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是清代袁枚所作《苔》中的两句,意为苔花虽如米粒般微小,依然能像那高贵的牡丹一样绽放。这种“热情绽放”的状态,是向化中学教师王东霞的真实写照。

    多年来,王东霞一直扎根在崇明,从港沿小学到向化中学,任教语文25年,担任了24年班主任;曾获上海市园丁奖、崇明区“十佳班主任”、崇明区教育系统师德标兵等荣誉,去年,她再次登上荣誉殿堂,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崇明全国优秀教师王东霞:25年坚守乡村,用一辈子“当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LMLPHP

    “因为挚爱,所以坚守。”对她来说,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是她的大幸福。近日,记者来到学校,听王东霞说说与孩子们的那些事。

    从教:受父亲影响

    站在记者面前的王东霞,梳着马尾,一身素色衬衫,九分阔腿裤,干净利落。阳光下的她,笑靥如花,温暖如光。

    “我这个人就是闲不住,暑假里也想念着学生。两个月的暑假,与学生制造‘偶遇’彼此谈心,还有毕业的孩子找我聊高中生活。”教师节前夕,记者来到向化中学,正忙着做教案的王东霞笑着对记者说,“学生充满了我整个世界,忙碌,可是幸福呀。”

    王东霞与孩子们的不解之缘,得从25年前说起。她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当一名教师,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父亲王德平是一名有着40年教龄的退休教师,在她心里,父亲就是她的偶像,于是从小她就定下目标——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1995年崇明师范学校毕业后,王东霞从父亲手中接下教鞭,入职母校港沿小学。父亲常告诉她,要对党的教育事业忠诚,孜孜不倦,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这份信念,让她在教育岗位上一干就是25年。

    “刚入职的我满眼都是星辰大海,满身都是蓬勃朝气,几乎所有时间我都会和孩子们腻在一起。我是教他们识字懂理的语文老师、班主任,也是与他们一起笑一起哭的大姐姐。”2020年7月,她在崇明区专题党课活动上的演讲文章中如是写道。

    燃起希望的火种

    25年来,王东霞用真情推开一扇扇幼小的心门,解开一个个心结。有一年,小禹(化名)成了她班里的插班生,成绩一直不理想。王东霞决定去家访,到小禹家后,她见到了小禹妈妈。交谈中,小禹妈妈显得有些紧张,见到王东霞始终耐心微笑,她才打开心扉,流着泪说出了孩子转学的真相。

    原来,小禹年幼独自玩耍时,误吃了老鼠药,其二伯父发现后将他送到医院抢救才挽留住生命。听闻小禹的身世,王东霞的心莫名地痛,不禁潸然泪下。“孩子是不幸的,但我希望遇到我会是他的幸运。”于是,她尽全力去呵护帮助他。一句一句教他读书,一笔一划纠正他怎么也写不正确的古诗词,这让小禹倍感鼓舞。八年级期末考,当王东霞在教室展开小禹那张见证师生心血的78分考卷时,教室里一片惊呼,响起阵阵掌声。

    前不久,在陈家镇枢纽站,一个人高马大的孩子奔向王东霞大喊:“王老师,王老师!”孩子眼中的热切与纯真一如10多年前,她一眼就认出了小禹。当年奇迹般顺利毕业的他,考上了一所中专学校,现在一家船厂工作,实现了自身价值。

    王东霞与学生的故事不胜枚举。初三时,孩子们除了要面对学业压力,体育测试也是不得不要闯过的一关。王东霞班上的莹莹学习成绩优秀,可她的体育成绩却拖了后腿,800米测验成了她的一道坎。

    为使她有足够的能力和勇气参加考试,考前一个月,王东霞决定每晚拉她一起去操场跑步。王东霞在前面跑,莹莹在后面追。在一片黑暗里,莹莹努力搜寻着王老师的身影,追逐着她的步伐。尽管已经筋疲力尽,但看着老师同样气喘吁吁不停步,莹莹也不敢止步。她在日记中写道:“你从始至终引领着我跑到终点,我想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跑得快一点,再快一点,为了我自己,也为了你。”

    体育测试那天,王东霞在场边挥舞着双手,声嘶力竭地为孩子们呐喊助威:“加油加油!”那一瞬间,孩子们像被打了强心针,渴望冲向终点,渴望冲进她的怀抱。

    当学生喜欢的老师

    “两年没来看您,我真的特别想念你!”“王老师,我现在不是很适应高中生活,我要找你聊聊。”“老师,您觉得应该怎样平衡学业与社交?”……教师节前夕,几名毕业多年的学生相约看望王东霞。师生们围坐在一起,促膝而谈,即使许久未见,却有谈不完的话题。

    孩子们谈起王东霞,心头总是泛起一股暖意。黄佳伟是她初中任教的第一届学生,现就职于上海东方航空。初中毕业以来,黄佳伟每年都要到她家走一走。“早已把王老师当家人了。”他说。

    暖如家人的师生情从何而来?王东霞用“当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句话来形容自己与学生之间的不解之缘。“孩子们会向我推荐他们爱听的歌、爱看的剧,我都会尝试一下,走进他们的心灵。我们还一起劳动、一起学习、一起运动,在孩子们眼里,我是老师,也是她们的家人。”王东霞的嘴角挂满了笑容。

    王东霞的真诚收获了学生的喜爱,生活或是学业上,学生一遇到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王老师,甚至还会与她分享自己的小秘密。常有毕业很久的学生回学校看她,并在结婚、生子等人生重要场合,邀请她出席。还有当年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在毕业后给她发来信息,感谢她当年不抛弃不放弃,让他收获了另一种温情。

    “学生对老师有一点点的亲近,我就觉得特别值得。”说起与学生之间印象深刻的往事,王东霞笑着回忆,“有一次课间休息,班里的一名同学神秘兮兮地过来,给了我一块黑巧克力,说了句‘老师你喜欢的’就跑了,我都不知道他们从哪知道我喜好的。”

    “去学生家里看一眼”

    从教多年来,王东霞一直有一个习惯——家访。

    有些朋友问她,打个电话发条信息就可以解决的事,为什么非得家访?王东霞回答道:“面对面的交流最具感情,想要全面了解学生,不如去学生家里看一眼。”

    其实,跟她去过的人都知道,家访的意义还在于,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心理状态,才能引导孩子一门心思学习,顺利考上学校,改变自己甚至整个家庭的命运,“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和特殊家庭孩子的比例较高,在全面掌握孩子情况后,我们才知道孩子最需要什么。”

    哪怕工作再忙,王东霞的假期家访都雷打不动。无论寒冬酷暑,她总会骑上她的电瓶车,车兜里装着班主任手册,一家家地走访。有些地方不熟悉,路不好走,丈夫总是陪着。多年来,她的足迹遍布每一位学生的家。

    一次家访,学生小龙在路口等她,当小龙将王东霞带进一间垃圾堆旁的小房子时,她震惊了,小小的房子,住着一家6口人,屋子里几乎仅有几把破旧的凳子,泥土的地面被扫得干干净净。既是吃饭也是写字的桌上已经泡好了暖茶。“没想到孩子住在这种地方。”王东霞心里揪了一下。

    小龙父母从事废品回收,每天忙于工作、无暇关心儿子学习,王东霞就在放学后对小龙进行义务辅导。班级里学生的旧书废纸也在她的要求下被收藏在教室橱柜里,等学生放假了,就让小龙父母来拿去。

    ……

    王东霞这样爱生如子,年幼时的儿子不免有些“吃醋”。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一次散步,儿子居然“自我释怀”了,他高兴地对王东霞说:“我想通了,妈妈你不是把爱心分给了学生一半,只留一半给我。你有几个学生,你就有几颗心,你对每一个学生付出的都是一颗完整的心,而我也拥有你完整的爱。”

    看着孩子可爱的模样,王东霞哭笑不得,又觉得很暖心。

    采访最后,坐在办公室的一把椅子上,王东霞深情地说:“我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呢?我希望他们变得更强,有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只要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都是我的骄傲。”

    孩子们没有让她失望。

09-23 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