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豆腐线粉汤是典型的上海特色小吃,创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最早由小吃食摊经营者,可以说是价廉物美。虽然看上去有点清汤寡水,但看它的烧制过程却算是一种享受:锅内汤汁翻滚,煮着铁丝网勺里的线粉,闻一闻,香气四溢。
我小时候经常犹豫的是,到底买一碗,还是买两碗?吃溧阳路那家油豆腐线粉汤时,次次都很贪心,吃着这碗,望着那碗。等到长大搬家,路过此地,一定叫两碗捧场,“葱辣都要”。
它虽然被简单地唤作“油豆腐线粉汤”,却不是普通点心店里只有油豆腐和线粉的油腻腻汤。光这两样东西,怎么好吃?这碗汤里,除了有细嫩娇小剪破口以吸满汤汁的油豆腐,以及白近透明涨得鼓鼓的线粉外,还有一只小巧的百叶包肉,小块的血,以及铺在碗上的肠尖。肠子尖端特别脆嫩,远非圈子那样肥硕。
就是这个肠尖,老板叹:“多么辛苦,段段剪开洗,手都能剪出血来。”而且这碗汤的汤头是清澈的,不浮油层,用的是滋味浓郁的肠汤,颇有贺友直先生画的三百六十行之“肠汤线粉”神韵。
三百六十行之“肠汤线粉”
几乎在此地段住过的人,都对这个早期的个体摊头心存好感。曾经家家户户带着锅子排队买汤,声名远播。经济学书本上谈及改革开放,甚至有此家线粉汤摊个体经营实例。
上海有许多大饭店老字号是由小摊小贩起家的,从一副担子两条长凳,到搬进店堂,再造起酒楼扩充分店……所有一切,都需经管头脑、生意胆魄,都和碗里的滋味不相干。
而溧阳路这个曾经生意火爆的小摊,却是宠辱不惊地度过了26个春秋,丝毫未变。多少报纸杂志写到它,叫不出店名,只叫“溧阳路线粉汤摊头”。
掌勺的从苏北老太变成老太儿子再变成眼镜儿媳,价钱从一两角涨到三元五。吃的人生老病死,依旧遮雨棚加几条长凳,挂盏赤裸裸的白炽灯泡,昏暗。可是我们依然爱它念它。它的结局是,2006 年随道路拓宽,与两排老洋房及水杉树一起消失。
网上显示这里早已停业
网友最后的评论也定格在2006年了
消失之前,小摊在拆得七零八落的断瓦颓垣间挣扎着营业,摊主首次印发店卡给新老主顾,说以后搬到新地方开张请继续支持。我们也终于知道这个连黑板都懒得挂的小摊有个名字叫“姚记”。
可是,一年,两年,我偶然打电话过去,懒洋洋的摊主都说:“我们还没营业。”一点愧疚都无。
这个摊子消失后,兴盛的是家异乡人开的老鸭粉丝汤店,有血有粉丝有油豆腐有鸭胗和鸭肠。短短几年间,扩充门面,几番装潢,数度提价。
而更迅速的是,上海处处都见挂着店主夫妻头像的加盟店,不得不佩服他们远甚“姚记”的进取之心,但也务必提醒大家各加盟店质量天差地别。
曾经的七浦路粉丝汤的排队“盛况”
好在,后来又在家附近石库门幸存的余杭路,找到家上海夫妻开的肠血线粉汤小店。夫妻两个一掌勺一打杂,只做早上街坊生意。老板娘不施粉黛肤色极好,大桶咕嘟着金黄肠汤,拿来烫粉丝烫血烫油豆腐。血是真的嫩,油豆腐也嫩得柔弱无骨,撒上剪碎的大肠和鸡肠,人人称赞。
这家人提供的调料品种多质量好,光辣椒酱就有几种选择。但“姚记”有一味绿蒜叶子,比这家放的香菜碎更合适肠汤气味。吃客都是熟客,老板娘记得我是不加香菜的。把头埋汤碗里时,身边就有老阿姨汤饱能醉人地点燃一支烟,妖娆而妩媚地叹出一口。而门外馋嘴却又打扮精致的上海女孩则等着老板娘给她们外带,好在上班前在有空调的办公室吃。
老底子上海街头的油豆腐粉丝摊,
整齐的“弹街路”依稀可见
只是,这家店每天早上9点多就收摊,更可恶的是,这个夏天以来,天气炎热,门都不开。阴暗的店里只有相当脏旧的四张麻将桌,从早到晚则掀掉桌布开战。小菜香烟钱,在这流水噼啪声中流转。
来源丨节选自《舌尖上的上海》,指间沙著;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