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至2022年,市城市更新中心计划启动14个项目、46个地块旧改,涉及二级旧里以下房屋46.5万平方米,居民约3万户。但旧区改造不是“一拆了之”,如何兼顾风貌保护?在今天下午举行的上海市旧区改造专家委员会研讨会上,十多名专家出谋划策。
上海旧改一季度迎来“开门红”
作为民心工程,上海旧改一季度迎来“开门红”。上海市旧改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往年一季度旧改推进工作只占全年15%以上。今年截至4月底,已完成21万平方米、1.08万户,占全年目标任务的30%、31%,剩余毛地也都有相关处置方案。
2019年至2020年,上海实施旧区改造新机制以来,市城市更新中心与黄浦、虹口、杨浦和静安等区域实施13个项目,共37个地块,改造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超过64万平方米,受益居民约3.33万户,占全市旧改任务50%以上。
在旧区改造思路上,上海坚持“留改拆”并举,更加注重历史风貌、历史建筑的保留保护。在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前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上海市规划学会理事叶梅唐看来,上海旧改成绩来之不易,剩下的都是硬骨头,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对于旧改项目,我们应坚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应遵循社会、经济、环境三个效应统一。”
上海市文物保护工程行业协会秘书长、副研究员李孔三认为,在旧区改造中要加强本土建筑的研究和利用,应让建筑师尽早参与其中,让传统建筑思想也运用到当代城市的新建筑中去。
“旧区改造到底怎么改,也要考虑当地居民感受。”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顾问章明则指出,拆除或者保留,都应根据房屋实际状态和居民的居住情况来决定,既要侧重肌理保护,也要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博导郑时龄认为,旧区改造要和城市发展协调起来,和新城发展统筹考虑,要有相关协调机制。
乔家路地块引入多元主体参与机制
黄浦区乔家路地块保留着上海最传统的居住生活形态,在旧改之初就引入了“多元主体参与风貌保护”的新机制。
上海城市更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业务总监许菁芸告诉记者,乔家路地块进行了街巷界面、地块肌理、历史建筑三个层面的风貌评估,详细细分内部业态、建筑立面、结构、局部特征,甚至细化到第五立面屋顶的情况,而且挖掘和梳理出地块里的历史和人文故事,并对建筑信息进行测绘、梳理。
之后,相关方面将会同部门专家明确底线要求,统筹考虑风貌保护、空间格局、配套完善、功能容量等因素。同时听取各方意见,获得规划管理部门明确的“规划设计条件”,并预留“弹性”空间。
具备规划设计条件后,他们将引入市场团队,编制实施方案。有了市场方案,上海城市更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下一步将配合管理部门,参与规划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