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网站9月20日发表题为《中国单身男女学着爱上单飞生活方式》的报道称,近年来,在中国年轻人中,“自我陪伴”的人数一直在上升。一些中国单身人士说,他们希望把重点放在自我价值而不是别人的价值上。报道摘编如下:
上海的钢琴老师玛丽·朱(音)在社交媒体上只关注一件事:猫。她一个人租住在上海老城区的两居室里,和两只猫一起生活。
她说:“在我养猫之前,我会想象结婚后要养猫。但当我有了自己的猫时,我想,就算结婚又有什么意义?”
32岁的朱女士过着简朴而充实的生活,当她不在工作室授课时,她会和朋友们一起探索这座城市,或者和自己的猫咪们一起待在家里。
朱女士的单身生活方式仍被认为是非传统的。
然而,近年来,在中国年轻人中,“自我陪伴”的人数一直在上升。“自我陪伴”是《哈利·波特》电影的女主角埃玛·沃森去年用来形容自己单身的词汇。
与此同时,经济数据也反映出“单身经济”的崛起,比如单人餐等产品的销量不断上升,甚至还有一个人使用的卡拉OK点唱亭。
一些中国单身人士说,他们希望把重点放在自我价值而不是别人的价值上。北京一家餐馆的市场总监张佳琪(音)自2013年与男友分手后一直独自生活。
他们曾经在一起两年半,其中有一年时间他们生活在上海,她待在家里,为外出工作的男朋友准备晚饭。
她说,当他在日本找到一份新工作并要求她和他一起移居国外时,她决定与他分手。她说:“我觉得我已经失去了自己,失去了生命的价值。”她还说,她意识到自己不能成为“男人的附庸”。
回到北京后,她重拾了自己的事业,利用闲暇时间与朋友聚会、画画或与自己的猫玩耍。张佳琪说,她仍然对恋爱持开放态度,但她更看重自我价值而不是爱情。
朱女士也表示,如果遇到合适的人,她不排除结婚的可能性,但她说:“婚姻不像许多人说的那么容易,它需要你牺牲个人的许多自由。”
作家侯虹斌认为,如今女性有了更多选择。她说:“过去没有哪位女性敢公开说自己不会结婚。现在经常能听到这种说法。”她说,一些女性甚至存钱买房,只是为了可以选择不结婚。
但是,除了进行金钱上的准备之外,女性还必须准备好应对这种仍被视为非常规生活方式的压力。
来自深圳的维奥拉·曾(音)说,近年来,她一直在“教育”她的父母,她以离婚或有婚姻问题的亲戚朋友为例,告诉他们独居比与不合适的人一起生活要好。她说:“不管是单身、结婚还是恋爱,我们都应该做让我们开心的事情。我们不应该被别人的价值观评判。”
玛丽·朱跟她的猫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