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诞生的初衷是为人服务的,但如今,算法面前,人怎么反倒成了工具。

当你通过手机下单叫外卖,方便享受送餐服务时,可能不会想到外卖骑手在配送热腾腾餐食过程中所经历的一次次“生死劫”;当你抱怨外卖骑手一骑绝尘,违规横穿大马路时候,可能也从来没有意识到,这实际上是外卖平台企业通过算法精准预测而来的结果。

《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这篇文章刷屏一个小时后,笔者恰巧被冲进电梯的外卖骑手小华(化名)撞了一下,他自己也向后踉跄。 小华来自安徽黄山,送外卖三年,“向前冲”是他最常见的状态。小华边说着道歉,边小心翼翼地托着饭盒里快要溢出的汤汁,到楼层,冲出了电梯。

顾客愿意“多等五分钟”也拯救不了外卖骑手的命运-LMLPHP

美团骑手与饿了么骑手图片来自网络

“送外卖就是与死神赛跑,和交警较劲,和红灯做朋友。”——就像热帖中的庚子、小刀、阿飞一样,小华也非常认可这句话。

在外卖系统的算法与数据驱使下,为了应付高峰期井喷的订单,他们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超速、逆行、闯红灯,他们用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配送餐食时,收入非但没有随之增长,生命安全却受到了威胁。

外卖骑手就像流水线的机器一样,周而复始,始终逃不出被算法控制的“命运”。

饿了么回应,有违基本逻辑

骑手困在系统里的舆论发酵后,9月9日凌晨,饿了么官方发文《你愿意多给我5分钟吗?》,表示将会推出一个新功能,即用户可通过按钮选择是否愿意多等外卖员5分钟或10分钟。如果消费者不着急,可以点一下,饿了么回馈一个小红包或者吃货豆。而美团则透过媒体表态:暂不回应此事,下周会举办小范围的外卖业务沟通会。

针对饿了么即将上线的“多等5分钟”功能,一位湖南外卖骑手小晏(化名)告诉《新民周刊》,自己送了5年外卖,几乎每月都因超时扣过钱,根据订单金额大小,超时5分钟以内扣四五块钱,时间长了,可能这趟就白跑了。“扣钱,我都习惯了,有这个选择总比没有强,消费者愿意等,我们的送餐压力会小很多。”

顾客愿意“多等五分钟”也拯救不了外卖骑手的命运-LMLPHP

饿了么最新回应

在笔者看来,“多等5分钟”看似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卖骑手所面临的“催单”压力,实则治标不治本,本质上还是将系统与骑手之间的矛盾,部分转嫁给了消费者,并额外给消费者加上一层道德压力。同时平台的算法、KPI、利润率以及困住骑手的系统,并没有做出任何改变与让步。难道决定骑手安全的因素,仅仅取决于一个消费者是否足够大度和善良?

事实的真相是,就算有相当数量的用户出于善意,选择了“愿意等”这一宽容度更高的选项,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外卖领域,大批量订单往往集中在午餐时段的11点到13点,晚餐时段的17点到19点,在这两个时间段,平台留给骑手完成送餐的时间非常少,为了让骑手在最短时间内承接最多订单量,平台驱动力就是让每个外卖骑手的订单量尽可能地趋于最高值。

顾客愿意“多等五分钟”也拯救不了外卖骑手的命运-LMLPHP

饿了么骑手图片来源网络

一位从事人事管理的饿了么前员工孙毅(化名)透露,试想一下,当一个外卖骑手能比他人在更短时间内完成一个订单,系统就会自动匹配推送下一个订单,再完成再推送一个。如此循环往复,等于将每单外卖的送餐时间压缩到极致,而外卖骑手因为天气、交通、商家出餐速度等诸多变量未必能全部达成。

孙毅预测,如果该功能上线,很可能会有以下情况发生:“当系统不断派单,骑手手上的订单不只一个,必然会优先选择配送‘不愿意等5分钟’的订单,最后送‘愿意等’的, 结果可能是骑手并不比过去轻松,平台利润不受影响,而你点的外卖总是凉的。”你看,原本做出最大让步的消费者,付了配送费,想按时吃到热乎乎的饭菜,反而没有享受应有的权利,成了最被怠慢的一方。

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在今天下午的发布会上对此事也发表了观点。他表示,外卖骑手的相关规定是平台制定的,算法也是平台的算法,消费者是买单的一方。“你拿着外卖骑手的过错,他的违规,他的撞人,他的闯红灯,让消费者去承担下来,这显然有违基本逻辑。”

也有观点认为,要最终改善外卖骑手的系统之困,最大责任方在于外卖平台,尤其是其数据和系统,除了以完成订单量为基本逻辑,必须增加对外卖骑手这一有血有肉的群体的基本福利指标。比如,对合作商家餐食制作流程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确保其进度不拖延;对目前过于单向的用户对骑手评价体系进行改进,对被投诉骑手提供便捷的回应及维权渠道,不要动辄就以罚款来处理。

人们更希望外卖系统多“给”外卖骑手5分钟,而不是让消费者多等这5分钟。

算法“围城”里,人成了工具

《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文中的金壮壮,做过三年美团配送站站长,他清晰地记得,2016年到2019年间,曾收到美团平台三次加速的通知。以3公里送餐距离最长时限为例,2016年是1小时,2017年,变成了45分钟,2018年,又缩短了7分钟,定格在38分钟。

事实上,靠着连年提速,美团获得了极大收益。数据显示,2019年第三季度,美团外卖的订单量达到25亿,每单收入比2018年同时期增加了0.04元,而与此同时,每单成本则同比节省了0.12元——这也帮助美团在2019年Q3,多赚了整整4亿元,过去5个骑手能送的餐,现在4个骑手就能搞定了。

订单多了,平台盈利了,为何骑手的收入反而越来越少。答案是在算法的深切控制中,诸多变量隐形掠夺了骑手本该获得的收益。在调查报道《武汉市快递员外卖员群体调查:平台工人与下载劳动》中,郑广怀团队对此进行了深入阐释: 当骑手下载外卖APP时,表面上看,这个APP只是一个辅佐生产的工具,实际上,则是一套精密的劳动控制模式。

顾客愿意“多等五分钟”也拯救不了外卖骑手的命运-LMLPHP

外卖骑手在暴雨天送餐图片来源《人物》

在这套模式下,工人原有的主体性被全面塑造乃至取代。外卖骑手看似用更自由的方式在工作,但同时却遭受着更深切的控制。被困在系统里的“卸甲骑士”,想要获得更高的收入,就只能与高速迭代的AI智能算法贴身肉搏。包括许多不合理的风险设定,非人性化操作。而这对于实践技术进步的外卖员而言,可能是疯狂且要命的。

上海外卖骑手小华告诉《新民周刊》,前几天,他接到一家商铺的订单,正常行驶需要绕行一圈约1.2公里,但平台引导他按照最短的直线距离过去,就要逆行穿过眼前的居民区和一座桥。要么跑更远的路面临超时风险,要么跟着导航承担安全风险,小华第一反应还是选择了第二种。 “这单外卖价格太高了,万一超时我赔不起。”小晏(化名)配送的区域,商厦白领居多,电梯是他一直以来的噩梦,记得有一次,用餐高峰期,硬是等了三趟电梯,也没等到。最后小华气喘吁吁地爬到12楼,还是超时了。

顾客愿意“多等五分钟”也拯救不了外卖骑手的命运-LMLPHP

在电梯口等待的外卖骑手图源微博@曹导视频

站在外卖平台的角度,不管你是电梯耽误了还是路线引导不妥,算法的目的都达到了,即路程短了、时间少了,平台黏住了更多用户,还压缩了配送成本,剩下的“憋屈”由骑手买单。在这一单项评价系统里,外卖骑手很少有发声申诉的权利。即便遭遇了不合理对待,为了生活,多数骑手也会选择沉默或自认吃亏。

算法诞生的初衷是为人服务的,但如今,算法面前,人怎么反倒成了工具。

“这种劳动模式是一种巧妙的转嫁。”社会学者郑广怀在接受采访时,将外卖平台形容为“甩手掌柜”。什么意思呢,即平台将派送业务承包给外包公司,解除了(与工人)直接的雇佣关系。保险问题由工人购买意外伤害险,工人发生交通事故,平台可以推给保险公司。

在“外卖骑手已成最高危职业”成为热搜之后,外卖平台也做过努力。

2017年6月,美团开始实施微笑行动,作为系统对骑手安全的抽查举措,无论你在等餐时、电梯里、送餐路上,都要立即停车,拍摄从胸部到头顶的清晰照片,展示头盔、工服、工牌,五分钟内完成。如果审核失败或上传不及时,骑手们将面临少则300元,多则1000元的罚款,甚至永久封号。

顾客愿意“多等五分钟”也拯救不了外卖骑手的命运-LMLPHP

骑手群讨论“微笑行动” 图片来源《人物》

饿了么也有类似的检测行动,取名“蓝色风暴”,扣款根据次数累加,还有骑手在微博上反映平台存在故意审核不通过的情况。

在笔者看来,这些所谓的改变与努力,本质上就是避重就轻,无疑再次增加了外卖骑手的送餐压力。事实证明,骑手无一例外都吐槽过这种“可怕的”“没有感情的”“耽误事儿的”“微笑”。

笔者常常看到媒体报道中有这样的描述:马路被撞摔倒的骑手,第一时间没有去看伤口,而是去捡餐;等餐时间太长,骑手与餐厅员工大打出手;外卖骑手违反交规,超时痛哭,交警帮忙送餐;被骑手撞倒的普通行人,面临着无处理赔的尴尬。

一位经常点外卖的白领坦言,每次点外卖,单子上都尽可能标明地址、方位、路径,提示不用着急,早晚或恶劣天气,会给骑手额外的打赏; 网友“不饱”说,那次与超速行驶的外卖骑手相撞,飞了出去,膝盖剧痛,刚准备落两滴泪,骑手开始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说晚送一会被扣钱,“我忍不住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你快去吧”。

顾客愿意“多等五分钟”也拯救不了外卖骑手的命运-LMLPHP

美团袋鼠造型的黄色耳朵图片来源《人物》

当饿了么在那篇煽情的回应中写道:“系统是死的,人是活的,将心比心。”那么,平台方是否也该反思下自身怎样改进管理流程,怎样承担起更多对员工、对社会的责任。而承担责任,不是在今天的发布会上简单回应为“技术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我们也在优化迭代”,更不是像美团一样,设计一个袋鼠造型的黄色耳朵,写上“送餐再忙,安全不忘”,就万事大吉,是该“将心比心”了。

09-11 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