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开幕了,除了在屏幕前围观之外,也有不少人去现场观展。很多人前往“四叶草”展馆,可能都会经过周边的这条交通主干道——沪青平公路。对于许多老上海人来说,这条路还有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318国道。
关于沪青平公路的来龙去脉,修建于什么年代?因何而得名?从哪里始发,通向什么地方?哪怕身为上海人,估计也很少有人完全知晓。就让我们跟随这篇文章的讲述,一起了解沪青平公路鲜为人知的历史。
沪青平公路上海、江苏交界段
严格意义上来说,沪青平公路其实是318国道(上海至西藏聂拉木)起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位于上海人民广场的上海博物馆附近,有一个非常有纪念意义的景点——“上海市公路零公里标志”。这块铜质标志物被镶嵌在人民广场国旗旗杆和上海博物馆之间中轴线的地面上,它的位置正是318国道的起点所在。
由人民广场始发,318国道经上海市区的延安路、虹桥路一路向西,自虹桥路西段(和外环高速公路S20交汇处)起便被称为沪青平公路。延安路、虹桥路、沪青平公路如同先后接力一般,共同构成了318国道的起始段(上海境内全长67公里)。当然,沪青平公路在其中占据了绝大部分道路里程。
沪青平公路经闵行区吴家巷,青浦区徐泾、赵巷、青浦城区、朱家角、金泽等镇,西至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界(出市界抵苏州平望镇)。因为连接上海市区、上海青浦区以及苏州平望镇,故被命名为“沪青平”,它也成为上海市通往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的主要干线公路。上海境内道路全长53.75公里,由青沪公路、青朱公路、朱淀公路和青平公路四段道路组成。
追溯沪青平公路的修建历程,时间跨越了民国、共和国,一段关于修路的往事,也折射出耐人寻味的历史变迁。
318国道的起点——“上海市公路零公里标志”
1
青浦位于上海郊区,地处上海最西面,东与闵行为邻,南与松江、金山、浙江嘉善接壤,西与江苏吴江、昆山毗连,北沿吴淞江与嘉定相望,西北有跨越青浦、昆山两地的淀山湖。境内水系充沛,土地肥沃,盛产稻米、水产,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早年的青浦,尤其是青西地区,交通以舟楫为主,陆路交通出行不便,水乡人民希望有一条公路。
1928年(民国十七年)12月,青浦县(当时属江苏省)政府决定辟筑一条通往上海市区的公路,定名为珠沪县道,起点是朱家角,到虹桥机场东大门口与虹桥路衔接。次年冬,青浦县建设局对珠沪县道开始征地征工、破土兴筑,历时三年完成土路基,计建1~3孔半永久桥梁22座。青浦县境与虹桥路相衔接的一段约五六百米,属上海市范围,需由上海市工务局兴筑,倘若不予办理,则青沪段竣工之后仍将为该段所隔,而不能直达沪市,功亏一篑,宁不可惜。
为此,江苏省建设厅致函上海市工务局,要求该局即日将该段着手兴筑,务期于本年内与青沪段同时竣工,明春青沪间得以直达通车,两地商旅均深利赖。当时上海市虽然同意,但未正式受理。鉴于省境内第一段桥梁16座及涵洞将次第完工,第二段桥梁5座即将兴工建造,本年内可告完成,今冬并将办理征工筑路铺筑路基土方,明春即可先行土路通车。市境一段尚未动工,后几经联系,至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上海市始批准拨款兴建。道路打通后,曾由中华汽车公司试行,因新筑土路泥质松软,不能行车,乃以三合土打底,面铺细石。
沪青平公路线路走向图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青浦地方人士叶养吾、张桂联、陈星若、曹安中、许玄谷等10余人发起创办 “青沪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资本额合计八万元。公司于1935年3月9日与青浦县政府签订《珠沪路及赵佘支路长途汽车专营合同》,由公司贷款银元8万元给青浦县政府作为公路铺设路面等工程费用,另缴纳保证金4000元,不计利息,专营期限为30年。工程于次年5月竣工。沿线还设起点站青浦中山公园大门处青浦车站,终点站虹桥路程家桥西首上海车站,另有崧泽村、赵巷、方家窑、徐泾、虹桥等车站。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所筑的公路而论,青沪公路是一条标准较高的公路。
通车不久,虹桥机场附近划为军事区域,责令青沪公司客车改道行驶。1937年6月1日,青沪公司与青浦县政府签订《建筑青平公路改线工程借款协定书》,由青沪公司贷款法币三万三千元给青浦县政府,由县政府主办改线工程。
不久,“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8月14日起青沪长途汽车公司不得不停止营业。后青浦沦陷,青沪公路桥梁被烧毁十之八九;公司办公室被日军飞机炸毁,车辆或被炸毁,或被征用,人员遣散。沿线车站、车库等设施和设备也毁于炮火,损失殆尽。抗战胜利后,百废待兴,恢复青平公路交通更属当务之急。曾任上海电话局工程师、青浦镇人徐正大适从宁波回来,董事会认为由其主持复业,是最为理想人选,经协商决定,徐正大本人也表示愿为地方出力挑此重担。同时得到地方士绅戴轶群、邱绍先等人一致赞助,即着手筹备,诸凡招集新股,对于股东剩余资产作价纳入新股,人事安排等一系列问题,均顺利得到解决,筹备结束,徐正大出任总经理。赖其规划周详,苦心孤诣,经营管理有方,在短短时间内,将百孔千疮之路面和桥梁次第修好,采取边修边通车办法,使有限资金灵活周转,从一部车辆开始营业,以后逐步增添车辆。路面和桥梁修理竣工后,经省厅派员验收,列为全省模范公路,特给匾额予以褒扬。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撤逃时,又炸毁了沿线桥梁。1949年青浦解放,在人民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青沪公路得以逐步修复,汽车公司恢复客运线路,并增设卫家角停靠站。从此业务蒸蒸日上,公司有大客车13辆、小客车1辆,每天客运收入现金,在青浦所有工商企业中首屈一指,成为青浦城厢地区最大企业,有功于地方经济之繁荣和发展。
2
1951年春,青浦县开始修筑由县城到朱家角镇的公路,全长7.609公里。线路走向基本是沿当时纤道的路线,由青浦环城河的祁东门桥沿东城而南至老西门,向北折西,过一里港、二里港,渐近漕港河南岸一直向西抵朱家角镇东市梢。全线有桥梁12座,其中较大的斜沥港桥,是利用原来作为纤道的三孔石拱桥的墩台基础,架设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改建而成。所建桥梁桥面均为单车道,宽度一般为4米左右。修建青朱公路,需要大量建筑材料,为了节省材料费用,当时拆除了青浦明代万历年间建造的城墙,将拆下来的城砖及复土用来作为筑路材料。其余工程费用除国家投资以外,均由城厢、朱家角、练塘和金泽四个镇工商联投资。工程由青沪汽车公司工程师负责勘测设计。工程至1952年4月完工。
1958年青浦等江苏十县划归上海市。其时,青浦县担负着上海市区粮油、蔬菜的供应任务,淀山湖畔建立了国营渔场,成为供应上海水产品的重要基地。但运输主要靠水运,与农、副、渔业生产发展和交通运输日益增长的需要不相适应。唯一可依靠的陆上交通沪青朱公路,路面窄、路况差,且经常发生交通事故。故改造老路、修建延长线迫在眉睫。
1959年,上海市城建局着手改善沪青朱公路路况,并将公路向西延伸至拦路港(淀峰村关王庙),全线规划按路面宽7米三级公路标准建设。青浦县当即成立了县筑路指挥部,于当年冬季发动全县群众(主要是农村社员)大搞挑筑土路基的群众运动,于次年春全线36公里土路基拓宽工程基本完成。但由于当时国家连续遭受自然灾害影响,压缩基本建设战线,故工程暂停。
1963年4月,为了加快淀山湖地区的开发,中共上海市委作出了尽快恢复朱淀公路修建的指示。青浦县委、市城建局、市政工程公司联合成立指挥部,立即组织施工。在原来路基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于同年9月结束,路面宽5米,投资198.4万元,这项中途耽搁三年的工程,实际施工期仅9个月。
1965年4月,经国务院国防办公室批准,辟筑由朱淀公路(关王庙)向江苏省吴江县平望镇延伸的公路。这条公路的修建不仅为上海增加了一条通往外省的干线公路,而且在政治和加强国防建设等方面也有着深远和积极的意义。
1965年6月,指挥部发动17个公社5700余名民工,江苏省交通厅建桥人员会同部分施工队共600名技术工人,组成一支劳动大军,进行土方填筑和桥梁工程。路基施工于9月底基本完成。接着又增加1000多名民工,全面开展路面施工。由于路线大部分沿着河堤、湖岸和穿越宽阔的荡口,相当大的地段处在湿土地基上,被称为“水上公路”。
1966年1月15日,青平公路全线竣工,1月25日,江苏省交通厅即开通由平望至上海直达班车。1月29日,青浦县养路工区接管青浦段公路设备量,并于当年4月完成双排行道树(外排垂柳、内排枫杨)种植。
青平公路建成后,与青沪公路、青朱公路、朱淀公路连成一线,形成了一条上海至江苏便捷的干线公路,对发展青浦县及江苏省的交通运输、促进经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青朱公路南门段
3
1964年,上海市公路管理所(后改为上海市公路管理处)成立后,根据交通部提出的“路线标准化,路面黑色化,桥梁永久化,路树林荫化,养路机械化”的奋斗目标和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市城建局的要求,对郊区公路作了初步规划,并进一步着手对现有公路的技术改造。沪青平公路列入重点改造范围。
1
桥梁永久化
早期建造的桥大多是木面的半永久性桥梁,自1960年起,对这些桥梁进行改造,更换木桥面为混凝土桥面,另外,结合改线或原桥台损坏的情况进行改建,至1966年完成22座桥。基本实现全线桥梁永久化。
2
结合水利开河新建桥梁
自1973年起,用6年时间先后新建4座桥梁。同时又将斜沥桥进行改建,其结构为预应力混凝土桁架单悬臂梁式桥,造型新颖美观。被列为最美公路桥之一而载入交通部《桥梁》画册。
3
路面黑色化
为加快实现路面黑色化,自1966年起,在原碎石路面上全面加铺柏油表处黑色路面。
4
青朱路段改线
原有公路到达青浦镇后急左转沿原城墙基绕城河而行,到城河桥(老西门桥)出城镇,路急弯多,行车不利,而且灰尘噪音影响也较大。改线走向由青浦四岔路口(沪青公路与外青松公路交叉口)向南跨蒲汇塘(今淀浦河)后约半公里折向西,在广济桥东约300米处与青朱公路相交。
5
拓宽徐泾飞机跑道
1969年春,因国防和备战需要,选择在沪青平公路近徐泾一段道路拓宽改建成飞机跑道。拓宽改建后的跑道平时功能仍然是公路,战时可作军事飞机起降之用,万一虹桥机场跑道设施被毁,徐泾跑道仍能发挥飞机临时起飞和降落的作用。徐泾飞机跑道拓宽改建二十余年,事实上没有派上用场,已失去了飞机跑道的作用,于1991年结合沪青平一级公路改建予以取消。
6
提高公路等级标准
1981年国务院批准了交通部《关于划定国家干线公路网的报告》,其中确定了东西横向线30条,编号为3字头3位数,编号之前标以“国道”拼音字头G。上海至西藏路线为东西横向编号18,故称为318国道。沪青平公路则是318国道龙头段,因此市民习惯称之为“318国道”。沪青平公路原设计标准为三级公路,不能满足交通量日益增长的需要,1970年代后期市公路部门已经在考虑、酝酿如何改建。但由于方案多变,迟迟未定,改建事宜耽搁下来。直到1986年才决定在原路基础上加以拓宽改建。之前,青浦境内的公路最高等级为三级,还没有一条二级公路,沪青平此段公路的顺利改建,创历史纪录,它标志着青浦公路建设开始向高等级公路跨越。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沪青平公路近徐泾一段道路曾被拓宽改建成飞机跑道
4
随着沪青平公路东端虹桥机场扩建和虹桥开发区建设,沿线一批游乐体育设施相继建成开放,西端淀山湖风景区旅游业日趋兴旺,车流量迅速增长,1990年日交通量已达7800余辆,大大超出三级公路通行能力。青浦城区段经常拥堵,事故不断,过往车辆行人抱怨不已。沪青平公路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于是,1991年列入市公路改建计划,按一级公路标准进行改建。
1989年的沪青平公路
1991年6月28日,沪青平公路西段工程通车
沪青平一级公路改建工程分东、中、西三段实施。为了更好地实施,上海县县政府成立了指挥部,负责上海县境内的工程建设任务。市公路管理处和青浦县组建的工程指挥部负责青浦县境内的工程建设任务。整个工程的建设单位是市公路管理处,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和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承担设计,市公路管理处组织青浦、松江、金山、上海四县公路管理所及市政一公司等8家单位承担施工。
沪青平公路两侧行道树以前栽植的是落叶树种水杉,标准不高,且冬季显得比较萧条,与高等级公路路貌不相协调。1997年年初,上海市委、市政府为了加快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出要实现“两个明显改观”,美化城市环境,达到连接外省、市主要干道入城段净化、绿化、美化的要求。
如今,沪青平公路向东直通大虹桥交通枢纽,它把上海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紧紧连接起来。沿线国家会展中心、中国北斗产业技术创新西虹桥基地、中国移动智地大虹桥总部基地、上海市西软件信息园、赵巷国际商贸区、华为青浦研发中心、淀山湖世界级生态湖区等项目的建设和发展,构成了一条大会展、大商贸、大物流,高端智能制造、高端信息产业、特色文旅商健康产业的经济走廊。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发展步伐的加快,沪青平公路将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