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立春,28岁的于晴给自家宠物狗“顺子”的小窝贴上春联——“招财进宝新年好”“毛顺屎圆万事兴”,横批“狗壮家旺”,中间还有个大大的“旺”字。
老家在广西柳州的于晴今年春节不回家。就在父母电话里一遍遍叮嘱“一个人不要太孤单”时,于晴却“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现在的年节产品可太好玩了!”
最近,“如何看待年味越来越淡化”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然而为宠物笼子贴春联、买可以手机操控的灯笼、下载家乡美食的制作方法,和于晴一样留在上海过年的年轻人动手准备这个特殊的春节时,也对“年味”有了更特别的感受:“年味在哪里?就在自己积极参与其中时。”
“脑洞”年货背后有传统
春节将至,于晴这几天都在网上寻找特殊的年节用品:“原本想买一幅春联贴在门上烘托下气氛,没想到这些创意商品太有劲了,春联我都不贴门上了!”
除了为“顺子”买的“狗宅”专用春联,于晴还为手机添置了一个带春联的手机壳:“手机里装着当代人的全部生活,把春联一直带身上,不是比贴门上更好玩?”于晴还送给朋友一个特殊的“新春祝福”:传统的“福”字被换成了“嗑”字,尺寸只有市场上“福”字的四分之一大小:“这是用来贴电脑的,朋友热衷追剧,希望新一年她能继续‘嗑到糖’!”
网上这样“中二”又有趣的年节专用商品还有不少。以春联为例,除了宠物、手机专用之外,竟然还有厨房专用、家电专用等各类春联。一家网店销售的“冰箱专用”春联各有两个字:“酒足”“饭饱”。留在上海过年的汤敏准备年初四晚上迎财神时贴在新买的双开门冰箱两侧:“老传统是迎灶神,能开火说明家庭富足。现在我们自己做饭少,反而冰箱屯的东西多,贴这儿更符合实际。”
“春节许多传统习俗,背后其实都有原因和故事,也是为了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在于晴看来,如今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这些新鲜的年节产品更符合现在的生活方式:“虽然父母未必接受,但这是新年祝福的与时俱进呀。”
一个人的“气氛组”未必孤单
过去每年春节,陈维惟的父母都要在家门口挂两盏灯笼:“远远看着灯光就知道到家啦,爸妈是‘气氛组’高手。”不过在上海23层的公寓楼上,陈维惟没法在家门口挂灯笼。他脑洞一开:“过年‘气氛组’的核心不在人多,而在灯多。灯光热闹,心就不孤单。”于是他借来原本为公司年会准备却没用上的LED灯带,把阳台缠成“灯光海洋”,“晚上回家星星点点一片,看着心情就很好。”
像陈维惟一样“爱热闹”的人,就地过年也有不少选择。市民徐旭在网上购买了一盏无线“蓝牙魔球”,往客厅中间一放,就能把整个房间变成“蹦迪场”。这个“土味”产品有9种模式,可远程操控,还能放音乐:“只是现在有了孩子,那种闪光的功能只能过年时偶尔开一开。”
“年味”关键来自“沉浸式”
“这几乎是我成年以来对‘年味’感受最深的一次。”于晴一开始对这样的“反差”感到困惑甚至羞愧:“难道对父母的亲情其实没有那么强烈?”
不过在为朋友的孩子选择红包时她感到释然:“我会根据这些孩子的性格来挑选红包款式,也了解红包背后的故事,比如莲花桂花图案,就不适合送孩子。至于给同龄人的红包,我在网上定制了微信红包封面,用的是特别挑选的敦煌九色鹿封面。“她发现,花了心思之后,”就会对过年这件事很有参与感。”
“以前过年,基本就是躺在家里看父母忙前忙后。如今生活富足,对过年也没什么期待,年味自然淡了。”徐旭也发现,自己的小家庭决定留在上海过年后,最近周末都在为过年忙前忙后:给孩子买新衣服,为家里买鲜花买点心,最近还在网上学老家的经典年菜:“自己围绕这件事忙起来,气氛搞起来,过年的感觉就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