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区位于黄浦江、苏州河交汇处,被誉为“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虹口历经行政区的变更,请跟随文中的回忆与讲述,一起来看看虹口老街曾经的模样。
1918年“Map of Shanghai”中的“Hongkew Ka”
虹口是上海的老区,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厚的历史内涵。然而现在的上海人、包括身居虹口的市民,很多都不知老虹口在哪里。
20世纪70年代虹口鸟瞰
“洪口”→“虹口”
今日虹口区这块地域约在公元6至8世纪成陆,当时是一片海滩。明代这块地域是小河纵横交错,桥梁星罗棋布,一派江南水乡风光。此时由于黄浦江、吴淞江(苏州河)的改道与疏浚,原流入吴淞江的芦泾浦(清光绪以后称俞泾浦)和沙泾港的北沙洪、中沙洪、南沙洪三个河段,改在现嘉兴路桥南处汇聚,从现“虹口港”河段流入黄浦江。此河段因北接三洪,遂成了三洪之口,曾称为沙洪、串洪、洪口,后来前两个名称逐渐湮没,泛称洪口。显然,此时“洪口”是指一条河流的一个河口。
旧时沿港入内横浜桥附近的虹口腹地
北、中、南“沙洪”河地域河道纵横,村落、农田分散于河流两侧,“沙洪”河两岸原为船民停舟、渔民晒网之地。后来居民,尤其是外来的客民日益增多,农业、手工业以及水运交通的发展和商业贸易茂盛。
清顺治年间,以谐音改“洪口”为虹口,所以“虹口”这一名称习称至今。嘉庆《上海县志》上已有虹口镇之名,镇中心就在里虹桥东侧的虹口老街。
清末虹口外虹桥
虹口老街
虹口老街是历史习称地名,又名沙虹老街、里虹口街、里虹桥老街、老街。即现东汉阳路219弄。位于虹口区南部虹口港河岸(现溧阳路)东侧,沙虹旧街(现梧州路)西侧;南起东汉璧礼路(现东汉阳路),北迄东有恒路(现东余杭路)。街长85.6米,街宽3.6米。
虹口老街
南面交东汉璧礼路街口,西转弯角(包括街内1-5号)是虹口新旅社,过7支弄,街西沿街有:9号善茂酒店、11号金祥生豆腐店,13号周永记筋粉店,15号合中木匠店,17号花带绣字作坊,19号西服裁缝店,21号大饼馒头店(门口摆小书摊),23支弄内有协德猪行、昇泰祥南货店及铜匠作坊等,25号是永兴仓库,27号新生粉丝店,29号面条作坊,31-35号上下是日昇茶楼和精美书场,39号(含37号、41号)是三间两厢房的蔡宅,43号是祥丰机器铁工厂,街北与东有恒路交口西转弯角是开源烟号。
南面街口东转弯角(包括街内2-4号)是老大福香烛店,东侧沿街有:6号(与东汉璧礼路225号街面相通)是老福(后改赛味道)熟菜店,8号为福兴春馆,14号永长制帽店,16号裕记成衣店;过18弄保龄里,20号、22号是大兴煤号,24号是家裁缝成衣店……30号华伦鞋店,32号大新小卖部,34号强华机器模型木工场,36号源泰祥烟店,38号殷记成衣铺,40号万国糕团店……46号森泰烟号,48号为景纶衫袜厂车间,街北与东有恒路交口东转弯角是荣康铁铺。可谓店面棋布,人旺闹市,一片繁盛景象。
虹口老街手绘地图
“永年里”的老宅门
虹口老街39号入口的上方刻有“永年里”,走进3米宽、4米高的过道约6米(即37号与41号之间),呈现一幢典型的江南厅堂式住宅,中堂和两厢房之间的天井宽敞而平坦。“永年里”三字楷书工整;落款是“半山李樵书”。此楼南下角(37号门边)奠基石上尚见刻有“蔡祠”二字,北下角奠基石所刻之字已模糊难辨。
蔡氏之宅
神秘“小白楼”
虹口老街西侧,紧贴蔡宅西南墙面有幢三层欧式别墅洋房,外墙以花岗石垒砌,二、三层中间石料阳台宽8米,建筑占地面积336.3平方米,院落花园面积近300平方米。楼梯和廊壁均为雕花木刻,至今完整无损。楼背面另有一铁杆水泥楼梯与各层相通。整座大楼外墙未经涂粉,俗称“小白楼”。
小白楼
当年此楼的大门出口设在西侧,直通虹口港岸狄思威路(今溧阳路)361弄。1950年代此楼接管后曾作虹口区税务局,1960年1月25日改作虹口区少年宫,1964年7月4日改为汉阳路小学。此时扩展操场封闭了溧阳路的大门,改建了现东汉阳路205号大门。
虹口老街的发端变迁历程,展示了近代上海起源区域之一——虹口的历史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