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感觉到耳朵里有东西时,习惯用挖耳勺或者棉签挖一挖,有时还去采耳、洗耳铺子,感觉掏过就会舒服很多。

但是,耳朵真的越“干净”越好吗?

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慈军说:“我们的耳道表皮上有一层保护膜,如果盲目掏耳朵,可能会弄破保护膜,当时觉得舒服,但可能造成细菌、真菌的入侵。”

11月25日,她就在接诊一位因为采耳,导致耳朵“长毛”的大伯。

大伯耳朵里面“长毛”了!医生提醒:采耳动作可不能太凶猛-LMLPHP

前两天,60多岁的章大伯睡觉时总感觉左耳里面有东西滚来滚去,还咕噜噜响。老伴儿用上了好几种不同型号的挖耳勺,还辅助了小头灯,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可算是把章大伯耳朵里的一颗“黄金”勾了出来。可到了第二天,章大伯却感觉耳朵里又痒又疼,听声音还有点闷闷的感觉,这下可把老伴儿吓到了,赶紧催他去找医生。

在耳鼻咽喉科门诊,慈军用视频耳内镜进行了检查。镜子一伸进去,章大伯就在显示屏上看到,自己的的耳道里竟然湿哒哒的,还长满了白白的“毛”。

大伯耳朵里面“长毛”了!医生提醒:采耳动作可不能太凶猛-LMLPHP

章大伯惊呆了:“医生,我这耳朵怎么跟发霉了一样!”

看见章大伯如此惊慌,慈主任解释:“这大概率是外耳道真菌病,就是耳道内滋生了霉菌啦,你最近有没有自己掏耳朵或者采耳过?”

这下,章大伯才和慈主任说了前几天掏耳朵的事。“挖耳朵是很容易引起外耳道真菌感染的。我们还是要先取一点分泌物,明确是哪种真菌感染,以便“对菌下药”。如果确诊了是真菌感染,一般需要治疗三周左右,而且容易复发。”慈主任说。

为什么会发生外耳道真菌感染?

正常情况下,人的外耳道内普遍存在真菌。但是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真菌就会攻击外耳道组织,造成感染。

大多外耳道真菌病的病人会感觉耳痒、耳痛,耳道表面还可能会覆盖有白色分泌物。少数严重的患者会因真菌的大量繁殖引起疼痛,甚至眩晕或耳鸣、听力下降等。所以,遇到以上症状要尽快就医。

除了不正确掏耳,还有哪些原因会引起外耳道感染?

环境温度和湿度增加,长时间佩戴入耳式耳机导致外耳道内不通风,耳道进水,不合理用药,炎症,耳炎等也有可能引起外耳道感染。

那么,到底要不要掏耳朵呢?

慈军主任给出正确答案:掏是可以,但是一定要科学掏耳,并避免过度挖耳!

正常人的外耳道分泌物——耵聍,也就是俗称的“耳屎”是弱酸性的,有抑制真菌生长的作用,对耳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如果频繁掏耳朵,将耳道清理得过分干净,就会使耳道失去一层保护屏障。再进一步说,如果技术欠佳,掏耳时使耳道表皮黏膜破损,就极有可能因为器具消毒不严格而将病菌带入耳道,最终引发外耳道真菌感染。

慈军主任教你科学掏耳:

1、耳道本身有自排自洁能力,大部分人的耳屎会在说话、吃饭、咳嗽、打哈欠时自动排出。所以,在保持外耳道干燥同时,要减少掏耳频次。

2、注意掏耳的工具的洁净。如果用挖耳勺,则要在掏耳前用50%~75%的酒精进行消毒,并注意不要与他人共用掏耳工具。

3、掏耳朵力度要轻,以免损伤耳部黏膜。

4、最好不要用棉签清理耳朵,因为棉签可能会将外耳道内的耵聍推入更深,导致外耳道内深部存积大量的湿润耵聍,促进霉菌生长。可使用一次性包装碘伏棉签,轻轻在耳道口转几圈即可,深度也不宜超过2厘米。

5、耳道内进水时,应及时将耳道烘干(可用吹风机,低档温热风吹干),避免继发感染。

6、出现耳道不适时,要到耳鼻喉科就诊,医生会用视频耳内镜和中耳夹将分泌物精准夹出。

11-27 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