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什么年代了?我们95后早就不在乎自己有多少房了!-LMLPHP

六娃有一个微信群,都是一群在上海的95后年轻精英白领们,群主每周都会组织一个线下分享会,找个有点牛逼的主讲人,分享一个职业技巧或者成功经验之类的。

有天群主找到我,说,“六娃啊,你和大家分享下你做房产自媒体的经验呗?”

我一边客套,一边在心里想:

“哟嚯!可算轮到我了么!”

大手一挥,准备了一个分享,主题叫《中国房地产的未来!我们还买得起房吗?》

扔进群里让大家报名,结果却一丁点回应都没有,就像一泡尿,撒进了大海里。

好半天一个群友嘟囔一句,“切,丧到家了,能不能换一个啊?”

能不能换一个啊?能不能换一个?能不能...

...

这一瞬间,我才正式确认,属于房地产的好日子终于到头了。

01

我很有信心,假如回到2016年,《中国房地产的未来!我们还买得起房吗?》这个标题,就值个满堂喝彩,不带脑子写,都能赚个10w 。

可没想到短短两年过去,聊房在95后面前,居然会被嗤之以鼻!

后来我和朋友聊起这事,她指着自己的鼻子笑我说:

"哈哈哈哈,傻逼,都TM什么年代了,我们95后早就不在乎自己有多少套房子了!"

没错啊,95后早就不在乎这些东西了!

知乎上有一个问答,名字叫“95后的你,现在过着怎样的生活。”

下面的回答可以说相当接近真实了。

都什么年代了?我们95后早就不在乎自己有多少房了!-LMLPHP

都什么年代了?我们95后早就不在乎自己有多少房了!-LMLPHP

都什么年代了?我们95后早就不在乎自己有多少房了!-LMLPHP

都什么年代了?我们95后早就不在乎自己有多少房了!-LMLPHP

都什么年代了?我们95后早就不在乎自己有多少房了!-LMLPHP

很显然,房子对于95后来说已经不是必需品。

刚进入社会的他们也并不是天不怕地不怕,也没有大家想得那么洒脱。

月光、负债、孤独、被限购...

就算靠家里买了房——

都什么年代了?我们95后早就不在乎自己有多少房了!-LMLPHP

也会觉得只是一种负担,生活没了激情,像条咸鱼。

95后的生活,比你们想得要丧得多得多。

02

去年我看一部日本电影,名叫《不求上进的玉子》。

女主角玉子完成了在东京的大学学业后,没有去找工作,而是回到家乡小镇,成了一名百无聊赖的“废柴少女”,每天的日常就是看漫画、看剧、打游戏。

都什么年代了?我们95后早就不在乎自己有多少房了!-LMLPHP

这电影真的巨无聊,70分钟起码有30分钟在吃饭,一个吹头发的长镜头能持续几十秒。

但仔细想想,这不正是我们周末在家的状态么?

没有目的,百无聊赖,也不会凡事都追求有意义,宁愿在家当个废柴。

这样的年轻人组成了低欲望社会。

日本在经历黄金时代后,大前研一推出了《低欲望社会》这本书。

所谓低欲望社会他这样解释到:

无论物价如何降低,消费无法得到刺激;经济没有明显增长,银行信贷利率一再调低,而30岁前购房人数依然逐年下降;年轻人对于买车几乎没有兴趣,奢侈品消费被嗤之以鼻;“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因陋就简。

都什么年代了?我们95后早就不在乎自己有多少房了!-LMLPHP

日本的95一代不愿再为高房价和债务买单,丧失了物欲、成功欲,他们远离名牌、远离豪车,远离结婚和生子。

不过他们也不哭不闹不上吊,也不会在网络上当个抱怨社会的键盘侠。

他们更愿意孤独地老去,佛系面对人生,对各种欲望以呵呵置之。

他们的人生信条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多退一步,也还可以。

大前研一说,在日本,年轻人不买房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在中国年轻群体里我们同样可以找到他们的影子,那就是——“佛系青年”。

都什么年代了?我们95后早就不在乎自己有多少房了!-LMLPHP

他们不愿意像上一辈一样,为了房子背负几百万的房贷,只要能在繁华的地段租一个很小的房子,就能享受到现代化的都市生活,就真的很满足。

另外,低欲望社会诸多指标中,生育子女的意愿是重要因素,比如日本的生育率已经到了堪忧的阶段。

而针对中国的情况,生育政策虽然在不断开放,但杜蕾斯的销量依旧逐年暴涨。

就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我同样问过身边很多95后的少男少女,早就到了适婚年龄的他们,对结婚生育居然大多嗤之以鼻。

特别这一代95后女生是最令人敬佩的。

她们敢爱敢恨敢结婚,更敢和婆婆说老娘不生。

03

有钱就买,钱不够再说,实在没钱我也不会死磕,没有那么多执念,这就是95后对于房子的态度。

把房子当谈资,或者当唯一价值货币的人,不会被他们当成一类人。

那想要和95后成为朋友要谈什么呢?

要谈兴趣,爱好,想去哪旅游,在家里爱看什么剧,爱打什么游戏。

或者,比谁过得更惨。

95后对于传统的物欲已经没有太多执念,而能让95后羡慕的,甚至能替代房子成为价值货币的东西是什么呢?

是粉丝。

没错,在一个人人都想成为网红的年代,粉丝的意义不只是钱,还代表着一种自我价值认可。

新华网发布了《95后就业观》,调查结果很有趣,有54%的95后最向往的职业是网红。

而相关机构在北京各区小学也曾做过抽样调查。

结果显示,有近80%的小学生长大后的理想竟是成为一名网红。

都什么年代了?我们95后早就不在乎自己有多少房了!-LMLPHP

一位2年级的小学生还跟调查人员说。

在他们班上同学依靠微博粉丝数“论资排辈”,粉丝越多在班里就越有威信,粉丝最多的人,就会顺理成章地被选为班长。

你看,社会阶层的划分准则开始变得有意思起来,不再是钱、权、房的陈旧标准。

年轻人的价值观不再千篇一律,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哪怕再小的领域都可以发光发热,吸引一些自己的簇拥。

你如果不信,大可以回想自己和年轻朋友们的聚会,刷抖音的同时都不忘记问上一句。

“哎?你抖音上有多少粉丝啊?”

甚至能有一个5000人满的微信号,都会被别人顶礼膜拜。

就连我这种不入流的90后野鸡自媒体人,都会觉得在和95后交流的过程中,有自己的一些读者是被他们崇拜的一件事。

甚至觉得都不需要再通过什么房子、车子去证明自己的价值。

失去了价值意义,我会发现,人对房子的执念,就少了很多。

最后

很多人觉得,95后是颓废的一代,是最不好掌控的一代。

我却觉得,他们是最有趣的一代,因为价值观决定了他们不会被太多陈旧的东西束缚,人生选择也会百花齐放。

否则一直这样下去,这个世界就太无聊了啊。

所以,你或身边那些95后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10-29 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