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连绵蜿蜒的海岸线上,成片的木麻黄犹如忠诚的绿色卫士,守护着海疆生态安全。
曾经的东山岛,生态脆弱,发展滞后。作为谷文昌精神的发祥地,近年来,东山岛探索走出一条独具东山特色和海岛实际的绿色发展之路,成为全国十大美丽海岛之首,并被作为33个国家生态保护和建设典型示范区之一向全国推广。
规划先行 建立生态保障
湛蓝的大海,翠绿的木麻黄,把东山岛这颗“海上明珠”装扮得风光旖旎,生机盎然。
近年来,东山县以县委全会、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年度工作会等形式,专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厘清组织架构,增强协同动力。坚持“生态东山、规划先行”,以进入福建省“多规合一”试点县为契机,编制并颁布实施土地利用、水土保持、海洋功能区划、森林县城、城乡污水、旅游发展、乡村振兴等专项规划,将生态理念融入东山每一寸土地、每一项工作。在资金保障上,生态环境保护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并逐年增加,安排多项环保专项资金,整合各部门涉及基地建设专项资金,近5年来累计投入环保资金占GDP比重达3.66%。
与此同时,东山县还出台《网格化环保监管体系实施方案》等制度文件,成立全国首个四级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成立“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县公安局生态环境资源管理大队”,为生态保护提供强有力的司法支持。东山法院生态司法、检察院生态公益诉讼走在了福建省前列。
保护为先 织密“三张网”
东山县下西坑村依山傍海,是以养殖捕捞业为主的小渔村。为进一步规范用海、科学用海,2018年以来,下西坑村打响了一场“收海”之战,不仅办理了海域使用权证,还将村集体拥有使用权的5000多亩海域分成6块,引导承包的养殖户规范养殖。
“靠海吃海,保护为先。”下西坑村委会主任许桂喜表示,“之前很多渔民都用长袖定置网,海上养殖区密密麻麻都是竹竿,影响海洋生态环境。办证后,村里推行科学管理,这些现象明显得到改善。”
清理航道、拆除长袖定置网、建设塑胶渔排、将泡沫浮球置换成塑胶浮球……下西坑村的海上生态养殖升级改造工程持续推进。据了解,东山县坚持“每年至少投入5000万元、绿化1万亩”,全岛绿化率超过94%。5年来,累计实施市政绿化面积近2000亩,全县拥有乡村景观林146亩,村道两侧绿化面积1332亩。
东山县下大力气推进海洋生态综合整治,率先在全省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3年来累计清退或迁移对面屿、东门屿、大坪屿等无人岛周边渔排超3.5万格、筏式吊养约4000亩。东山县还着手建立健全“三张网”:生态安全网,持续抓污染源大排查大整治,313个污染源整治到位;环卫保洁网,财政每年安排超过2000万元保洁经费,按照全县人口的1.5‰~2.5‰、3‰配备城区、乡村保洁员,城乡垃圾实现当天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污水处理网,编制《东山县城乡污水专项规划》,改造提升双东污水处理厂,新建长山尾、城垵、陈城污水处理厂和9个村级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后日处理污水能力达7.25万吨,可实现全县污水100%处理。
探索“生态+” 打开四个通道
水产品加工业是东山传统优势产业,东山水产品出口货值一直居全国县级前列。“水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入园,水电、环保设备集中配套,不仅可以改善东山生产生活环境,还可促进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壮大海洋产业,实现多方共赢。”东山县海洋生物科技园主任朱丽勇表示。
东山海洋生物科技园所在地,原是一片片的盐田和虾池。2011年开始规划建设,目前海洋生物科技园一期已签约企业30多家,其中3家已投产、12家在建。
据介绍,近年来东山县打通“四个通道”,为产业提升“生态+”效益。
打通“生态+水产”的转换通道。坚持向远洋要资源,扶持发展远洋渔业,形成全市最大的远洋捕捞船队,2019年年产量3.4万吨。东山县还扶持壮大水产电商,拥有129家电商企业、近千家网店微商。
打通“生态+农业”的转换通道。依靠海岛良好的土质、水质及气候优势,东山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引入推广台湾青枣、莲雾、百香果、凤梨释迦等优新水果种植,涌现一批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有力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打通“生态+工业”的转换通道。东山县坚持工业服从生态、服从环境,实施工业企业“退城入园”,实现集中排放、集约发展,为城市绿色发展腾空间。
打通“生态+旅游”的转换通道。东山县围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生态与旅游深度融合。近年来,全县游客人数、旅游收入以20%的增速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