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我们会听到周边的人告诉我们孩子是一张白纸,所以要特别注意孩子接触的人和环境,尤其在学校的选择也要特别的注意,免得被教坏了。但当我成为一个幼儿教育领域的工作者后,在10年里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孩子和家长,我越来越觉得孩子生下来并非一张白纸。虽然后天家庭和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但是仍然会看到孩子生下来就带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比如双胞胎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在同样的家庭环境里成长,面对同样的照养人,但是经常看到的就是两个孩子可能拥有截然不同的个性;而对于一些新生儿来说,有些孩子很容易有较固定的睡眠作息,就是我们常说的“天使宝宝”,吃完奶了很容易入睡,醒来了也是笑眯眯很快乐的状态;而有些新生儿,是高需求的孩子,他们对吃、睡、玩需要比较长一段时间才能建立起稳定的作息,对环境一丁点的变化、声响都可能让他们感觉难以适应,哇哇大哭。而这些都是孩子们生下来所带有的“先天气质”。
如何判断孩子的“先天气质”
那么孩子具体的“先天气质”是什么,应该如何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哪一种先天气质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气质类型”这一说的一些比较科学的研究来源。
在19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托马斯(A. Thomas)和儿童心理学家切斯(S.Chese)通过对85个家庭,141名刚出生的婴儿,用了14年的时间进行追踪研究。其追踪的方式是“以1岁前3个月做一次实验,1-5岁之间每年做两次实验,5岁以后每年一次实验”,来总结孩子们的气质类型。这个实验花费的时间周期长,且规模比较大,所以在众多的气质类型说里属于研究水平里比较高水准的研究。而最终托马斯(A. Thomas)等心理学家得出了可以采用了9个维度来衡量孩子不同的气质类型。[1]
而作为家长的我们也可以从这9个维度来判断孩子的气质类型,让我们更了解孩子,明白如何帮助孩子,避免出现情绪困局,同时也让我们能更好的帮助ta成长与完成自我的学习。那么这9个维度它们分别是:
气质类型的9个维度
1. 活动水平。即孩子在睡觉、吃饭、穿衣、洗澡、玩游戏等日常生活活动时,身体的活动量;
2. 规律性。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作息的规律性,例如是否固定时间睡觉、起床、吃饭、排泄等;
3. 趋避性。指的是孩子对新鲜刺激的第一个反应是大胆、主动靠近的,还是害羞、犹豫、退缩的;
4. 适应度。比如说孩子在面对转变时的适应状况,孩子对不是他所预期的转变能够欣然接受孩子十分抗拒;
5. 反应阈值。是指外界的刺激要达到多大的程度才能引起儿童可观察到的反应;
6. 反应强度。孩子用了多少力气在他事情的反应上面,不论是快乐的或烦躁的反应,通常是很强烈还是很微弱。
7. 情绪质量。孩子啊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愉快情绪与不愉快情绪的多寡。
8. 分心性。孩子的活动(例如:阅读、练习乐器或者运动技巧等)能不因任何阻挠或干扰而中断的程度。
9. 注意力广度和持久性。从事某项活动的时间长还是短?能顾及的事情有多少?孩子是否很容易被周围的刺激所吸引?还是通常都对周遭的景象、声音、管线、人等视若无睹,非常专注在自己的活动上? [2]
是不是觉得这9个维度看的有点懵,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运用这9个维度来判断自己的孩子的“气质类型”,我特意画了一张脑图,这种图可以看到“气质类型”的9个维度在孩子2个月、2岁以及10岁的孩子身上有哪一些具体的表现。比如活动水平,高是3分,中是2分,低是1分,自己的孩子在2个月的时候,是不是睡觉的时候也很爱动?尿不湿一点点湿了就会蠕动自己的身体?还是经常可以睡的很熟?2岁的时候是否喜欢爬家具?在睡前也喜欢上床下床?还是比较安静的玩拼图,可以听很久的歌?我们可以对应自己孩子的年龄段来判断,匹配自己的孩子是在属于活动水平高,还是中等或是偏低的孩子。用这样的方法来类推其他9个气质类型的维度。
气质类型的9个维度在孩子不同年龄短的表现
举个例子,像玫瑶老师家的孩子在“上图”气质类型-适应度维度里就属于适应度比较低的孩子,因为她平时特别不喜欢洗头发,每次洗头就特别反抗;她是2岁半左右去上的幼儿园,每次分离就像生离死别似的,直到上了差不多快半年的时间,才喜欢上幼儿园,但是一喜欢上了,就非常适应,回来还经常和我讲学校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而我有一个好朋友,他家的孩子和我们差不多同一时间上的幼儿园,第一天就非常适应,很高兴的和妈妈挥手说拜拜,他就是属于适应性比较高的孩子。
“气质类型”能帮助家长什么?
“气质类型”是一个帮助家长将孩子性格细节串联来了解孩子的工具,它能给成人最大的帮助就是让成人给孩子选择各种事情时能有更直观的依据,不会出现成人与儿童意愿相冲击的情况,比如在孩子长大后很多家长会喜欢给孩子选择各种兴趣班,但由于选择的时候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如何去判断孩子适合什么,所以最终兴趣班常变成家长的第二份工作,需要盯岗盯梢。
下面我想就兴趣班来为大家来解读如何用”气质类型“进行运用,其中会重点从“脑图”中活动水平、趋避性、以及分心性和注意力广度、持久度这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1、活动水平】
对于在“脑图”中属于活动量高的孩子,那么坐不住的情形是特别明显的,因此如果所选择的兴趣班需要孩子长时间静坐的话,孩子肯定很难全程配合。这类型的孩子,如果参加动态学习的兴趣班效果会比较好。比如说跳舞、游泳、滑轮、桌球、街舞、篮球等等。
理由有两个,一方面孩子可以发泄自己多余的精力,满足自己身体活动量的需求,另外一方面孩子也会更容易产生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当孩子感觉有兴趣,并且展现了自己的体能优势,就容易感觉到有自信心,“我可以做得好!” 生理自信就可以带孩子心理自信和成就感。当然好动的孩子也不是完全不能参加任何静态的学习。家长在考察兴趣班的时候,就需要重点看看老师的活动设置是否动静相宜,有穿插活动互相调剂,这样孩子的学习效果也会比较好。
对于活动量低的孩子,他们通常对大的肢体活动没有太多的兴趣度,他们更喜欢沉浸在一些比较安静的桌面活动游戏,比如一些桌游课程、乐高建构、手工活动、陶泥、艺术兴趣班等需要手部精细动作的活动。他们会很享受这个过程,因此对他们来说说这类兴趣班对活动量小的孩子更有优势。同时,父母可以在周末的时候多带孩子在户外自由玩耍,在草地上奔跑、一起踢球、放风筝、追着抓泡泡等,逐渐建立1-2个喜欢的大肢体运动。
活动量低的孩子通常对手工类项目会特别的专注
【2、趋避性】
我们前面讲到了趋避性指的是孩子对新鲜刺激的第一反应。是大胆、主动靠近的?还是害羞、犹豫、退缩的?所以对于好奇主动的孩子来说,保持一定的新鲜度,对于兴趣班的坚持和选择有一定的帮助。这种好奇主动的孩子对于新鲜的事物一般都不会抗拒,只要是新鲜的,都想去瞧一瞧。比如弹钢琴,一开始很容易就被吸引,觉得有意思。但是当新鲜感过去了之后,重复一样的练习,孩子的状态就会变得懒洋洋。因此在兴趣班的选择上,最好是能有一些适当的变化,每次都能给孩子一些新奇的元素,那么孩子就容易保持一个兴趣度,逐渐培养专注的能力;不同的兴趣班,也能让孩子跟随兴趣,过一段时间他又会对之前学过的产生兴趣。
对于害羞退缩的孩子来说,他们总是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兴趣班里的新环境,这个环境包括新的同学、新的老师。当我们带孩子去到这个环境时,可能他们一开始会比较抗拒,甚至不想和家长分开。对于这类型的孩子,给予孩子一个缓冲的地带和时间非常重要。可以带着孩子在兴趣班观摩、花一些时间和孩子一起参与课堂,当孩子逐步适应,对老师和其他的同学有了一定链接后再离开。那么这样对孩子适应和爱上这个兴趣班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他们适应之后,也要尽量避免频繁的更换兴趣班,因为频繁的更换会让这类型的孩子无所适应,感到没有安全感。而兴趣班,只有让孩子感觉好才能做的好。
【3、分心性和注意力广度、持久度】
注意力广度低、持久度高、不容易分心的孩子,在任何的学习和兴趣班上都比较容易能看到成果。因为他们通常容易设置一个目标,不断重复,可以排除干扰,并且坚持去完成。因此如果是学习一种乐器(打鼓、钢琴、小提琴)或者一项运动项目,就不容易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况。
尤克里里也是适合孩子小手使用的乐趣
如果你的孩子注意力广度高、持久度比较低,容易分心,加上年龄又比较低的话,就不打适合学习需要长时间苦练技巧的兴趣班。最好是那种表面看起来比较简单,通过玩游戏就可以轻松学会的课程。这样孩子坚持和成功的可能性就会提高。这类型的孩子如果选择乐器类的兴趣班(打鼓、钢琴、小提琴),或者需要高坚持度的课程,家长就需要及时的陪伴,和孩子一起练习,知道孩子的卡点在哪里,并且及时的给孩子提供帮助和鼓励,否则就非常困难。
兴趣班的选择,这9个气质的衡量维度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对于孩子的了解,仅仅了解这些是不够的。但是至少我们可以从这9个维度,了解到每个孩子个性的不同,匹配孩子的个性选择兴趣班,孩子和成人就会更轻松,更容易培养出孩子的某项真正的“兴趣”和技能。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气质是没有好坏一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气质,没有哪一种气质就更好。就比如说适应性吧,很多人会觉得适应性高的孩子更具有优势,因为适应性高意味着更容易适应新环境和调整自己,但是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尤其孩子到青春期的时候,如果孩子遇到了一些三观不正的不良青少年朋友,和他们经常在一起,适应性高的孩子就很容易被影响,也变成这样的人,相反适应度低的孩子却比较少有这样的问题;又比如说分心性和注意力广度,很多人也会觉得注意力广度高、分心性强的孩子容易注意到事情外的其他细节,我们经常说这种孩子似乎后脑勺后面长了一双眼睛,后面有车来了不用看也都知道,但反过来说,不易分心,注意力广度低的孩子,就很容易专注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做事情就容易出成果。
在蒙氏里就会经常用不同的“工作”促进不同个性的孩子专注
无论是哪一种气质,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充分理解孩子,认可孩子,使用匹配孩子的方式多给予孩子引导。比如活动水平高的学龄前的孩子,坐不住,那么就可以在上兴趣班之前先去跑几圈,让孩子好好活动活动,发泄精力,再进去上课;对于反应强度很高的孩子,当家庭环境、照顾人需要做一些调整改变时,可以先和孩子“事先说明”,让孩子做到心里有底,就可以有效避免孩子突然觉得崩溃;对于情绪质量比较差的孩子,睡眠对他们很重要,因此要多营造一个好的睡眠环境,鼓励孩子早点入睡,等等... 兴趣班的选择也是一样,如果能够做到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给予支持,引导,一定可以做到孩子开心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