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摇车牌对于大多数上海人来说估计是最痛苦的事情之一。脸黑起来不仅次次陪跑,你还不得不次次都去。
而对于很多购房者来说,好像今年买房也成了一件同样痛苦的事情……
为此我们统计了1-9月中旬进行摇号的101个新盘项目,分析了其中多次认筹的情况。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热闹楼市背后的众生百态。
有多少人认筹多个项目?
今年的楼市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同一个购房者认筹多个项目的比例较往年高出不少。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今年购房者们对于 最终买到房子的坚持与执著。
从整体来看,全市1-9月中旬共计产生了35251次认筹,对应的是29642组不同的购房者。这说明今年 至少有13%的购房者认筹了不止1个项目,这还没算上同一家庭使用不同身份登记信息进行的认筹!
将数据更加细分的话,我们还可以看到分别认筹不同项目个数的购房者分别有多少。
算上春节和疫情的打断,今年上海一手新房市场真正敞开着卖的也就差不过6个多月。就在竟然还有413位购房者认筹了4个以上的项目。在令人佩服他们锲而不舍的同时,也心疼他们的运气。
如果我们用区域来细分,也会看到不同的区域之间对于购房积极性还是有着比较明显的差距。
上海市内长宁区户籍的老上海人最积极买房,平均摇号项目达到1.21个。这很有可能与长宁区常年缺乏新房供应有着一定关系。毕竟连往年“惜房如金”的徐汇今年也一反常态,一口气推出了7个项目;而长宁区正儿八斤的新盘就只有中海长宁第独此一家。
当然反过来,对于中海长宁第而言这可是一个独家的超级竞争优势。即便项目做的不怎么样,长宁区满溢而出的改善需求都足以清盘了。更何况项目本身的品质确实也非常不错。
而在外省市的新上海人群体中,来自西藏的购房者格外积极。虽然基数相对较小,但平均摇号达到 1.5个项目。让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来自遥远西藏的他们想在上海有个家。
哪些项目最令人“情有独钟”?
哪些项目又容易“当备胎”?
项目和项目之间,认筹特征也有着非常大的区别。有些似乎非常令人“情有独钟”,认筹它的购房者完全不考虑其它项目;而有些项目却充当着“超级备胎”,购房者们在认筹它的同时,心里还想着很多其它项目。
当然,被“情有独钟”亦或者是“超级备胎”本身并没有褒贬的意义,反映的其实是一些特定时期的市场背景。
比如今年多次认筹比例最高的top10项目,清一色的属于1000万级别的改善产品。更多的是源于今年高质量改善产品集中供应,带动起来了一大波改善需求,并且由于品质都较高因而都能满足人们对于改善的需求。互相之间因此形成了一定的可替代性。
*占比=2次及以上认筹人数/项目认筹总人数
比如中海汇德里简直就是内环价格洼地,品质与二期的装标还都挺高。紧凑的户型设计也使得总价非常具有吸引力。
开盘更早的尚海郦景馨澜就更不用说了,但凡对市场有点了解的大概率都会觉得卖便宜了。而且是成熟多年的大盘品牌,品质整体上有保障。
至今为止的九宫格品质C位——三湘印象名邸,几乎靠一己之力才把前滩九宫格豪宅的调性拉了回来。真正在前滩卖浦东滨江豪宅定位的项目,价格仁者见仁。但市场结果告诉我们,绝大部分人都认为它足够值。
反倒是多次认筹比例最低的那些项目,互相之间比较分散,较低的价格,以及其它的一些因素,造就了购房者们的“情有独钟”
比如临港是上海少有的几个国字头钦点的重点发展区域,更是这几个区域中唯一还维持着3字头低价的区域。能够花最少的钱与上海城市发展共成长,基本找不到第二个区域了。
而且面积控一控就直接变成了附带发展潜力+200万以内的极限上车盘,更是不可替代。
比如今年大火的崇明,单价3字头还能买别墅。未来随着轨交的开通,从与市中心距离的角度来说瞬间变成罕见的价值洼地。
从认筹数据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从认筹数据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区与区之间、项目与项目之间的一些想得到、想不到的相互关联。
举几个例子:
比如黄浦、静安、杨浦的购房者相比本区域的项目,更多地去选择浦东的项目。当然这背后并不一定说明他们更喜欢浦东,但至少说明了浦东浦西的界限已经非常模糊,或者说上海中心城区从房产的角度来说已经完全连成了一片。
*左侧为身份证签发所在地区,右侧为项目所在区域
而从房价的角度来说,上海的房价还是很“平”的。因为哪怕是黄浦、静安,也有一大部分的购房者选择认筹的是总价400万以内的房子。魔都的房价其实没必要妖魔化。
*左侧为身份证签发所在地区,右侧为项目总价段
将数据的颗粒度降得再小一点,我们还可以看到认筹7W+上港星江湾的购房者也会认筹13W+的融信世纪江湾,你说他到底是在意学区还是不在意学区?
认筹6W+森兰壹公馆的也会认筹12W+的三湘印象名邸。虽然都在浦东,但同时两个定位完全不同的项目,他的购房需求到底是什么?
认筹了13W+的绿地海珀外滩的购房者,也会认筹价格只有个零头的十里江湾。他是不是真的就只是想度个假?
众生百态的上海楼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