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4个1000亿元”,上海推“16条”建特色产业园区-LMLPHP

图源:视觉中国

为进一步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上海最新出台 《关于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投资的若干政策措施》,共16条,希望通过加强政策优化和顶层设计,总结“特斯拉经验”,招引“特斯拉项目”,提供“特斯拉服务”,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园区。15日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本市有关部门介绍了“16条”政策措施的相关情况。

对冲疫情影响,打出“政策组合拳”,精准供给政策

当前的特殊时期,本市为对冲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制订发布的“16条”,主要从规划、土地、金融、服务等环节,找准投资增长点,精准供给有效政策,全面创新招商引资政策,力争在集聚总部机构、龙头企业、旗舰项目、功能平台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主任吴金城昨天介绍,这次出台的“16条”,可以说是打出了扩大投资的“政策组合拳”。政策设计主要有三方面考虑:一是聚焦招商引资、科技创新等环节,形成一揽子产业投资促进政策工具箱;二是突出政策创新,比如进一步放宽工业用地出让年期,支持在线新经济、数字新基建发展,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等;三是通过建立市领导联系重大产业项目等制度,形成全市各部门服务项目的合力。

保障产业用地:加强空间载体建设,力争“地等项目”

加强对产业投资的用地保障,是“16条”非常重要的内容。具体来说,结合产业地图,“16条”从规划入手,涉及的26个特色产业园区总规划面积超过60平方公里,先行推出25平方公里优质产业用地,超过1400万平方米物业空间。同时,强化中心城区和郊区、中央商务区和工业园区,以及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临港新片区和本市其他区域的联动,支持实体型企业在本市合理迁移,以优化资源配置。

为落实土地要素保障,“16条”拓宽了可享受“工业用地50年出让年期”的项目范围,降低优质企业的用地成本,地价实行底线管理;提高产业用地容积率下限,工业用地提高至不低于2.0,通用类研发用地提高至不低于3.0,单一用途产业用地的混合用地比例也将提高,可建其他产业用途和生活配套设施的比例可达30%。

培育创新动能,部署2000亿元新基建

通过发展“在线新经济、数字新基建”,积极培育创新动能,这是“16条”的另一大关注重点。根据文件,上海将加大在线新经济12个重点领域的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力度,打造一批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形成产业经济新场景新动能。

着眼于以“数字新基建”带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上海将加大5G基站、工业互联网、智能电网等“新基建”的建设力度,并且把建设重点放在26个特色园区,三年推进70多个项目、总投资约2000亿元。

为了给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上海推出“4个1000亿元”的引导资金,分别是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产业领域,设立总规模1000亿元的先导产业基金;聚焦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等重点领域,设立总规模1000亿元的新基建信贷优惠专项;将中长期低息贷款政策,从集成电路扩大至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设立总规模1000亿元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中长期信贷专项资金;推动园区转型升级,设立1000亿元的园区二次开发基金。

优化政府服务:完善“店小二”体系

为用好“特斯拉经验”复制更多“特斯拉式项目”,就必须在营商环境和政府服务方面推广“特斯拉式审批”,做好“特斯拉式保障”。

根据“16条”,上海将进一步简化环评审批、建筑许可、竣工验收等流程,缩短审评周期,优化营商环境。比如,对部分符合条件的重大产业项目,可实施豁免环评、简化环评形式和编制内容;对于社会投资产业类项目,将对标先进经济体,实施一站式申请并办理施工许可和一站式申请并办理综合竣工验收及不动产登记;对于各类服务项目,将通过减材料、减时间、减环节,让“特斯拉速度”在更多重大产业项目中落实。

此外,上海将进一步完善“店小二”服务体系,包括建立重大产业项目制度,对其立项、规土、环保、报建等开展跨前服务;落实市领导对口联系100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制度,并会同各区搭建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工作专班,加快项目推进;在人才服务方面,将进一步支持重点项目高管和核心技术人才的合理住房需求,为其提供落户、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优先支持。

05-17 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