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爆料,1月15日江西南昌发生一起命案,一名老者身亡。爆料者称,当时老人14岁的孙子在家玩游戏,爷爷喊他吃饭但孙子没有搭理,随后爷爷把孙子手机收走,并骂了孙子,后来孙子就将爷爷杀害。记者从警方处了解到,案件属实,事发江西南昌。

悲剧!只因玩游戏手机被夺,江西一14岁少年将爷爷当场杀害-LMLPHP

悲剧!只因玩游戏手机被夺,江西一14岁少年将爷爷当场杀害-LMLPHP

行凶者已经年满14周岁

应负刑事责任

悲剧!只因玩游戏手机被夺,江西一14岁少年将爷爷当场杀害-LMLPHP

1月15日,江西安义县一个名为龙津的小镇发生了一起命案。令人唏嘘的是,仅仅是因为吃饭时玩游戏被收走了手机,李琛14岁的儿子江江(化名)竟狠心将朝夕相处的爷爷杀害。

“孩子已经完全陷进了游戏的世界里,是我没有教育好。”作为江江的父亲,李琛异常自责。他说,自己也曾尝试没收孩子的手机,但两人差点为此大打出手。他说,自己如今只希望父亲能早日入土为安。

没人见过的

“孩子”

至今,张莹(化名)仍忘不了记忆中那个和善的老人。

在同一个单元楼,做了超过20年的邻居,张莹和老人曾打过无数个照面。张莹说,每天一大早老人就会出门买菜,午饭后则会骑上一辆老式电动车,载着老伴一起去外面打打小牌。

就在事发前两天,张莹和老人还有过一次短暂的交流。张莹记得,当天上午她出门买早餐时,正巧碰到老人买完菜回家,老人手里提着两条鱼和一些蔬菜。老人看见她后,眼角扬起笑意,主动打招呼提出“送你条鱼”。

“既要看管孙子,又要照顾年过九旬的母亲,真的可惜了。”另一名小区住户汪玲介绍,平日里老人确实爱玩牌,但最近一段时间,老人却很少出去娱乐消遣。有一次,她和老人聊天时才得知,原来老人最近将年过九旬的母亲接到了家中照料。

“不愿意相信老人真的已经离开,这几天我都睡不着觉。”张莹说,事发当晚她并不在家中,后来她从朋友那里得到消息,小区出了命案。当她火急火燎地赶回住处时,周边早已经站满了围观的市民,她看到警车和救护车的灯光不断闪烁,后来她才知道,出事的是几天前还说过要给她鱼吃的那位和善的老人,而凶手竟是老人的孙子。

同样住在小区的熊梦(化名),目睹了当晚嫌疑人被警方带走的一幕。

熊梦回忆,当天晚上先是一辆救护车开进了小区院子,一开始她还以为是有人突发疾病,但很快警车也赶到了小区,她意识到多半是出了事。

后来,她看到警方将嫌疑人带出了事发楼栋,孩子低着头沉默寡言,手上有明显的血迹。民警带着孩子一边向前走,一边还出声询问,但孩子始终一言不发。事发后,老人的遗体被送去了殡仪馆。

熊梦说,大家住在县城里,互相之间很少会有来往,但老人性格比较开朗,碰上谁都能聊上两句,因此她对死亡的老人并不陌生。但说起老人的孙子,熊梦直言“虽然同住在一个小区内,但她几乎从没有见到过”。

其他多位小区住户也有同样的感受,大家都称那个孩子似乎从不出门,老人也很少向外人提及自己的孙子。

悲剧!只因玩游戏手机被夺,江西一14岁少年将爷爷当场杀害-LMLPHP

辍学的学徒

一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事发前江江就已经辍学,并曾经到一家手机店做过一段时间学徒。

手机店店主张萧(化名)证实了这一说法。张萧说,此前他曾在事发小区租住过一段时间,因此认识了江江的奶奶。

2020年9月,江江的奶奶找到张萧,说孩子辍学后,一直待在家中无所事事,希望他能教孩子一门手艺。

张萧记得,孩子刚到店里时,几乎是零基础,动手能力比较差,他就让孩子坐在自己身边,以学习观察为主。

“头两天学得还比较认真,但后来就开始出现迟到早退的情况,有时候在岗位上也会看一些游戏视频。”张萧说,针对学习态度方面的问题,他曾经尝试和孩子谈话,但孩子只是默默地听他说,并不爱与人交流。大约坚持了一周的时间,孩子就再没有到过店里。

实际上,早在两年前,张萧就和江江有过短暂接触,那时候孩子的手机出了些问题,到他店里修。当时,由于修起来比较复杂,他曾建议孩子可以先回家,等几个小时后,再到店里取手机。但孩子却表现得很着急,说急需用手机,哪也不去就在店里等着手机修好。

“孩子看起来瘦瘦高高的,虽说爱玩游戏,还有一些叛逆,但绝不是一个坏孩子。”在张萧看来,如果不是惨剧就发生在眼前,他很难相信那个孩子会动手杀人。

江江家位于一处大型农贸市场旁边,由于地处闹市区,事发后这桩案件很快就传遍了小镇。

1月17日晚8时许,距离事发当晚已经整整过去两天,江江家旁边的马路上,仍有一些市民驻足,讨论着当时的惨剧。

比起屋外的喧闹,江江家显得格外冷清。客厅的一张桌子上,摆放着老人的遗像,正对桌子的墙面上则挂着一张洋溢着幸福笑脸的全家福。

客厅里,李琛和几名亲友相对无言,李琛招呼记者坐下,并拿出了几个橘子,轻声说道“来者是客”。

事发当晚,在北京打工的李琛和妻子,就连夜乘飞机赶回了江西。至今,夫妻二人仍未能与孩子见上一面,而老人的遗体也尚未火化。

李琛说,按照他们老家的习俗,父亲去世后应该在3天时间内入土为安,但警方告诉他们,目前仍需对父亲的遗体做法医鉴定,“遗体还放在殡仪馆里。”

在老爷子出事后,李琛的母亲也大受打击,前两天他们已经把母亲送回了乡下老家。

被游戏改变的少年

在父母眼中,江江也曾是一个热爱学习、活泼开朗的孩子,然而一切的美好却在3年前发生了转变。

江江的母亲说,那一年孩子读初二,当时孩子找到他们说要买一部手机,理由是学校上网课需要用到。有了手机以后,他们发现孩子常常一个人躲到房间里玩游戏,甚至连性情都开始变得急躁、自闭。

为此,他们曾与孩子约法三章,玩游戏可以,但一定要在保证学业的前提下,适度地玩。但在诱惑面前,规矩渐渐被抛诸脑后,游戏成了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

夫妻俩想让孩子多去接触外面的世界,多与同龄人交流,但孩子就是赖在床上,不管是苦口婆心的劝说,还是生拉硬拽都无济于事。

“我们知道不能让孩子陷进去,也想过各种方法阻止。”李琛说,有一次他强行将手机没收,希望能够唤醒孩子,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孩子竟然作势要与他打架。

“最开始,我们和老师还能管一管,到后来学校也不要他了。”江江的母亲说,去年孩子辍学后,在家里整日躺在床上与游戏为伴,每天玩到凌晨两三点才肯睡觉,每天不吃早饭也不吃中饭,唯一一顿晚饭还要家里人好言好语求着,才勉强起床吃一口,爷孙俩的矛盾大都源自于此。

让李琛不能理解的是,不知从何时起,在孩子眼里,让他吃饭的人似乎成了“得罪”他的人。

“一开始是三四遍,后来一连喊上七八遍,他都待在房间不理你。”李琛说,有时节假日他和妻子会从北京回到江西,但即便是他和妻子在家,孩子也没有丝毫收敛,好像吃口饭就耽误他打游戏了。 他曾一度认为孩子“没救了”,考虑到老爷子已经是71岁的高龄,他曾告诉老爷子不要再为管孩子伤了身体。

然而,悲剧还是毫无征兆地发生了。李琛说,从北京赶回江西后,他一直没能和孩子见面,事发现场的情况,以及孩子当时的想法,他都不得而知。

之前,他听亲朋说起,他们家的事“全国都知道了”,但他从没有点开看网上的消息。“如果我在身边,肯定能震慑住这个孩子。”在他看来,孩子做了这么大逆不道的事情,归根结底还是做父母的没有教育好。

目前,他们首先想做的,就是尽快为老爷子办理后事,关于孩子应该承担的刑责问题,他认为有必要给孩子一些应有的惩罚。

悲剧背后

湖北好律律师事务所陈亮律师介绍,《刑法》中明确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即为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对包括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在内的8种特别恶性的犯罪行为,也应负刑事责任,即为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范先佐介绍,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性问题。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大规模人口流动的现象,一方面极大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则导致本该在农村照料幼儿和老人的农村青壮年转移到了城市。

“将孩子直接丢给老人带,虽然无奈,但也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再难也别缺席孩子的成长。”范先佐认为,想要从根本上改善留守儿童现状,杜绝此类悲剧的发生,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孩子回到父母身边,得到家庭的监管。而政府和社会要创造条件,允许在外打工的父母,能够把孩子带在身边。

延伸阅读:

防范网络沉迷,别让在线娱乐“绑架”孩子

当代青少年是名副其实的“网络一代”,玩游戏、看短视频和直播,深受未成年网民喜爱,防疫期间,线上消遣更是成为许多“宅”在家中未成年人的主要娱乐方式。但与此同时,孩子熬夜玩网游、背着父母偷偷刷卡充值、看直播打赏主播十几万……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新闻,也不时见诸报端,因沉迷引发的种种问题也备受热议。

“目前来看,网络沉迷已经成为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的严重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季为民对人民网记者表示,此类问题深受社会关注,也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8月25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简称《通知》),将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作为集中整治的突出问题之一。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王四新教授指出,在未成年人与网络的连接程度越来越密切的当下,相关部门把为未成年人成长提供良好的网络生态作为切入点,从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沉迷问题入手,反映了党和政府对未成年人问题的高度重视。

玩网游占比超六成 沉迷网络危害甚多

互联网已经成为未成年人认识世界、日常学习、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随着网络游戏行业的迅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网络游戏向未成年群体的渗透正在加速。《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未成年网民中经常上网玩游戏的比例达到61%,在未成年网民上网经常从事的各类活动中位居第三,仅次于网上学习和听音乐。

“中国网络游戏的用户呈现低龄化趋势,沉迷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季为民指出,不同程度的网游沉迷状态没有确定性的边界,但由于未成年人的自律性较弱,沉迷程度会逐步加深。“阶段性沉迷、周期性沉迷给未成年人带来的危害尚处于可控制状态,但网络游戏成瘾则会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引发家庭暴力和社会犯罪行为。”季为民强调。

近年来蓬勃兴起的短视频,也是青少年使用最普遍的互联网娱乐方式。调查显示,2019年未成年网民经常收看短视频的比例达到46.2%,较2018年的40.5%提升 5.7个百分点。此外,未成年网民收看网络直播的比例持续提升,2019年达到19.8%。

人民网研究院组织编写的移动互联网蓝皮书《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中《未成年人短视频使用特点及其保护》一文指出,给主播打赏、模仿短视频中的行为、为某些视频中的带货商品付费等行为在未成年人中均占有一定比例。未成年人的短视频使用既存在个人信息被滥用的安全隐患,也会导致消费习惯、生活习惯、时间管理、学习状况等变差。

不管是网络游戏还是直播、短视频应用,正在占据未成年网民越来越多的时间,由于青少年涉世未深,心智还不成熟,正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在王四新看来,长时间沉迷一些网络娱乐应用,非常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大额充值、打赏等虚拟消费行为,还会给家庭带来财产损害。

季为民则从四个层面解释了青少年长时间沉迷网络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和不良影响:在个人健康方面,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和互联网给青少年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当前未成年人视力状况普遍不佳,这与上网有很大关系;在学习方面,挤占未成年人正常学习时间,不利于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生活方面,沉迷网络暂时逃避了现实的逆境和压力,但回到现实时会有更深的伤害感、无助感,易导致未成年人性格极端、心理偏执;在社会化方面,未成年人正处于社会化和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沉迷于网络中的虚拟刺激会弱化未成年人对现实亲情、正义感以及道德感的感知。

治理之策持续发力 保护机制还需完善

青少年沉迷网络带来的危害和风险,在现实生活中不乏各种案例,也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和担忧。正如王四新所言,未成年人是家庭和社会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对未成年人的重视“要切实从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的网络沉迷入手,彻彻底底、认认真真解决其中对未成年人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环节和问题,”这也是为未成年人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今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指导意见,明确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在网络游戏、网络直播中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这也为治理“熊孩子”游戏充值和打赏主播的乱象加设了一道有力的法律屏障。

给广大未成年人营造健康的上网环境,暑期以来相关部门的治理行动也在持续发力,不断出重拳、挥利剑。

国家网信办7月9日起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要求重点整治网络游戏账号实名注册制度和未成年人防沉迷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严格规范网络游戏诱导未成年人进行充值打赏、购买装备等付费行为。此次《通知》再次直指沉迷网络问题,六部门将重点对未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制度、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时段时长、规范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费和打赏服务等方面要求的网络游戏企业或平台进行全面整治,对未经审批违法违规运营的网络游戏予以查处,对未采取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措施的予以限期整改。进一步推动网络直播和视频平台开发使用青少年网络防沉迷模式。

“祖国的花朵需要正确的引导!”“支持,我想要愉快的冲浪,我想要一个清明的网络环境!”“正向引导未成年,不要让孩子在互联网中沉迷而荒废学习”,不少网友纷纷为政府部门的果断出手、大力治理送上点赞与支持。

近年来,一些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商纷纷推出“防沉迷系统”“青少年模式”,此类做法当然值得鼓励。但有调查发现,仍有一些强制实名游戏产品未严格执行未成年人的实名认证程序,有的在使用未成年人身份实名登录时,并未出现健康时长提醒或予以强制退出。这也招致不少家长的质疑,认为一些网络平台的防沉迷措施形同虚设。

防沉迷系统缘何“失灵”?季为民直言,一方面,平台服务运营商没有主动使用防沉迷有效手段的积极性,一些网络视频平台推出的青少年模式使用率不高;另一方面,有关限制措施本身存在一定缺陷,很容易被规避,落地使用难度大。

“网络平台应当像开发新的游戏品种那样,拿出真金白银来研发适合并能吸引未成年人的模式”,王四新也指出,目前平台并没有真正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成本,导致防沉迷系统在实践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青少年防沉迷模式普遍简单粗暴,应当综合考虑功能限制、时长限定、内容审核、算法推荐等运行机制,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符合未成年人需求的框架体系。

适度使用方能受益 家校社会需加引导

网络游戏、直播和短视频,作为陪伴未成年人成长的热门互联网应用,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密切。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媒体和社会更多强调的是其消极影响,但对孩子们常用的这些网络应用,也不应“一竿子打死”。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今年发布的《短视频、网络游戏、网络直播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研究报告》,肯定了优质的短视频内容对未成年人带来的积极意义,认为能有效拓展青少年获取知识的途径,短视频平台的社交属性还能促进人与人的交往,使青少年在放松身心的同时,也能很好地激发自身潜能。

“理性客观认识网络游戏或直播、短视频网站平台对未成年人发展的积极影响有一个前提”,季为民特别强调,未成年人只有在有选择地、适度地投入时间的前提下,才能从中受益。

网络是把“双刃剑”,需要趋利避害,而如何将其对未成年人的消极影响降低到最小化,同时实现积极影响的最大化,离不开主管部门的有效监管、互联网平台的自我规制,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协同、综合施策。

家庭是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场所,作为陪伴者和监护人,父母负有重要责任,季为民认为,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增进亲子间的信任,是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的基础。“家长要清楚孩子的‘数字运用轨迹’,和孩子协商约定上网时间和规则,为低龄孩子养成良好用网习惯,和高龄孩子保持主动沟通交流,提升孩子的自控能力。”同时,季为民提及,家长也要规范自身网络运用习惯,为子女做好榜样,还要虚心向未成年人学习网络知识和技能,打破作为家长的单向管理定势,加强互动互助互学,努力在互联网上实现两代人的共同进步。

作为中国网民“新势力”的青少年,对互联网有天生的亲切感,王四新认为,不能生硬切断这些陪伴未成年人的娱乐方式,而是要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和自控能力,把安全上网纳入课堂教学,让青少年通过课程学习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杜绝上网娱乐时的不良行为与做法,“让未成年人成为网游、短视频或直播的主人,而不是被奴役被算计的对象”。

“发挥学校和各类青少年基层组织的作用,借助各级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优势,为未成年人网络运用提供组织服务。”季为民建议,还要重视发挥社会工作的作用,填补家庭、学校和其他方面的空白,为防治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开展探索。

01-20 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