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首届上海夜生活节在夜晚的朋友圈里刷屏,处处是顾客盈门的热闹画面。
安义夜巷、外滩枫径……这些“点击量”极高、听着就很美好的地方,还有另一个名词——限时步行街。她们在平日里有些是交通“毛细血管”,有些自带静谧的美好,但到了周末的晚上,转眼成了星光汇集的“C位”,带着奇思妙想的文创小铺搬进来,舌尖上的美食热起来,艺术演艺火起来——一众小马路成了夜生活的主角。
上海从去年起开始探索 “限时步行街”的夜间经济新模式,把夜市的烟火气和集聚特征与城市白天的秩序区隔开来,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空间。但这种“折叠城市”的方式,对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出了高要求,也考验着治理者的破题能力。
为街道浇灌创新“魔法”,高效挖掘时间空间
在上海人的印象里,彭浦夜市、黄河路美食一条街都有种“高浓度”的感觉,摩肩接踵、人声鼎沸、推杯换盏……但若是“固定设置”,白天显得人气不足;若是夜晚出动,又会导致交通“寸步难行”。城市在前行,如何在夜色中保留这种“高浓度”的感觉?
去年年中,市商务委等九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开始探索“分时段步行街”,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限时步行街”。去年10月26日,位于黄浦区的新天地湖滨路活力街区、位于静安区的安义夜巷同时开街,一炮而红。两条“限时步行街”均只有300米左右,但它们所折射出来的“高浓度”和“高热度”,给了城市夜色全新的启示——夜市可以被折叠,白天严谨有序的街道,为其浇灌创新“魔法”,夜间可以变得丰富多彩,最高效挖掘时间和空间。
首届夜生活节开场,更多的“限时步行街”通过这种新模式闪亮登场。外滩一头一尾,两条“限时步行街”同时开放。圆明园路上的“外滩源艺术集”上,欧美街头最流行的涂鸦旅行车开进来,一辆车就是一家店;BFC外滩枫径取自“外滩风景”的谐音,110余家商铺承载着包括美食、零售、体验、演艺在内的多元内容,未来将在每周末“快闪”现身。
“这种感觉很美好,是完全户外的开放街区体验,空间感和透气度都很高。”在安义夜巷2.0版漫步闲逛,夏梓昕和她的朋友们用“空间感”“透气度”“互动性”高度评价这种夜市形态。在静安寺附近工作的夏梓昕去年底就“打卡”过这条小马路,她很看好这种将休闲娱乐、艺术文化、餐饮等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海派风情。
集思广益,在“多变”中探寻城市精细化治理
当城市街道的夜色有了与白天不一样的风景,“可折叠性”也对城市精细化治理提出了挑战:根据夜市的特点,“限时步行街”大多只在周末运行,因为“多变”,它就会涉及分时段封路、交通路线调整、外摆位、异地经营等问题。不仅如此,全新的“限时步行街”业态多元,现制现售的美食、街头艺人表演等形式交汇,需要与多个政府部门“互动”,既要做到“放得开”,又要做到“管得好”,并不容易。
这些让外滩枫径“头疼”的难题,却在一个月间全部得到解决。外滩金融中心(BFC)总裁于瑶记得,关于这条“限时步行街”的沟通,最早是从5月初开始的,当时小东门街道召集开会,把城管、交警、绿化、市场监管、交通、灯光办等十几个部门都请来了,原本要跑破门槛的审批,变成了集思广益。几场会过后,政府部门给出了一套整体解决方案,BFC跟着方案来提交材料,一个月内,周末封路方案、外摆摊等各种审批都通过了,“限时步行街”在夜生活节开幕当天顺利“开街”。
安义夜巷一年间的升级背后,也有着政府部门的默默付出。静安区商务委主任林晓珏说,在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市场监管部门更着重对餐饮如何更好符合新要求,静安公安分局对人流、活动规模提出把控意见,区绿化市容局在垃圾分类方面进行管理……这些在城市治理变化进行时中的新探索,为安义夜巷的升级归来铺平道路。
“夜市首先要靠市场自然的选择,但当人流集聚起来了、人气高了,也需要政府有意识引导,让夜市特色更加鲜明。”在上海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晁钢令看来,“限时步行街”是一种时间和空间高效利用的方式,上海还有不少小马路有人流、有情调,适合作为“限时步行街”,不妨在夜间经济的探索中不断深挖资源,把夜晚的小马路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