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东路上的宝兴里,距外滩一步之遥,其内多是近百年的老里弄房屋,曾经1136户人家就在这里过着“72家房客”的生活:生活空间局促,身处在“黄金地块”却还在使用手拎马桶,家里的大姑娘换个衣服,爸爸不得不出去回避……

如今再走进宝兴里,感受到的是一片安静:弄内已人去楼空,房屋的门窗被木条封住,但老旧的旧式里弄整洁干净……今年6月26日,随着最后一户居民旧改搬离,宝兴里居民终圆“新居梦” 。宝兴里旧改创下了市中心大体量旧改的两个“100%”:仅用122天实现了居民100%签约,仅用172天实现了居民100%搬迁。

旧改被称作“天下第一难”,难在做群众工作。在宝兴里旧改地块,黄浦区外滩街道通过“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用好群众工作的老办法,探索群众工作的新思路,打开了群众的心结,走进了群众的内心,让旧改推进提速增效,也让群众满意度与获得感大大提高。

做“牛皮糖”贴上去,沉下去

宝兴里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徐丽华最近走在马路上,经常有搬走的居民隔着很远就和她打招呼,走近了还会拉着她的胳膊“拉家常”。但在旧改推进中,她没少看居民的脸色、听难听的话。“许多居民没来旧改时盼旧改;但当旧改真的来了,又怕旧改。每户人家都有着自己的想法,我们居委干部要体谅他们,还要想方设法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徐丽华说。

122天实现居民100%签约,上海宝兴里旧改跑出“加速度”有什么秘诀-LMLPHP

徐丽华指着楼栋门口的水表接头说,一个水表接头就代表一户人家。唐烨摄

为了让居民能得益、早得益,街道与居委干部“走百家门”时,总结出“贴上去”“沉下去”的工作方法,发扬“牛皮糖”“钉钉子”精神。

有户居民感觉补偿条件与心理期待存在落差,拒不签约,甚至都不肯见居委干部、征收所工作人员。居民不肯出现,居委干部就主动上门。有位居民住在松江,居委干部来回坐三个多小时车去松江找上门。居民不让居委干部进门,他就在门外等着;等的时间久了,居民觉得不好意思就打开家里面一道门,隔着纱门与他聊上几句。他不放弃,隔几天再去居民家,一来二去,居民又打开纱门与他聊几句。如此去了十几次后,居民终于让他与征收所工作人员进门谈了。能进门、有的谈,就有解开心结的希望。居民的心结一点点打开了,最终如期签约。

在宝兴里旧改中,外滩街道党工委利用社区干部“进百家门、知百家情、了百家忧、解百家难”的工作优势,深入开展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为了配合居民的作息时间,街道干部、居委干部和征收所工作人员常常早上7点到岗,直到深夜还在居民家中做政策宣讲和思想动员……

122天实现居民100%签约,上海宝兴里旧改跑出“加速度”有什么秘诀-LMLPHP

地块内情况。摄于今年1月,海沙尔摄

“人心都是肉长的。我们把居民当作自家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为他们设身处地着想,总能得到他们的支持与理解。”90后居委干部顾赟看上去文文弱弱,但凭着一股韧劲与一腔为居民想在前的心,敲开了一扇扇难开的门。地块内,有一对老夫妇最初“坚持不同意旧改”。居委干部与征收所工作人员多次轮番上门,向老人们解释政策、提出解决方案。经过几次沟通,夫妇二人才坦言:存在家庭矛盾尚未解决。直到一轮征询投票前一晚,老夫妇也没有松口。居委干部再次上门对他们进行动员,向他们表示:“一轮征询没有你们的同意票,会成为我们的遗憾;但在进行二轮征询前,我们一定会用好政策,帮你们家化解矛盾。”老夫妇十分感动,第二天准时出现在投票会场,投下同意票。

以情服人,更以理服人

在旧改征收中,公平公正、阳光透明是关键,“跟着政策走”“一把尺子量到底”。所以在做群众工作中,社区干部以情服人的同时,更注重以理服人。

宝兴里地理位置优越,部分居民对旧改期望较高,在旧改政策征求意见稿刚公布时,居民思想曾有些波动,认为政府给出的评估价格低于心理预期。了解到这一情况,街道党工委及时将旧改的政策、方向向居民和盘托出,社区干部在“走百家门”时也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做到“两个讲清”:着眼于从动迁到征收政策变化的历史脉络中,讲清宝兴里旧改征收提前两三年是一次绝好的历史机遇,居民们要认清形势、把握机会;讲清此次宝兴里旧改征收是从全区层面统筹兼顾,既考虑了征收对象生活条件好、差两极端情况,更是考虑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尽最大可能保障多数人的利益。道理讲清、讲透,让居民切实感受到“一碗水端平、一竿子到底、一揽子公开”,打消了他们对政策顾虑。

122天实现居民100%签约,上海宝兴里旧改跑出“加速度”有什么秘诀-LMLPHP

俯瞰地块。外滩街道提供

按照以往过往旧改工作经验,征收所工作人员与街道、居委干部总结出了“闹一闹总归有好处的”、“我们再拖着看看”、“听说钉子户都发财了”、“我们这里征收了,赶快扩建”等8个旧改错误认识的澄清,在各弄堂口张贴、广而告之,加大这些生动案例的宣传,进一步普及旧改征收政策,把“数人头”为主的动迁与“数砖头”为主的征收的区别宣传到位,用新政策改变居民的老观念。

碰到“针尖对麦芒”的情况,做群众工作更是守牢底线,以“法”服人。根据征收政策,如果房卡记载中阁楼高度高于1.2米、不足1.7米,征收认定面积按照记载面积的三分之二计算,一些居民因此而产生矛盾,要求按照实际面积计算。针对“1.7米之争”,街道党工委坚持以法服人,既为居民解释好征收政策,同时也从低保补助、大病补助等其他政策方面着手保障居民利益。

“让群众做群众工作”

70多岁的党员居民樊人瑞,在宝兴里住了30多年。旧改来了,她非常支持,更主动做好楼内居民的动员工作。有邻居向她抱怨:家中户口多,担心利益分不均,不想签约。樊人瑞不向邻居讲大道理,而是以自己家中情况来说服:“你看我家,才不到20平方米的面积,有三户人家的户口,要说分,怎么也比你家难分吧!”一句句“比惨”,平衡了居民的心态,也宣传普及征收“好处”,化解了邻居的思想问题。

群众的心理群众最懂、群众的话群众最能听得进。旧改是特殊的群众工作,街道党工委与居民区党总支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热心群众带头作用,让群众做群众工作。

在旧改启动之初,街道党工委与居民区党总支就召集了党员居民开了一次座谈会。在会上,请党员居民开诚布公地发声音,有什么问题、顾虑都提出来。街道党工委与居民区党总支对这些问题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争取在第一时间让旧改工作取得党员居民的理解与支持。

街道党工委还把支部建在项目上,成立了两支突击队:一支由党员居民组成,一支由街道、居民区党员组成。这两支突击队都是“群众做群众工作”的先锋队。

居委干部许先铭的父母家在此次旧改征收地块中。最初,他的父母对旧改有自己的想法。但许先铭坚决支持旧改,每天回家就向家人普及政策,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自己一个人做好家里人的思想工作。气氛紧张的时候,父亲都和他拍桌子。但在他不断的努力下,父母最终想通了,同意旧改签约。许先铭的父母想通后,还去做邻居的思想工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看到许家也签约了,周围邻居都相信旧改是有利的、政策是公平的。

民生服务做到群众心里

宝兴里的弄堂内有个托老所,老人每天过来看看书、聊聊天,再吃个午饭,定期还会有医护人员上门帮老人按摩、推拿,好不惬意。今年5月底,直到托老所内的最后一个老人旧改搬离,这家托老所才“谢幕”。

在宝兴里的旧改征收推进中,民生服务工作始终不停步,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也将群众工作做进了群众的心坎中。

旧改刚刚启动,外滩街道就针对居民家庭情况复杂、诉求多样的情况,广泛征求意见,听取居民对征收工作的意见与建议,精准对接居民需求:有特殊困难群体因为看病、就餐等问题,希望能留在中心城区,街道联系旧改相关部门筹措了一批区内安置房源,提供给老人与大病患者进行选择,有效保障他们就餐就医等生活便利;宝兴里内居民老龄化程度高,60岁以上老人占86%,街道在旧改期间持续推进养老健康服务模式,为老送餐、托老所等服务持续到最后一名老人搬家;有些居民生活较困难,在附近从事一些临时性工作,他们担心旧改后,搬到其他地方,自己的工作没着落,街道联系了区相关部门,帮助他们对接了一批区内相关工作岗位信息……

旧改,不是为了让居民搬走,居民的生活始终让社区干部们牵肠挂肚。宝兴里党员居民须松青,是居委第一代居委干部,积极支持旧改。旧改第一轮征询时,须松青第一个投出同意票。遗憾的是,二轮征询举行前不久,须松青过世了,由他的儿子代替他完成正式签约。但是随着时间过去,须先生一家却因条件困难无法搬迁。为了帮助他们一家,居委干部四处奔走,联络征收所寻找对应政策希望能够解决问题,还提出愿意将居委活动室临时作为搬迁前的过渡房借给他们。最终,须先生一家在街道、居委的帮助下找到了过渡房源,解决了后顾之忧,在限期内完成了搬迁。如今,须先生逢人就说,宝兴里旧改有温度。

122天实现居民100%签约,上海宝兴里旧改跑出“加速度”有什么秘诀-LMLPHP

居民在宝兴里弄堂口合影。外滩街道提供

街道将宝兴里旧改作为磨炼干部队伍的试验田。街道党工委在街道层面成立了由青年党员组成的党员突击队,让年轻的党员干部“上前线、打硬仗”,磨炼意志、培养能力。“90后”街道党员干部王志远,不怕吃苦受累,遇到情绪激动的居民时,即使被指责和推搡,也毫无怨言,继续向居民解释政策,被同事称为“宝兴女婿”;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唐晓亮在旧改工作最紧张时,恰逢妻子临盆生产,但为了做好居民的思想工作,小唐放弃陪长假,连续蹲守在居民家门口多日,常常凌晨才回家……

“宝兴里诞生了‘申城第一居委’,这是上海第一个、新中国第一批在党的领导下由居民自发成立的居民自治组织,多年来宝兴‘四个一’工作追求——一马当先的首创精神、一脉相承的为民情怀、一如既往的实干作风、一以贯之的自治意识,始终在外滩街道基层传承。街道将继续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让群众得实惠为根本,深入总结提炼宝兴里旧改中的群众工作方法,传承与丰富宝兴‘四个一’工作追求,提升居民的福祉。”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07-06 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