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未来的蓝图展现在我们面前”“不带半点虚假”……还原复旦学生心中的老师“张爸”-LMLPHP

    张文宏

    这个名字你一定不陌生

    疫情期间

    张文宏教授不按套路出牌

    一系列“耿直”语录全网圈粉

    大家认识的张文宏

    是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

    是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感染科党支部书记、主任

    ……

    张文宏还说过

    自己就是个“普通人”

    但你知道吗?

    他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

    张文宏目前担任复旦大学内科学系主任

    是一名博士生导师

    他在课堂上是不是也很“硬核”?

    他日常生活工作中是什么样子?

    在复旦大学115周年校庆来临之际

    “桃李之心,春风化雨

    ——复旦大学2020届本(专)科毕业生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展评活动4月起正式启动

    今天,跟着小红(ID:hszs1921)一起了解

    华山医院张文宏的育人事迹

    听听复旦学生口中的

    “老师张文宏”

    ↓↓↓

“他将未来的蓝图展现在我们面前”“不带半点虚假”……还原复旦学生心中的老师“张爸”-LMLPHP

“他将未来的蓝图展现在我们面前”“不带半点虚假”……还原复旦学生心中的老师“张爸”-LMLPHP

    经典语录

    “

    我不教给你们如何考试,而教什么是这门学科。

    ”

    “

    培养沉稳与宁静,善处成功与挫折。不要去看远处模糊的东西,而要动手做眼前清楚的事情。——这是张老师数年来坚持践行的育人理念。

    ”

    他的电脑屏保上写着:正直、谦逊、踏实、节欲

    张文宏自担任研究生导师以来,培养了硕士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数十名;其中4名博士研究生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多名学生获得“复旦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在十数年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大批有社会关怀、家国情怀的中青年科研拔尖人才,在感染病学科建设,特别是此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带领青年人持续发力,取得了卓越的成果。

“他将未来的蓝图展现在我们面前”“不带半点虚假”……还原复旦学生心中的老师“张爸”-LMLPHP

    △张文宏老师课题组

    张老师致力于信息化教育平台建设。领衔开设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科传染病学课程,于2019年获得复旦大学学科特色在线课程建设项目第一批立项。截至目前,该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的参加人数逾10万人次,成为复旦上医学生的优质教学资源。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张老师用自身的坚守和理想感染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在面对患者时,是充满正能量的白衣天使;在面对学生时,是正直谦逊、知行合一的导师和榜样。

    1 正直谦逊,知行合一

    “我不是网红,我是文宏”,面对媒体的宣传和网民的追捧,张文宏老师如此回复,尽显老师的诙谐幽默,踏实平和。学生们对张老师的“意外走红”表示毫不惊讶:张老师的专业学识和道德情操一如既往,用自己一言一行践行着为师者、为医者的初心和使命。

“他将未来的蓝图展现在我们面前”“不带半点虚假”……还原复旦学生心中的老师“张爸”-LMLPHP

    在医学院里,但凡听过张老师上的课,或者听过他的讲座的同学,都会记住这个让人耳目一新的“硬核”教授。无论是讲座还是讲课,张文宏老师以其一贯幽默风趣的风格,贴近生活和社会热点的方式,鼓舞着一届又一届的医学生,因此受到许多同学们的喜爱。很多人纳闷,究竟是什么让他可以从容驾驭临床、科研、行政、教学这么多的工作,并且还有足够的时间和学生们打成一片?

    一次晚上的组会,被白日连轴的会议和专家门诊消耗了过多的精力,一向以精力充沛著称的张老师也有点顶不住了。几位学生讲完,忽然发现张老师睡着了,大家看在眼里,笑在心里。但坐在他旁边的学生却一点也笑不出来,因为她无意中注意到张老师的电脑屏保,没有华丽的景色,没有动感的光影,只有黑色背景下的几个鲜明的大字:正直、谦逊、踏实、节欲。这是一个人的人生信条,当想到无论是学术、医术还是地位都已经在同辈中如此出色的张老师依然每天这样要求自己、督促自己,这是一种怎样的信仰与坚持。太多的细节让人真切感受到,这些词不仅是他的座右铭,更是他榜样力量的写照。

    有一次,张老师给本科生上课时,调侃说不鼓励大家考他的研究生,因为当他的研究生需要早晨6:30来和他讨论课题。听闻后张老师的学生笑道,若是多年前的自己是坐在那课堂里的学生,或许会因此打了退堂鼓,也就再没了今天的感动和坚持。为何是早晨6:30,张老师说那是他一天中最不容易被打扰,最可以专心谈学问的一段时间。他把他一天精力最充沛的时间给了学生,他牺牲了自己休息时间来指导学生,面对这样的老师,学生还有什么资格说“不”呢?

“他将未来的蓝图展现在我们面前”“不带半点虚假”……还原复旦学生心中的老师“张爸”-LMLPHP

    除此之外,张老师的智慧和干练也给学生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从他身上,能体会到优秀医生和优秀科学家该有的品质,他成为连接学生与学术的桥梁。早晨6点半,为开题仔细斟酌,细致到一字一句的,是他;趁着午餐休息时间,为课题的数据把关,不断提出问题,帮学生寻找解决方法和思路的,是他;看到有些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组织学习小组,放弃晚上休息时间亲自陪伴学生锻炼英语口语的,是他;趁着会议间隙,在车上给学生沟通个人发展问题,理清当前形势,指引奋斗方向的,还是他;凌晨两三点坐在电脑前,耐心地回复学生邮件、细心审阅修改学生综述论文的,依然是他。他就是这样,永远以自身实际行动鞭策着、以诙谐的言语激励学生们,而他自己,即使辛劳,即使疲惫,但让大家看到的,永远是他精力充沛轻松微笑的一面。

    这样的张老师,是良师,也是益友;是前辈,更是偶像。他就是如此地一如既往,如他的人生信条所言,正直谦逊,知行合一。

    2 “人生意义在何乎?为人群服务”

    而对于已经踏入医学行业的青年医生们,张老师的言行更令人动容。

    门诊是个嘈杂吵闹的地方,但恰恰是这个不足4平方米的空间,张老师不断诠释着什么叫做“好医生”。华山医院感染科全国知名,很多患者慕名而来,路途遥远,即使挂不到专家号,张老师也会给这些病人加号,耐心询问病情,给患者指明方向;重病人需要住院,而三甲医院床位实在紧张,常常看到他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患者,连打好几个电话帮忙落实床位。他常说“外地病人来一趟不容易,再晚也要看,再麻烦也要给他们一个交待”。张老师每次听到外地经济条件不佳的病人,花了四五百从黄牛手上买他的专家门诊号,既气愤又痛心,他时常叮嘱首次来看病的患者:“下次来复诊直接过来我给你加号,千万别再在黄牛那里买号了”。

    一次张老师带学生门诊实习时,临近中午时分,一位老年患者还在对着他记录本上的问题咨询张老师,第五点,第六点……对面坐着的学生都有点小烦躁了,张老师却依然咪着笑脸,耐心地一一作答。完成第八个问题后已经是12点半了,患者起身离开时,老师还离座相送,并叮嘱老人家慢走,道别时不像是医患,倒像是亲人或者朋友。这些学生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3 经师易遇,人师难求

“他将未来的蓝图展现在我们面前”“不带半点虚假”……还原复旦学生心中的老师“张爸”-LMLPHP

    很多学生常常思考一个问题,学生跟随导师究竟应该学习什么?学业上的提点指导自不必说,而学生跟随导师期间的成长往往会被导师自身的言行所影响。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说,张老师为学生提供了最好的榜样,他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天赋,40岁刚出头时,就在临床、教学、科研方面都达到了令很多人无法企及的高度。灿烂光环下其实是很多看不见的习惯在默默支撑着他。高效的时间管理、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长短搭配的工作规划,这些不留心观察就无法发现的习惯却给了学生更真实的感染力。为了跟上张老师的工作节奏,学生们也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工作风格。

    年轻人刚从学校走向社会时常缺乏人生的长远和短期规划,加上医生当前所处社会环境并不理想,往往在坚定的内心信念和被生活推着走的人生状态之间挣扎徘徊,按张老师的话就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

    张老师曾在给医学生的讲座中提到:“20岁到30岁是一生中最具有创造力的时期,医学生及青年医师务必要珍惜在这段时间积累的临床和科研能力,才能厚积薄发”。他时常让学生自己思索“你想成为怎么样人?你想做什么?你能做什么?”对成功不同的定义决定了人发展的方向。未来是未知的,我们眼下只能争朝夕,脚踏实地做好手头的工作,修炼好自身素质,才能在机遇出现的时候从容地抓住它。

    严格的要求和细微的关心,也不知哪天起,学生们给张老师起了一个亲切的昵称——“张爸”:一位像慈父般心系学生成长的老师,一位如严师般激励学子前行的父亲。他就是这样,时而如慈父般温暖,时而如严师般严厉,照亮了这群学生们在这个时代最容易迷茫的岁月与行程。

    他对毕业生这样说

    成为一个坚守的人,培养沉稳与宁静,善处成功与挫折,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而不要在负面的新闻和情绪中迷失了方向。个人的素质和能力才是年轻人立足社会的标签和脊梁。它既能让你获得社会的认可,也能让你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卑不亢。

    希望临床医学方向的毕业生们做好临床的工作的同时,积极总结临床经验,熟练应用循证医学手段研究临床问题,把对疾病的认识和创新的诊疗手段变成公认的结果。因为回归到根源,一切科研进展,最终受益的一定是病人。

    学生心中的“张爸”

    王冠鸿:上张爸的课,永远不会感到无聊。他说:“我不教给你们如何考试,而教什么是这门学科。”于是,我们在他的身上,看到了感染科是追踪蛛丝马迹的侦探,是抓捕“罪魁祸首”的警官,是保障社会公卫安全的军人,是实事求是的科学家。他将未来的蓝图展现在我们面前,把对医学事业的热情传递给我们每个人。

    疫情期间,同为医务工作者的老妈在家“念叨”张文宏老师的名字,比谈她的家人——我和老爸的次数还多。张老师这么圈粉,不仅与他的真挚热情,也与他的无微不至相关。此前,因主持“华山人节”活动与老师有过短暂接触,时隔一年后,在华山医院的感染科见习时,他立马认出了我,关心我的前程。这就是张爸的魅力,于细节处如春雨动人心,有他在的地方就会细致地考虑好一切,照顾好一切,他的学生无疑不每日感受到张爸的温暖与关怀。

    这种细致更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做学问上。确诊非洲输入性锥虫病,追踪华山医院院内感染,对真实世界数据的研究……严谨的流程,缜密的思考,创新的举措,让张老师在临床、教学、学术中为我们树立了表率,完美展现了一位医生的责任。

    细致与热情诞生了奇妙组合,张爸不带半点虚假,活生生地展现在每一个人面前,成为了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好老师,好医生,好公民。

    徐佳洁:在上感染病学总论的时候,张老师幽默风趣、逻辑性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次疫情期间,他不仅在抗疫一线救死扶伤、彰显医者风范,同时也用幽默诙谐又直白的语句警示大众以提高警惕,其中一些更被称为“硬核语录”,广为流传。比如“你在家不是在隔离,你是在战斗”,“防火防盗防同事”,这些语言能让老百姓感受到力量,并且自觉同医务人员一起为抗疫做出自己的贡献。

    张力杰:感染科主任,大家听起来应该是亲和力比较低的人。有一次座谈会张老师作为嘉宾,让我感受到了张老师的独特之处,张老师特别温和,与学生交流没有任何的架子,十分喜欢。

    闫越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王菁:有责任,有担当,有能力。

 

04-30 0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