‘河长制’,当时就在全国开辟了先河。”上海市水务规划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赵敏华说,2016年“河长制”开始在全国推行。
1998年初,市政府批准《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确定了“2000年底基本消除苏州河黑臭,消除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黑带”的近期目标和“2010年实现苏州河与黄浦江、苏州河干支流水质同步改善,全面提高水体质量,恢复水系环境生态功能,使市区河段中有鱼”的远期目标。
1998年5月,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了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立项,总耗资约70亿元人民币,分5年实施。主要实施以消除苏州河干流黑臭以及与黄浦江交汇处的黑带为目标的10项工程,涉及支流污水截留、污水处理厂、调水、支流建闸、底泥疏浚、环卫码头搬迁、水面保洁、防汛墙改造等。
“一期工程有一个关键项目,就是通过调水实验,摸清苏州河为什么黑臭。”上海市水务局副局长刘晓涛回忆说,苏一期仅调水实验就做过多次,规模之大,历时之长,国内外均属首次,使得大家彻底摸清了苏州河黑臭的主要原因:市区段支流(主要有三条:彭越浦、木渎港、新泾港)的污染,以及合流泵站雨天放江的冲击污染。
令人振奋的是,一期工程的效果显著,2000年,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的“黄黑线”基本消失,下游底栖动物生物量和需氧物种明显增加,鱼类种类和数量增加,生态系统逐步恢复。
紧跟着,2003年-2011年,上海又先后实施了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和三期工程,总投资约70亿元人民币。其中,二期主要实施以稳定水质、环境绿化建设为目标的8项工程;三期则主要包括苏州河市区段底泥疏浚和防汛墙改建、水系和上游地区污水截流、环卫码头搬迁等4大项目。
经过三期治理,苏州河干支流水质明显改善,干流和主要支流中心城区段基本消除黑臭;生态系统得到恢复,结束了27年鱼虾绝迹的历史,到2012年,河里已经发现了45种鱼。
此时的苏州河,不仅河道整洁,水面干净,两岸还建起23公里的绿色走廊和65万平方米的大型绿地,市容大为改观,生活、休闲环境得到充分改善。
但是,苏州河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丝毫松懈不得。
水清景美新面貌2012-2017年,苏州河环境治理开始进入新阶段。根据“问题表现在水里,根子还在陆地上”的科学论断,上海通过实施建成区截污纳管攻坚战、“五违四必”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上海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全市中小河道综合整治等工作,有力推动了苏州河流域干支流水质的同步改善。但是,此时的苏州河水质仍不稳定,两翼支流还存在相当数量的劣V类水体,上、中游段还存在防汛安全隐患,与市民对宜居环境的期盼还有较大的差距,生态、景观也都需要进一步提升。
2017年12月,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总体方案》明确,到2020年,苏州河干流和支流消除劣V类水体,干流堤防工程全面达标、航运功能得到优化、生态景观廊道基本建成,形成大都市的滨水空间示范区,水文化和海派文化的展示区,人文休闲的自由活动区,努力把苏州河打造成为“城市项链、发展名片、游憩宝地”。
2018年12月30日,市委书记李强宣布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全面开工,标志着上海“母亲河”苏州河进入全流域综合治理新阶段。
和前三期工程相比,“苏四期”的整治范围大幅增加,西自江苏省界,东至黄浦江,北起蕰藻浜,南到淀浦河,共855平方公里,涉及上海12个区、2012条段中小河道,总投资超过250亿元,主要实施污染治理、防汛安全、两岸整治等领域的14项工程。
此时,苏州河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工程正在加快推进。配合贯通工程,水环境整治主要通过点源和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防汛设施提标改造、水资源优化调度,以及生态、景观、游览、慢行的多功能公共空间集成策划和建设等综合措施,满足水功能区划要求,留足滨水空间。
时至今日,苏州河42公里岸线滨水公共空间已基本实现贯通开放,“还河于民、还岸线于民、还景于民”的承诺已然实现。这条曾以“黑臭”闻名的母亲河,正以水清景美的全新面貌,向人们敞开更宽广更温暖的怀抱,一幅世界级滨水区的美丽画卷已在上海这座“人民城市”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