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日前在第16届“北京-东京论坛”开幕式上表示,“北京-东京论坛”今年进行的舆论调查显示,中国民众对日好感度不断上升,达到45%的高位,日本民众对华好感度却降到了10%的新低。中日民众感情出现反差,这一问题值得重视和深思。

中国经济发展

对日同样有利

为什么日本民众对华好感度会从上世纪80年代的蜜月期降至目前的新低?主要是这些年中日两国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从日本国内来看,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本政治生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泡沫经济崩溃,战后长期执政的自民党一度陷入被动局面,在野党为求上位相互利用,朝野人心涣散,政局动荡不安,甚至出现六年换七相的混乱局面。其间,对华强硬的政治手法自然成了转嫁国内矛盾的“万金油”。

其次,日本社会进入少子老龄化时代,战后出生的新生代政治家开始把持国家大政。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长期致力于推动中日关系友好发展的大批政治家和民间友好人士相继去世或退居二线,日本对华交往进入“青黄不接”时代。

但目前日本社会中主张发展中日友好关系的观点仍然是主流。首先,战后日本社会长期形成的要求和平、反战、反核的社会力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部分社会力量大多数坚决反对日本参与围堵中国,主张推动两国关系健康平稳发展。其次,日本部分政治势力借政局动荡之机兴风作浪,其对华极端言行并没有获得大多数具有良知的日本人民的支持。再次,过去一段时间日本执政党内部虽然对推动中日关系发展持不同意见,但在发展经济、推动东亚区域合作等领域,日本仍然与中国有着共同利益,无法无视中国的影响力。因此,为了维护本国利益,同中国保持对话与合作、推动双边关系发展也是日本必然的选择。

新民环球丨让中日民间好感度同步上升-LMLPHP

图说:今年年初日本街头为中国和武汉加油的暖心标语。 GJ图

另一方面,从中国的形势来看,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日本形成了较大的反差。本世纪初,中国的经济总量为日本的30%,但是2010年中国反超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目前,日本的经济总量为中国的40%。

中日两国国力发生的巨大变化,使日本部分政治势力从自大变为自卑,心态上变得越发不平衡。一时间,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甚嚣尘上,中国成为他们转嫁国内矛盾、渲染不满情绪的发泄对象。

事实上,中日两国的学术研究都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为日本摆脱经济衰退、刺激日本国内个人消费和企业投资、实现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此形势下,通过深化人文交流,推动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增进两国人民感情,对发展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显得尤为关键。

公正客观报道

媒体作用重要

王毅外长特别提到媒体对中日两国民众相互认知的重要作用,确实,目前两国八成以上民众主要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介了解对方,媒体的作用至关重要。

在去年第十五届“北京-东京论坛”上,中国前驻日本大使程永华认为,与政府层面相比,日本学术舆论界与媒体的认识显得更滞后一些。他们对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更新和国际格局的变化缺乏积极认知,在日常报道中对中国缺乏足够关注,在两国关系的报道中更愿意关注一些负面消极的信息,从而导致日本民众没有客观积极了解中国的渠道,进而造成认识的偏差。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园田茂人表示,日本媒体有必要反思如何改善对华报道,日本政府是否能够向公众传达改善日中关系的信息也非常重要。日本国际信息学会会长近藤大博也认为,日本媒体应该消除日本民众对中国发展的误解,让日本民众意识到中国经济发展对自己是有好处的。

媒体公正客观的报道,有利于增进两国人民感情,增加相互信任和了解。以此次疫情为例,中日两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抗疫,书写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佳话。

疫情发生后,日本社会各界给予了中国很多理解和支持。日本政府和许多地方、企业主动向中国捐赠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防疫物资。一些捐赠给武汉的物资包装箱上贴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等标语,经我国媒体报道后令国人动容。武汉封城期间,很多日本网民聚拢到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社交媒体账户评论区,给武汉加油,给中国打气。

新民环球丨让中日民间好感度同步上升-LMLPHP

图说:日本捐赠给武汉的物资包装箱上写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GJ图

当日本发生疫情时,中国政府和人民也积极助力。今年2月,日本进入防疫关键期,中国第一时间向日本交付病毒检测试剂盒,捐赠5000套防护服和10万只口罩。很多中国地方省市、企业和个人积极捐款捐物,为日本加油打气。这些事迹经日本媒体报道,也成为佳话。

通过媒体的客观报道,日本民众看到了一个在全球率先走出疫情阴影,实现复工复产,并重返经济增长轨道的中国。事实证明,疫情期间媒体所发挥的正能量,有利于谱写两国齐心协力、共同抗疫的佳话,传递两国人民的友谊,增进双方互信。

中日和平友好

始终是主旋律

人民友好是推动国与国关系健康稳步发展的重要基础,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是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步发展的真正动力。“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人民是推动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人民友好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基础,也是国与国实现合作共赢的前提。因此,增进两国人民的感情是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平稳发展的基础。

自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虽然也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是和平共处、友好往来始终是主旋律,这一点今后也不会改变。和平是目的,交往是手段。我们应该继续发扬老一辈的优良传统,推动两国人文交流,深化经贸合作,增进两国人民的感情,加深相互理解和信任,使广大日本人民更加了解中国的对日政策,更加了解中国人民对中日两国关系中存在某些问题的看法。

良好的民意基础对两国关系发展至关重要,日本各界要珍惜中国民间对日本好感度的上升,采取更多友好措施,让这种上升势头保持下去,避免右翼势力或其他破坏势力利用历史问题、疫情、钓鱼岛争端等制造话题,破坏中国民众对日本好感上升的势头。

另一方面,日本各界也要反思、重视日本民意对华友好度的下降,寻找到民意反差的真正缘由,引导日本民众正确看待中国的崛起以及两国发展中的一些分歧乃至矛盾,让中日民间好感度同步上升,不仅要解决一升一降的反差,将来还要减少同步上升之间的落差。只有这样,中日之间才能通过几代人的努力,营造向好的民间感情,为稳定的双边关系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相关链接】

王毅:中日民众感情反差值得深思

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11月30日在第16届“北京-东京论坛”开幕式上说,“北京-东京论坛”今年进行的舆论调查显示,中国民众对日好感度不断上升,达到45%的高位,而日本民众对华好感度却降到10%的新低。“两国民众感情出现反差是一个事实,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在我看来,日本社会的对华认知似乎出了偏差和问题。”

王毅指出,中日之间既有广泛共同利益,也存在一些矛盾分歧,需要妥善把握和处理。对于双方的共同利益,要不断拓展弘扬,使之成为连接双方的坚实纽带。对于分歧和敏感问题,要放到适当位置,进行建设性管控。在事关对方的内政问题上,要坚持相互尊重,体现作为近邻的理解和包容。

王毅强调,大众和社交媒体对两国民众的相互认知和感情互动产生着重要作用,也承担着特殊责任。

一是追求真实。两国媒体在报道对方国家时不应刻意裁剪,而应将实际情况完整展现。多个国际机构的独立调查显示,中国民众对党和政府的满意度多年在90%以上。这些活生生的事实,有必要也应该客观呈现在日本媒体的版面上。

二是传递善意。“以和为贵”“以善为本”是两国人民自古以来共同遵循的道德信条,也是两国媒体应追求的新闻伦理。应跨越两国社会制度和理念的不同和差异,以更加包容和友善的态度,推动两国人民更好相互了解,更多相互认知。

三是共创未来。中日所处的亚洲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发展板块,正在致力于打造携手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希望两国媒体登高望远,着眼未来,聚集中日合作的正能量,展示亚洲及世界发展的新愿景。

“北京-东京论坛”创办于2005年,每年举行一次,在北京与东京轮流举办,是两国间层次较高、规模较大的官民互动交流平台。

12-10 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