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职场年龄危机越来越提前,房贷却要30年,买房前还是要做好购房能力的评估和家庭财务风险防控,量力而行,切勿跟风购买负担不起的东西。
买房一时爽,还贷两行泪
前段时间,听朋友讲现在互联网企业,有些岗位都暗搓搓要求30岁以内,甚至连销售岗都不例外。想想真是可怕,正值壮年的大好年华,离退休还有30年的光景,就要开始担心哪天“被退休”。
前不久虎扑有个热帖,讲的是一个新媒体公司从业者人到中年送外卖的历程,扎心且现实。
此贴一出,得到了55万 的浏览、2300多个回复,小编一一浏览下去,发现中年职场人叫惨的不少。
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如果准备买房或者正背上房贷,那更不敢随便动、不能随心选,最怕牵一发而动全身。每天睁开眼,就是要支付各种费用。
国家统计局2019年上半年数据出炉,31省份的上半年人均消费支出排行,上海以22513元的人均消费支出数额,位居全国榜首,按人均消费支出达3545元/月。
眼见每年工资上涨缓慢,钱包却一直缩水,也看不到钱到底花哪去了,原来居住和食品开销仍占大头。
生活在一线城市的人,消费高房价也高,打拼出来的他们仿佛拥有着让人艳羡的生活,有房有车,虽然收入不少,但是大部分人觉得钱不够用。现实情况是,他们压力最大,所谓中产式的焦虑无处不在:父母和自己的养老,年过40岁之后职位能否坚挺,孩子的教育,二胎的压力……这些加起来,既有的财富规模就显得力不从心。
前两年有个帖子《深圳两套房面临失业,中年财务危机引发家庭悲剧》刷屏朋友圈,主人公就职某知名通信公司,为了孩子买学区房,找人拿第一套房搞了70万抵押贷款。
后来夫妻生了二胎,孩子没人照顾,妻子辞职做全职太太。家庭两套房贷加上抵押贷,每个月花费约3万元,他只能靠奖金补贴家用,日子过得紧巴巴。当主人公“被离职”后,很难再找到之前薪资的工作,学区房也很难卖掉,整个家庭入不敷出,陷入财务危机。
从这个例子看出,国人对“房子”的热情都快接近疯狂和痴迷,有条件也上,没条件加杠杆也要上。买房需求也是各样的“刚需”,有首套刚需、改善刚需、学区刚需...也不知道这些刚需有多少硬核?是非买不可的?
曾听闻坊间还流传着这样的买房段子:
“人的一生要有四套房子:第一套,自住;第二套,改善;第三套,收租;第四套,情怀。”
中国人爱买房,除了“有房子就是有家”的传统观念,另外房地产市场经过几轮房价上涨,我们大部人有“以房为富”的心理作祟,但真正有多少是“富翁”,多少是“负翁”,也不单是看占有多少不动产,也要看看手上还剩多少钱,用以支付代表幸福的消费能力,以及抵抗生活中突发的各种风险的能力。
千万别买房一时爽,还贷两行泪。
买还是不买?先评估购房能力
纵观90年代以来房价和上海平均工资的收入比,现如今在上海买房的难度是90年代的2倍,没有父母帮忙的话,凑个首付都要接近15年的光景,着实让人焦虑。
在“房住不炒”政策的定位下,当下市场回归理性之后,要不要买房?要不要再多买一套房?成为很多人心头的纠结。放眼上海30年房价走势,已经有过四次好的购房时机。2019年会不是一次很好的入手机会呢?
2019年上半年整体平稳,基本处于横盘状态,购房者议价空间相对大些,购买用于居住需求的首套刚需和置换刚需遇到合适的可以入手。
无论自住还是投资买房,大家买房前,一定要对家庭财务做好分析,需要详细的收支计划,不要让家庭陷入财务困境,注意控制家庭资产负债率。
家庭资产负债率=(家庭总负债/家庭总资产)*100%。一般家庭资产负债率达到50%就是警戒线。
所以清楚自身的购房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讲,购房能力=首付能力+还贷能力的综合考量。
这就包括估算家庭现有资金、确定首付款、评估每月还款额、年限和计算养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