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基金产品种类越来越多,投资人选择优质基金的能力就愈显重要。在选择基金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学习的就是规避基金选择时的“雷区”,像下面的这些“雷区”,就是应该规避的。
1、基金名称和实际不符
比如说有的基金叫做巴菲特成长1号,巴菲特价值成长等。这些基金的基金经理貌似是价值投资的执行者。结果在一大波价值型股票崛起的时候,这些股票萎靡不振,仔细一看,原来他们持有的大多数是创业板的股票。
采用巴菲特这个名称只是借助其名头便于募集资金而已,实际投资风格和巴菲特大相径庭。还有的基金名称和实际持仓严重不符,比如某基金叫做一带一路投资基金、TMT投资基金,大消费投资基金,实际持有的股票完全跟名称一点儿都对不上。
相信这些基金在成立之初确实是朝着名称的这些投资方向打算的,但是随着市场风格的变化,基金风格也随之漂移。
基金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基金经理有很大的业绩压力,因此追求短期利益,随着市场风格变化对持仓进行调整。另一方面这种扎堆的基金抱团型投资,容易在某个时段让某些类型的股票严重高估,一旦风格转移,基金扎堆卖出会导致基金净值出现下降的情况。际上这种名实不副的基金收益通常是低于整体平均收益的。
2、迷信明星基金经理
实际上在选择基金时,基金经理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但是正是因为投资人的这种偏好,一些基金公司通过大肆包装基金经理以迎合投资人。
明星基金经理总是具有超强的号召力,即使在行情不好的情况下,也可能吸引到大量的资金认购。实际我们并非否认基金经理的重要性,反而我们也认为在基金投资中,基金经理非常重要,但是如果唯基金经理选择基金,忽略其他的话,那么就掉进了迷信基金经理的陷阱。
3、过于看重短期业绩
业绩是投资者选择基金产品时的重要参考标准,但是不能只关注短期业绩。
投资人很难从基金的短期业绩来判断到底是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还是运气使然。关注基金的短期业绩如上文所提到的市场风格转变有关系。当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和市场风格最为契合时,基金的业绩表现会非常好。可是,当市场风格转变、行情波动、投资策略和市场风格不一致时,基金经理若是未能调整投资策略,则短期业绩难以维持。再者,投资人过于关注短期业绩,很可能购买在高点。一旦遭遇市场波动,投资人会产生亏损。
投资者不但要关注基金的短期业绩,更要关注中期和长期的业绩,尤其是要关注在股灾、熊市中该基金的回撤情况,才能了解到基金经理的真实投资以及风控能力,从而帮助投资人选择到优质基金。
4、认为分红越多的基金越好
应对市场反复大幅波动的最好办法是尽快将利润落袋为安,但是这不是一种绝对正确的行为。如果在牛市,这种非常短视的行为,会损失很多投资收益。对于规模较大的基金来说也不现实,毕竟一卖出股票会引发市场的下跌。
所以经常分红对投资,尤其是长期投资,更尤其是在市场上涨的初期,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分红需要把股票卖出,产生交易费用,分红还令股民在牛市初期减少了仓位,带来或有损失。如果你真的需要钱用,你可以赎回啊。
换句话说,就是频繁交易损失交易费用,还失去了复利的机会。
那是不是永远不分红的就好呢?也不是,我们付钱让基金公司负责做投资,他们理应比我们更能判断市场的好坏,当市场由好转坏时,当然要通过分红,锁住投资者的收益。尤其是中国的股市,波动性非常大,分红不及时,收益打水漂。
5、盲目追求基金规模
很多人不愿意买小基金是担心流动性不好,这个是对的,但是也有人害怕小基金清盘,认为清盘会有损失。其实清盘相当于免费赎回,经济上没有任何损失。只是你可能被迫要另外选一只基金而已。在资金的使用上会有效率的损失。
从数据统计来看,按巴菲特净资产收益率要超过20%的标准来选股,中国符合标准的股票不到10%,所以规模太大的基金会买不到好股票。
第二,持有的百分比虽然一样,但是大基金的绝对值较大,调仓不方便,进出都会有人盯着,买也不容易买到便宜的,卖也很难卖出好价格。一动量就上去了,别人发现了就会抢在你的前面。
目前很多基金经理认为比较合适的规模是50到100亿之间。
如果很想拥有某只当红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可以等它过了建仓期,或者是挂牌后再入。
不用担心买不到,中国的基金因为竞争激烈,一定要安排比较好的流动性给投资者,很多所谓的封闭式基金,其实发行结束后会在股票市场挂牌交易,为投资者提供交易机会,此时通常会有折价,提供一个让你捡便宜的机会。
所以,大家在选择基金时一定要警惕以上的“雷区”,绕过所有的坑,最终选择优质的基金或者基金组合,长期持有取得超额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