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在东京的上海人老蔡,这是本公众号第120篇原创文章,8500多字。本周正好遇到了我正式登陆东京三周年纪念日,今天我打算从三年间逐渐适应过程的角度,来作为这篇三周年纪念日的文章主题。全部都是心得感悟体会。文章很长,欢迎有兴趣的朋友慢慢阅读。

    

    本文大纲:

    1 三年前的今天,单程票来东京

    2 多久才适应日本的生活

    3 第二阶段的适应

    4 第三阶段的适应

    5 三次回国,三种感受

    

    01 三年前的今天,单程票来东京

    

    2017年11月22日起,我亲手把自己未来的命运改变了,对个人而言值得纪念。从这天开始,正式“东漂”了。

    

    11月22日晚,我爸送我到了上海龙阳路地铁站,下了车,背着一个双肩包,拖着一个行李箱,一个人去坐磁悬浮到浦东机场离开上海。车站外买了一张单程票,为防止烟瘾发作路边抽完最后一根烟,上了磁悬浮。

    

    老婆孩子当时都还没申请家族签,这次我过去任务艰巨,需要办完所有登陆手续,把家族签都申请掉,然后耐心等她们也一起过来。因为带着孩子不方便办业务,于是我一个人去了。

    

    在车上发了条朋友圈,和朋友们简单做了下告别,汇报了一下从今天起我走了。因为怕出岔子,一直都没有公开说过我要去东京定居,很多朋友也压根不知道我要走,也有朋友还问我,不是之前刚去旅游过吗,怎么又要去了。

    

    当时我微信一共2500个好友,但也万万没想到三年后的现在,三个微信加一起有16000多个好友了。

移居日本三周年,适应得怎么样了?-LMLPHP

    

    当时的那种告别,又像真告别,又像假告别。在那天之后的三年里,我一共也只回国了3次,加一起也只回了20多天,很多国内的朋友都好久好久没见过了。但是因为网络的关系,又好像从未离开过,感觉我一直都在。

    很快啊,10分钟后磁悬浮就到了机场。当时是提前买的乐桃航空廉价单程机票,为了省钱花了1000多RMB可以带一个行李,但是是半夜登机的红眼航班,第二天凌晨5点才能到东京。

    说实话,买单程机票的感觉是真的不一样。往返机票代表着你是在旅游或者出差,去去就回,但单程机票就刺激了,要待多久?什么时候回来?全都不知道,这可能就是真正的跳出舒适圈,面对未知的一切吧,有种一切重来的感觉。

移居日本三周年,适应得怎么样了?-LMLPHP

    在飞机上睡了一觉,感觉睡了很久,醒过来时天都快亮了,居然还在浦东没有起飞,可能是大雾或者天气不好的关系,航班延误了,后来终于起飞了。看到飞机穿过上海的那层雾霾层,终于意识到这次是真的说再见了。当年的上海雾霾真的很大,我也可以算是逃离雾霾的一员了。

    神奇的是,虽然延误了很久,但是抵达东京的时间居然只比预计晚了一个小时左右。11月23号凌晨,下机,入境,填单子,出关,羽田机场的候客大厅没有一个人接我,没有一个人认识,一句日语都不会说。

    看着别人出来都有人挥舞着姓名牌子,有人拥抱,有人和阔别已久的亲朋好友一起大笑,我也忘了当时我脑子里在想什么了。当时是带着使命来的,只想尽快把手续办完申请家族签,让老婆孩子快点也过来。

    

    来到新地方新鲜感十足,感觉老鼠掉进了米缸

    由于还是大清早,不记得坐电车坐了多久,终于到了上野阿美横町。出了地铁才知道雨下的不小,在路边便利店买了一把伞,没看价格,结账发现居然花了100多人民币。那天之后的整整一个多月都没有再下过一次雨,这把伞也至今还在用。

    说实话当时很多东西也都记不太清了,只记得当时的那种兴奋劲,初来乍到的新鲜感,和比如不小心买了把很贵的伞这种记忆犹新的事情。要不是天天发朋友圈留了个底,可能再过几年我就全忘了吧。

    这就是三年前的今天,真正的“东漂生活”开始了。更多具体的移居过程,可以看以前写的那篇:写在日本新年号之际,回顾我们一家的移居之路。

    02 多久才适应日本的生活?

    经过了这么久,我发现,适应并不是一下子就能适应的,但是也没多大影响,只要你愿意去适应,自然都能适应。每个阶段其实都觉得自己已经适应了,但往回再看的时候发现,其实要做到真正全方位的完全适应,并没有那么快,是有一个个阶段的,起码我现在经历过适应的三个阶段。

    在最早登陆时,有人问我习惯吗,适应吗?我都觉得自己还是挺适应的,我所了解的也都是那些比较表象外在的东西,除了比上海高出不少的物价外,其他类似行为规范的这些东西,基本上都是无缝衔接。

    比如日本的垃圾分类。当时上海还没有开始严格的垃圾分类,所以刚来日本时好好学习了一下。本以为会很麻烦,实际上并没有。日本的垃圾分类大体就分了厨余垃圾等可燃、可回收的资源、金属陶器等的不可燃,还有一些需要花钱才能扔的电器等等。几乎90%以上的垃圾全都是可燃,一周扔两次,提前一天晚上打包好放在门外固定的垃圾回收点就可以。因为大部分都是可燃,所以没有费多大劲。

    比如日本生活上的一些最常见的区别。走路靠左走,开车靠左开,上自动扶梯一律靠左站,靠右走,左立右行。别说日语语法的顺序和中文相反了,很多东西和中国全部都是相反的。但这种其实真的很快就能适应,比如你上自动扶梯,所有人都站在左边,你一定也会不由自主的靠左站,不过当时也挺纳闷的,他们这种习惯到底是不是学校里教的,因为只要有一个人站在右边一动不动,这人百分之一百是个游客。

移居日本三周年,适应得怎么样了?-LMLPHP

    正式登陆第一天凌晨拍的,从这天起上电梯再也没站过右边

    比如东京电车上普遍不怎么说话,任何公共场所大声说话都是很失礼和尴尬的行为,包括住在隔音差的木造房里时也怕女儿声音太大被隔壁投诉,不停的教她不要大声吵闹,很没礼貌。有时候遇到的日本人,讲话真的轻到我凑近都听不清楚。这种都是日本国民性之一“尽量不打扰他人,也不希望被别人打扰”的实际体现。我是挺认可这种社会风气的,正因为不希望被别人打扰,所以也绝不会去主动打扰别人,所以刚来就适应了。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等也是从没干过。

    比如日本的鞠躬礼仪。因为在国内的时候完全没有鞠躬的习惯,来了日本才发现鞠躬就相当于他们的“握手”,而且比握手频繁得多。日本是全世界最喜欢说谢谢、对不起、不好意思的国家之一,频率非常非常高。平时出门只要有和人接触的场合,永远把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谢谢、すみません不好意思、ごめんなさい对不起挂在嘴边,该点头示意就点头,别人对你鞠躬你也回一个,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因为大家都是这么做的。

    我还记得有一天我骑车路过一个路口,前面来了一辆面包车,我抬了抬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结果车上副驾驶的一位老奶奶在车里朝我鞠了一躬,当时还是挺震撼的。日本开车,司机普遍会给行人让路时点个头或鞠个躬,但副驾驶鞠躬的确是第一次遇到,陌生人之间都是客客气气的,住在同一幢楼里的人,和孩子同一个学校的家长,即便不认识都会点头问候,很和气。

    而且时间久了之后,不仅会和日本人之间相互鞠躬,和在日本的中国人之间也会,大家都比在国内时显得更客气了,更和气了,更少戾气了。出门去中国人饭店吃饭结账时都会鞠躬,是发自内心的感谢,我自己也是过来人,知道在海外拼搏的不易,大家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到了同一个城市,祝福这些人。

    去年我回国了几天,在饭店见到了亲戚们,像在日本时一样,跟服务员点菜,点完习惯性的鞠了一躬,立马就被大家“耻笑”了,家里人无法理解为什么我会给一个普通服务员鞠躬,只说“你把日本人的习惯带回中国了,我们这里可不需要给服务员鞠躬。”这时候我也意识到两国之间对鞠躬的定义和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也意识到,我比以前更有礼貌了。

    所以现在轮到我不习惯国内了。

    03 第二阶段的适应

    当你这些最基本的都习惯之后,自我感觉已经适应了,但实际上并没有,只能算适应的第一阶段吧。当你开始实际接触日本人,接触日本文化之后,会发现你们之间可能是因为语言文化或者受的教育不同,交流起来也可能会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比如日本人回消息很慢,回信息“废话”很多,客套话一大堆,不愿意很直白的直接说出来自己真实的想法,特别会考虑对方感受和注意他自己在你眼里的形象,不想说伤人的话。这是很多国人无法理解的地方,我们都是有什么说什么,表达清晰放第一位,但他们不是,我遇到几乎所有的日本人都一样,普遍都“磨叽”。无法判断当下语境胡乱说话的人,在日本被称为“读不懂空气”,会被鄙视。

    这点也可以从“绝大部分日本女生都化妆”里体现出一二来,甚至很多80岁的老奶奶都化妆,弄得蔡太太现在也变成不化妆不出门了,我感觉她们背后的心态可能是:“一定要以最好的形象面对他人,不能在别人眼里留下不好的印象”。蔡太太之前在上海时几乎不怎么化妆,也没在意过这件事,但现在在东京,不化妆绝不出门。

移居日本三周年,适应得怎么样了?-LMLPHP母女俩在前面走,我在后面偷拍

    日本妈妈和中国妈妈带娃的风格不太一样,中国普遍大多数家庭都是把自己孩子捧成小王子小公主,但日本这样做的妈妈明显会更少。还记得最早的时候带女儿在小公园荡秋千,旁边是一个日本妈妈推着她小孩,两个孩子都玩的很疯,秋千晃得很高,我不停的跟我女儿说小心点很危险,隔壁日本妈妈居然喊的是“加油你好棒”。还有很多这样有趣的对比,都可以在公众号早期的文章里看到。这次新冠疫情在日本蔓延时,中国妈妈们最关注的点是孩子的健康安全等等,日本妈妈们给人感觉最关注的点是:如果孩子被迫不上学,爸妈都要上班,孩子谁来带?

    所以就出现了一个很日本特色的现象,一个日本学校如果有孩子或者孩子的家长确诊或隔离,那普遍的做法是全体休学一天,消完毒第二天其他同学继续上学,正因为中国家长普遍无法理解这种做法,所以往往中国家长的孩子在遇到这种情况后,会让孩子在家休息好多天再去学校,很明显中国家长更担心的是孩子的健康。日本学校在义务阶段承担的使命,我感觉更多的是分担家长带孩子的痛苦,学业成绩的好坏并不在第一位,这点也需要适应。

    另外,我想谈谈物价。除非你特别有钱,或者已经开始赚日币,否则这个物价并没有那么容易适应,尤其在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市中心。当你习惯物价的时候,才敢说自己开始适应日本了。

    还是那句话,旅游和生活完全不一样。我刚来的时候身边并没有多少现钞,之前旅游时大手大脚,本着中国传统文化之“来都来了”,到处胡吃海喝,不计成本,但真正开始生活时才发现,原来做游客时去的店,很多现在都不太会去了,因为贵。

    一开始的物价适应期是比较痛苦,众所周知,日币面值大是因为没有角和分,所以其实100日元和1元人民币是一样用的。刚来的时候每次花钱都忍不住换算成人民币,的确是用人民币换成日币之后在花。租了个房子,13.6万円月租,租房首付居然付掉了我70万円才让住进去,肉疼疼到现在。有兴趣的可以看我当年写过的文章:一家三口生活在东京,每个月3万人民币都花哪去了?

可以看出来我当年是真的不太适应这物价

    在什么都要用人民币换算的日子里,活的还是比较畏手畏脚的,吃的就算了,一分价格一分品质,一个能吃饱的便当40人民币,一碗泡面都快15人民币了,但相比之下,交通费是真的贵,以至于以前在上海天天开车从不坐地铁的人,在东京乖乖的走路、骑车、坐电车。这些都可以在我之前讲物价的文章里看到,真实的东京物价之超市篇,真实的东京物价之出行篇。

    什么时候开始适应?就是从你开始赚日币的时候开始。在日本,打工能养活一个人,工作能养活一家人,还是比较轻松的。一个地方的物价水平,一定和这地方的收入水平挂钩,物价高的地方收入一定也高。所以,最合算的就是赚高收入地区的钱,到低物价地区用。为什么初期这么痛苦,就是因为拿了低收入地区的钱,到高物价地区用。

    我已经不记得赚到第一笔日币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了,但是随着经济状况的逐步改善,很明显适应起来也越来越轻松了。日本社会我觉得还是更注重“稳定长久”,不太追求“一夜暴富”,心态上的转变也需要一定时间适应,尤其是像我一样走经营签来日本的老板们,考察项目时优先看是否可以长久持续赚钱,然后再去看收益率,之前那篇写了一万字的文章:想来日本创业?先看看这篇里详细解释过这个问题了。

    当然,到了这一阶段,最大的挑战必然是日语,可以说,如果你不会日语,你体会到的根本不是真实的日本。熟悉我的都知道,当年我来日本也可以算临时决定的,日语全家都不会,只靠英语、中文和手机翻译APP就来了。当年其实最担心的是我上幼儿园的女儿,后来才知道我的担心都是多余的,多担心担心自己的日语吧。

    从一开始的堪比聋子,到现在能听懂大部分日语并简单交流,我靠平时积累,蔡太太靠系统性自学,我女儿靠学校里耳濡目染,所以有了之前写的那两篇:我们一家三口居然用三种不同的方式学日语,如何靠纯自学通过日语N2等级考试。

移居日本三周年,适应得怎么样了?-LMLPHP接两位贵宾正式登陆日本,也算任务顺利完成了。当年她们日语比我还差,现在比我都好了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很多地方,是你不在日本住满1年以上体会不到的,是你在不会日语时永远不会理解的,连理解都没理解,谈何适应。当然,这一些会随着你日语水平越来越好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并理解,最终习惯并适应。

    而因为公众号每周纪录的习惯,我也完整记录了本人在日本初期遭遇到最大一次的文化冲突,也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文章,那是我唯一一次被日本人喷“滚回中国”,有兴趣的可以看本公众号最早的第二篇文章:带着孩子从上海移居到东京:发生在我身上的大风波。自那次事件以后,我对日本人彻底的改观了。

    当然也有人可能最终适应不了,毕竟你在中国几十年下来养成的思路可没那么容易改变。有的人日语比日本人还好,也不敢说自己完全适应,毕竟并不是出生在这里,也有的人来日本十年以上都几乎不会日语,什么人都有。

    所以,我在以前的文章里也提到过,日本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国家,世界上找不到第二个这么“奇葩”的类似国家了,看起来跟我们很像,但骨子里又完全不一样。所以还是那句话,日本只适合那些真心认可这套社会规则的人移居移民,连鞠个躬都鞠不下去的人,过来真的可能适应不了。

    04 第三阶段的适应

    如果说第二层面的适应是文化和思路层面的话,第三层面的适应,那一定就是你的胃了,这才是最难适应的地方。哪怕是再喜欢日本的人,也不一定能完全适应日本的饮食,甚至有的人护照已经变日本籍,胃还没入。

    如果你说日本人也用筷子,也吃米饭,比欧美强太多了,你说的的确也没错,但是他们的饮食习惯和中国人差距还是很大的,长期生活并不是旅游,旅游时觉得什么都好吃,天天吃你就不一定会这么觉得了。早上没有早餐店,白天一般都是快餐定食,孩子幼儿园里只吃冷便当,大冬天还给你喝冰水,晚上或者夜宵也都是拉面店烧鸟店居酒屋这种。

    我们30岁左右的人觉得还行,那些年纪大的住过来真不一定能适应,到头来可能天天在家起大油锅烧中国菜,但日本的超市又没有很多中国的食材,还必须到华人超市或者网店去买。之前有段时间我真的太好奇了,研究了半天日本人早饭到底都在吃些啥玩意儿?上海人早饭常吃的大饼油条粢饭豆浆,可能只有在华人区才有。所以这里就一个建议,如果你真心改不掉吃中餐的习惯,还是建议住华人区比较好。我看他们住华人区的还有很多团购群,专门团购那些中国人常吃的菜,一到饭点公寓走廊里飘的全是中国菜的香味。

移居日本三周年,适应得怎么样了?-LMLPHP每次回国必吃的蓝村路黄鱼大馄饨,看到图片口水就不争气的留下来了

    

    我是B站重度用户,经常会和蔡太太两个人看国内的美食视频,解解馋,画饼充饥。有一说一,国内的日式料理贵且不说,的确是做的没有日本本土好吃,我在上海的时候也不怎么吃日本料理,来了日本之后的确喜欢上了,而且日本的西餐和甜点做的也非常非常好。但是国内也有很多连日本华人区都吃不到的好东西,选择面也比日本多得多,有得必有失吧。

    这点可以很容易的从我女儿身上看到一些端倪。我女儿作为土生土长上海人,在上海4年,在东京3年,她现在喜欢吃的东西已经和我们完全不一样了。当晚饭想不出要吃什么,问她想吃什么东西时,她回答的全部都是日本学校里吃的那些东西,什么拉面,寿司,牛丼,咖喱饭,意大利面,炖菜,焗饭,还有一堆我们都没听过的东西等等。

    上次蔡太太包了很好吃的上海大馄饨,我女儿吃完居然说味道一般,孩子她妈都惊呆了,味道没问题啊,绝对是我们小时候吃的正宗上海馄饨味道。只是我女儿小时候在上海的记忆很淡了,对她来说的“小时候的味道”,应该就是这些日本菜或者西餐味道了,目前无法判断这到底是件好事还是坏事。下个月我应该会出一篇文章,整理一下在日本生活到底有哪些好吃的东西,给那些每天头疼不知道吃什么的朋友们一个参考。

    话说回来,这也只是第三阶段的适应,我不知道未来还有多少个适应阶段,也许五年、十年以后再回看今天这篇文章,会觉得自己非常幼稚可笑吧。这也是写文章的魅力所在,公众号和我在一起成长,一起变老,来日本时28岁,一晃现在已经31了,老了老了。

    05 三次回国,三种感受

    来日本这三年的变化,真的是挺大的,从三次回国时不同的状态就可以很明显的体会到,每次回上海都感觉一次比一次陌生。

移居日本三周年,适应得怎么样了?-LMLPHP登陆日本时拍的第一张照片,从对东京人生地不熟,到现在感觉上海更陌生

    

    18年初,我第一次回国,有些生意上的文件和手续需要回国处理。才来日本两个月就回,我记得当时整个人状态非常兴奋,迫不及待想和家里人分享新来日本时的点点滴滴,所见所闻,各种差距和差异,中日之间对比等等,几乎三句话不离日本。当时因为蔡太太和女儿还没正式过来,所以有种一起憧憬未来的感觉。

    18年暑假,我第二次回国,这次是蔡太太和女儿家族签来日本之后的第一次全家回国,也是她们的最后一次(她们两个至今已经两年多没回去了)。这一次回去,渐渐开始感觉,我不是在回家,而只是一次趁女儿暑假时的出国旅游,旅游目的地碰巧是老家上海而已。趁这整整两周时间,见了十几个想来日本的朋友,面对面见识了人生百态,也吃了个爽,天天都在猛吃火锅烧烤等等那些在日本很贵,在中国却很便宜的东西,回日本后拉了一个月肚子。

移居日本三周年,适应得怎么样了?-LMLPHP 这位兄弟的日本梦,最终还是没能成功,残念

    

    19年7月,我第三次回国,这次一个人回去参加外婆的追悼会,很遗憾,从小陪到大的外婆去世了,我妈当天一早让我赶紧买机票,晚上我就见到他们了,看到我妈的那一刻又开心又悲伤,这也是第一次体会到“人在他乡遇到亲人离世”究竟是种什么感受,很难形容,珍惜眼前人吧。

    去年回国的那五天,已经完全没有了第一次回国时的兴奋劲,满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把爸妈一起带到日本来,于是有了那篇文章:定居日本的子女,怎么把爸妈接过来养老。走在路上感觉自己就是个外地游客,很多上海流行的新东西已经完全不知道了,很多路边小店都和记忆里不一样了。我去了一次小时候住的老房子原址,拍了个照留了纪念。这次回上海,除了看看亲戚,吃吃美食之外,已经不知道能干什么了,生意在东京,孩子学校在东京,生活重心都在东京。

    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我现在的家早就不在上海,而在东京了。也许当你不适应故乡的时候,就是你适应日本的时候。为什么这么多在日华人都没有回国打算,也有不少在日华人最终放弃国外生活回到国内,我想原因都是差不多的。

移居日本三周年,适应得怎么样了?-LMLPHP今年疫情早期在路边给人捐口罩,只想尽自己微薄之力提升下中国人在海外的形象

    

    国内有国内的好,国内的不好,日本有日本的好,日本的不好。真的当你走出这一步离开故土之后,适应了的人留了下来,没适应的人又回去了。但是,单纯比较不同地方的好坏只是在最早期才会考虑的问题,当你在国外待久了,自然而然便没有了再换一次地方的动力。

    在国外待久了,容易让人忘记当初为什么要出来,也容易忘记当初花了多大的代价才能有如今安逸的生活。如果你在日本事业有成,工作稳定,孩子上学也一切都顺利,生活也在不断融入其中,日本本地的朋友渐渐比国内以前的朋友更多了,很难让人鼓起勇气放弃这一切安逸的生活重新开始。很多人回国只是为了回去看看亲人,当他们把亲人也办到日本来之后,再回国定居的概率几乎变成了零,因为最后一个回国的理由也没有了。

    这三年来,从最初的不适应,到后来的渐渐适应,到现在也会去深度思考一些深层次问题,明确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不想要的是什么,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出了国之后,也从小屁孩变成熟了。还记得三年前第一次住进长租的房子里,那天晚上9点才从隔壁店里买到被子床垫,一个人睡在空空如也窗帘都没有的房间里冷得发抖,再看看现在,居然真的做到了在国外“老婆孩子热炕头”。这一切的一切,全都源自于三年前的一个简单的想法:“我想去日本定居”,仅此而已。

移居日本三周年,适应得怎么样了?-LMLPHP当年一个人住这房子,真的很冷很冷

    

    转眼间,当年许下的愿望顺顺利利全都实现了,而现在又有了新的愿望。这一步步走来都有各位的见证,因为我每周都在更新公众号,所有人都能看到我的变化过程,这也可能是未来你的变化过程,也是我每周更新的意义。

    下一周,是我写这个公众号2周年的纪念日,会继续写为什么我要写这个公众号,契机是什么,从写文章里获得了什么,为什么我不接广告,为什么我建议有时间的人都去开一个自己的公众号等等问题,不仅是日本生活的心得感悟,更是写自媒体文章的经验分享,敬请期待。

    不出意外的话,明年这个时候还会有四周年纪念文章。感谢能看到这里,欢迎持续关注假装在东京,全部都是我花大量时间写的原创文章,我们下周再见。

移居日本三周年,适应得怎么样了?-LMLPHP 一直顺风顺水,感谢老天,知足常乐

    

    老蔡

    2020.11.25

    

11-26 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