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7日,英国、法国和德国三国外交部发表联合声明,反对伊朗扩大核计划。声明称,伊朗近期计划再安装3组离心机的行为与伊核协议“背道而驰”,这一举动“令人深感担忧”。此外,英法德三国认为,伊朗议会近日批准《反制裁战略法案》扩大伊朗核计划的举动,“与伊核协议和伊朗的广泛核承诺相左”。三国表示,如果伊朗还想“保留外交空间”,就不应该通过上述法案,否则将危及维持伊核协议所做的共同努力,并可能损害与即将上任的美国新政府恢复外交关系的重要机会。
显然,在特朗普政府持续加大对伊朗制裁力度和伊朗高级核科学家法赫里扎德被暗杀所引发的紧张势态日益升级之际,一直极力斡旋、希望维系伊核协议的欧洲国家有些坐不住了。但从这份明显有“拉偏架”嫌疑的共同声明来看,欧洲国家也清楚,解决伊核问题的钥匙并不在自己手中。
伊核协议2015年签署,到现在不过短短5年多时间,却已经面临生死关头,归根结底,是美国政府长期敌视伊朗、视国际协约如“粪土”、一切行动以“美国利益第一”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的结果。更为糟糕的是,过去数周以来,美国政府不但再度加大了针对伊朗的制裁力度,其滥用长臂管辖措施也达到了新的高度:12月3日,美国以参与化学武器研究为名,对伊朗一团体和一名个人实施制裁;11月28日,美国以涉嫌协助伊朗发展导弹计划,对中国及俄罗斯企业实施制裁;11月18日,美国宣布对包括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旗下基金会在内的多个伊朗团体和个人实施经济制裁;11月10日,包括一家香港公司在内的6家公司和4名人士被美国财政部列入制裁名单。根据美国新闻网站Axios11月8日披露,特朗普政府计划到2021年1月20日之前,每周出台新的制裁措施。在英国《卫报》看来,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就是确保拜登政府上台后,美国和伊朗不会重返谈判桌,而是被困在一个不停升级的危险游戏中。
可以说,这种困局让一直努力在伊朗和美国之间扮演调停人角色的欧洲更加尴尬。作为伊核谈判的发起方和主要参与方,欧洲一直将伊核协议视为21世纪以来欧洲最重要的外交成果。但夹在美伊中间的欧洲,过去2年多时间里却几乎没有什么主动作为的空间。今年3月,法国、德国和英国三国成功通过“贸易互换支持工具”(INSTEX)完成了与伊朗的第一笔转账,然而在美国的制裁大棒和长臂管辖威胁之下,INSTEX机制始终未能发挥效用。伊朗《德黑兰时报》称,该机制“政治象征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原伊朗外交部发言人阿巴斯·穆萨维就曾讽刺说,欧洲国家采取的行动是“被动和软弱的”。
对欧洲而言,伊核协议不是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最佳路径,但却是一个符合欧洲利益的政治解决方案。然而,美国与伊朗持续40多年的对立导致两国信任难建,加上美国政府外交政策长期大幅摇摆的现状,决定了伊核问题的解决不会一帆风顺。特别是在当下伊美之间斗争加剧、美国现政府行为高度难以预测的情况下,新一届美国政府在应对伊核问题上的政治和外交空间也在被压缩,寄望于美国新政府回归外交途径、挽救伊核协议的欧洲,恐怕也很难在外交层面有更多作为。